
鄭州紫荊山公園裡的紫荊樹花開得正豔
鄭州紫荊山公園裡市民正在休閑遊玩
□大河報·豫視訊記者劉瑞朝文圖
紫荊山又見紫荊花,紫荊樹花放紫荊山。
萬千春色,鄭州市區各個公園,“隻取一瓢飲”。碧沙崗公園是海棠,人民公園是櫻花與郁金香花,而紫荊山公園是紫荊花。
紫荊山公園,紫荊花,園有“紫荊”,花有“紫荊”,是巧合,還是有意撮合?是先有紫荊後有紫荊山,還是先有紫荊山,後栽紫荊樹?
紫荊山公園的春天,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變紫的?而紫荊花,又為什麼象征着兄弟親情?大河報·豫視訊記者為您揭秘。
【由來】公園得名紫荊山 山名來自紫荊花
春分以後,紫荊山公園再度五顔六色,而其中紫色最濃最多。目前,園内栽植的紫荊花達到了7000餘株,品種則是9種。
紫荊山公園,紫荊花展,那麼,紫荊山是由于紫荊而得名的,還是因為是紫荊山,是以才專門栽植紫荊的?這便類似于“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了。
大河報·豫視訊記者了解到,紫荊山是商代舊城址的一部分,距今已經有3600年曆史了。不過,經過數千年的風沙堆積和洪水侵襲,大部分城牆都已埋在地下了。
民國四年重修的《鄭縣志》這樣記載:“紫荊山乃北城門外崇聖寺後舊城故址。日久積沙漸厚,而高不可謂山,故删置岡阜内。”
由此可知,紫荊山的高度不高,是以被排除在了“山”之外。目前,紫荊山公園西園的山體,是國務院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機關。
是沙,便可能随風移動。為了防止黃沙南移,人們在沙丘上種草植樹,其中以紫荊和柽柳居多,能防風固沙,也能美化環境,有的還能編制籮筐等。于是,漸漸地,這座沙丘就被叫成了紫荊山。這是紫荊山名字由來的衆多說法中被廣泛采用的一種。
在民國四年重修的《鄭縣志》内,所列舉的花類中,有牡丹、芍藥、迎春、紫荊、海棠、丁香、木香等多種,而紫荊的位置還比較靠前,由此可見,紫荊是鄭州的本地植物。而柽柳,則列在花類的最後一個位置,也佐證了上面的說法。
【發展】2009年以後大規模栽植 逐漸形成以紫荊花為基調的園林景觀
由此可見,紫荊山得名于紫荊。而紫荊山公園,則得名于紫荊山。
如今,春風吹過,紫荊山公園内,紫荊樹有高有低,或連片,或散布,或點綴于園中,或分植于山上。這其中,還有開白花的白紫荊。
根據了解,白紫荊是紫荊的一個變種,經過人工精心栽培呈現出潔白如玉的花色,數量在150棵左右,是紫荊花展比較亮眼的“配角”。
紫荊山公園相關人士說,1958年,紫荊山公園建園,進行了大規模的挖湖堆山義務勞動,經曆了先綠化後美化的過程,逐漸形成了以紫荊花為基調的園林景觀。
為了豐富展出品種,公園又引進了白紫荊、巨紫荊、加拿大紫荊和紅葉加拿大紫荊等罕見的品種。公園的巨紫荊高達10多米,地徑35厘米,在60年代初期移植公園内,已有約60歲樹齡,是鄭州地區規格最大的巨紫荊。
不過,紫荊山公園内開始大量栽植紫荊,還是在2009年以後。當年,紫荊山公園舉辦了第一屆紫荊花展,之後開始大量引進新品種,最終達到了如今7000餘株的規模。
【文化】象征兄弟和睦、家業興旺 詩人以紫荊花思念兄弟
目前,正是百花盛放的時節。牡丹是“真國色”,海棠則如美人,梨花為“春帶雨”,杏花則是“雨紛紛”的“江南”,都蘊含了很多曆史典故。和這些花相比,紫荊花從姿态、枝葉方面稍遜一籌。那麼,在曆史文化方面,是否如此呢?
南朝吳均所著的《續齊諧記》有這樣的故事:“京兆田真兄弟三人,共議分财。生資皆平均,惟堂前一株紫荊樹,共議欲破三片。明日,就截之,其樹即枯死,狀如火然……”
所講的,是南朝時京兆尹田真與兄弟田慶、田廣三人分家的故事。當别的财産都分好後,院子裡的紫荊樹不好處理了。于是,打算分成三段。結果,第二天一早,兄弟三人發現紫荊樹枝葉全部枯萎,花朵全部凋謝。
田真感歎,“人不如樹也”,又把家合了起來,從此以後和睦相處。而那株紫荊樹,又葉活花紫,仿佛頗通人性。
也正因為此,紫荊花常被人們用來比喻親情,象征的是兄弟和睦、家業興旺。詩人也通過描寫紫荊花,來表達對兄弟的思念之情。
比如,杜甫《得舍弟消息》寫道,“風吹紫荊樹,色與春庭暮。花落辭故枝,風回返無處”。中唐詩人韋應物,寫了一首《見紫荊花》,“雜英紛已積,含芳獨暮春。還如故園樹,忽憶故園人”。
唐代書法家窦蒙在《題弟臮述書賦後》寫道,“流轉三千裡,悲啼百萬行。庭前紫荊樹,何日再芬芳”,亦是思念兄弟之作。
“紫荊”和“鹡鸰”一樣,常被詩人用來表達思念親友之情。比如王維的《靈雲池送從弟》,“金杯緩酌清歌轉,畫舸輕移豔舞回。自歎鹡鸰臨水别,不同鴻雁向池來”,将自己與堂弟比喻成鹡鸰。
骨肉情深,紫荊花紫,鹡鸰鳥飛,其中況味,大家了解到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