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成功亦乃成功之母

文章引入

某演講比賽的總決賽中,螢幕上簡簡單單的一句“成功乃成功之母”,也許會令全場才華橫溢的朋友哄堂大笑——“這是什麼國文水準?連‘失敗乃成功之母’都能記錯?太弱了吧!”

倘若換作是你,是否也會有這樣的第一反應呢?

然而,螢幕上的這句話真的值得被全場的人當作笑柄嗎?

正文部分

人們常常用“失敗乃成功之母”來激勵一個人重拾自信,充滿陽光地面向未來。但他們可能沒有意識到,這短短的“古語”将有可能再度加深他的挫敗感,讓他承受更大的壓力。

成功亦乃成功之母

當人身處于困境,就如逆流行舟,需要消耗自身更多的複雜能量,它包含着足夠深厚的個人實力,以及更為重要的深度自信和頑強的毅力。

一個人的自信從何而來?——自然是成功的經曆了。在現實生活中,當我們安慰多次經曆失敗的人之時,我們通常都會不由自主地說:“沒關系啦,下次努力就好了,畢竟失敗乃成功之母嘛!不必太過傷心....”随後,再跟他細細講述解決的辦法。可這樣并非能如你所願,讓他迅速地釋放壓力,轉悲觀為平靜,因為他始終缺少的是成功的經曆,當他依照你的建議去做時,由于懼怕失敗,是以依然是抗着不輕的壓力包袱的,一旦再次失敗,就會讓之前的挫敗感翻倍。

成功亦乃成功之母

為什麼會這樣呢?舉個例子——

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曾做過一個實驗,他把狗關在籠子裡,每次按響電鈴,就會對狗施加電擊。狗在一開始遭受電擊時,在籠子裡一邊狂跳、哀号,一邊努力嘗試沖出籠子,可最終都未能成功。在經過多次實驗後,當電鈴再次響起時,狗隻是趴在地上呻吟、顫抖,已經無力反抗了。再後來,即使實驗人員将籠門打開,狗也不再嘗試逃跑,并且還沒等電擊出現,就開始呻吟和顫抖。按照常理,狗原本可以在開門的一瞬間趕緊逃走的,但經過反複多次的實驗,它認為逃出去是不可能的、無論如何也做不到的,索性也就放棄了一切努力。

如果一個人從小隻經曆過失敗,或很少經曆過成功,那麼他将很難獲得深度的自信,就會像上面的那隻狗一樣,最終在重重困難下放棄任何嘗試。

成功亦乃成功之母

是以,我們應該讓他實實在在地經曆成功,将一個對他而言巨大的任務拆分成許許多多容易完成的任務。如果将需要克服的困難比做需要吃掉的蛋糕,那麼我們可以将一整塊蛋糕分成許多小塊,讓他一口一口、一塊一塊地吃掉整個蛋糕,品味成功的甜美,澆灌自信的種子,并在成就感的滋養下生根發芽、茁壯成長。随後我們再根據實際情況在小塊的蛋糕中“不小心地”加入少許稍大塊一些的蛋糕,漸漸地每塊蛋糕都分地大一些,以此讓他在難度遞增的同時不失自信。完成這些之後,當他再來面對這些問題“蛋糕”時,自然不僅擁有了深度的自信,還具備了深厚的個人實力與頑強的毅力。

失敗乃成功之母,本來是沒有錯的,但前提還需要建立在“成功乃成功之母”之上,否則就會變成“失敗乃失敗之母”,引人進入人生低谷,再無與失敗鬥争的勇氣。

成功亦乃成功之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