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寶藏老中醫,成了95後的“常用聯系人”

晚飯過後,湯一新打開手機,稍作浏覽後,開始逐一回複。這位年屆70的老中醫,是四川樂山市中醫院脾胃病科的主任醫師。退休後,他接受返聘,反而比從前更忙碌。白天在醫院出診,夜晚,他把家變成診室,用手機跟網絡另一端的患者溝通。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老中醫”似乎很容易和古闆、守舊這樣的形容詞劃上等号,湯一新卻迥然而異。

“我今年已經70歲,但是上網問診、開方,我沒有感到什麼困難。三十多年前,我就是樂山第一批用電腦的人。”湯一新笑說。

很多人會訝異于湯大夫使用手機和電腦的熟練程度。不少同齡醫生,都需要助手幫忙,才能完成電腦開方等操作。

“懂一點計算機有什麼可稀奇的?這就是個工具而已。”實際上,湯一新是老網民了。三十多年前,他出國交流,看到醫院裡,醫生坐在電腦前,為病人開處方,“電腦一敲,藥房裡面的藥就出來了。”回國後,他立即向上司申請,将來有條件了,一定要配備電腦。同時,湯一新開始自學使用電腦,比許多年輕的同行還要更早。

寶藏老中醫,成了95後的“常用聯系人”

(湯一新能夠熟練自如地使用各類電子産品)

湯一新認為,中醫古為今用,理念深厚,更要多對外交流。他精通俄語、日語和英語,常常出國,流利地用所在國的語言給外國學者們授課。

四年前,湯一新在參加一場國際會議時,聽一位加拿大專家高度評價中國網際網路醫療的發展,這讓他對網絡醫療産生了興趣。

一些患者家在偏遠的山區,遇到病情變化,搞不清原因,很容易有情緒波動。跟湯醫生線上上溝通,給患者帶來不少慰藉。

網際網路醫療拉近了醫患之間的距離。在常态化防疫的當下,這個橋梁顯得愈發重要。疫情前,一年365天,湯一新最多隻能在樂山待100來天,其餘時間都在全國各處講學、坐診。新冠爆發前的一年,他坐了38趟飛機。現在,他坐在家中,便可以為各地的患者複診。

“把病治好,是患者和家人的心願,也是我的心願。”湯一新說。

寶藏老中醫,成了95後的“常用聯系人”
寶藏老中醫,成了95後的“常用聯系人”

(湯一新常常去各地為患者看診,照片為疫情前拍攝)

前些日子,湯一新還接診了一位日本婦人。這位女士經兒子介紹,線上上用文字和語音與湯一新交流。因患病,婦人精神狀态不佳,言語稀落。經過診治,病情很快好轉。當湯一新用日語吟出《北國之春》的詩句,她很高興地接着唱出了下半句。

“找我的年輕人變多了”

老中醫,悄悄開始在90後中走紅。

打開小紅書,關于“老中醫”的分享超過4萬篇。一些手寫藥方熱度不小。當歸、白芍、生黃芪、首烏藤等幾味藥材組合在一起,就變成了年輕人中間流傳的養生“秘方”。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嘗試在網上找老中醫看病。根據《中國中醫藥報》社和中國醫藥新聞資訊協會共同指導的《2021年度網際網路+中醫醫療領域百強榜》顯示,50歲以上的中醫師關注度最高,好評最多,服務最佳。

寶藏老中醫,成了95後的“常用聯系人”

網際網路降低了就醫門檻,讓更多人能夠通過網線,感受到脈承中醫的暖意。

楊桢是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科的主任醫師,他今年58歲,極樂意接受新鮮事物。因為醫術精湛,思想活躍,他在微網誌上擁有100萬粉絲。阿裡健康小鹿中醫成立之初,他就成了第一批入駐醫生。

剛開始接觸微網誌等社交平台的時候,楊桢發現,網絡上有很多關于中醫藥的争論,其中不少是負面的。他是科班出身的中醫學者,研習中醫數十年,許多疑難病症,他都通過中醫藥來幫助患者痊愈,實在難以接受網絡上的輿論。

楊桢認為,中西醫本該發揮各自優勢,互相協調補充,而不該攻擊彼此。他常常在微網誌為中醫藥發聲。201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審議通過。這是第一部全面、系統展現中醫藥特點的綜合性法律。自那以後,楊桢明顯感覺到,中醫的認可度變高了,越來越多的人願意信任中醫、嘗試中醫。

疫情期間,楊桢頗為忙碌。好些生活在海外的留學生,出現胸悶、咳嗽、發熱的情況,在當地就醫困難,隻好線上上向他求助。線上問診結束,楊桢還會緻電當地的朋友,或熟悉的藥店,協助患者買藥。

楊桢認為,線上問診雖然少了望聞問切中切脈的步驟,但在詢問病情這個步驟上,大大提升了效率。線上問診時,小鹿中醫在系統中設定了一系列細緻的診前問答,讓醫生在接觸患者前,就能對患者的病情有一定的了解。

寶藏老中醫,成了95後的“常用聯系人”

(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科主任醫師 楊桢)

網際網路醫療的普及,讓楊桢接觸到了繁複多樣的病例,他發現,這幾年,找他問診的年輕人逐漸增多,一些病症開始年輕化。

根據阿裡健康研究院和小鹿中醫網際網路平台的資料顯示,2021年,胃痛、胃炎等脾胃科疾病的問診量頗高。年輕人的高發病症,失眠多夢、痤瘡、亞健康等,也進入了網際網路中醫十大常見病症排名。

寶藏老中醫,成了95後的“常用聯系人”

這幾類病症,楊桢也常接觸到。通過滲透醫學知識,他慢慢引導患者,選擇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不過,問診者的年輕化趨勢,有時也會令楊桢欣喜,他認為,這表示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喜歡上了中醫。

平日,楊桢每天線上接診2小時左右,到周五周六,線上的患者多,他便花更長的時間在網上。他從不覺得工作疲累,跟平常刷抖音、看朋友圈一樣,時間很快地流逝了。能跟年輕人多交流,對他而言,本身就是一件開心的事。

"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現在實作了。" 他如此說。

耄耋之年,還在為更多患者服務

跟多數耄耋年紀的老人相比,許銑的日常沒有什麼不同。唯一不同的是,每周他都會抽出時間,上網為患者診治。

許老今年89歲了,而手機另一端,常常出現的是一個年輕的聲音,其中不乏90後、00後的年輕患者。

“吃藥的時候要注意,一定要飯後吃……别熬夜,把覺睡夠!”許老通過手機,事無巨細地囑咐着患者。這天下午,許老收到了三個複診挂号。其中兩位是銀屑病患者,還有一位是來自山東的24歲女孩,正為自己面部嚴重的痤瘡發愁。

許老行醫超過64年,是原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的皮膚性病學科主任、研究員、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也是首都國醫名師,聲名斐然。他的診室外,總有病人等候,其中,不乏來自黑龍江、四川、廣東等地的患者,千裡迢迢來到北京求醫。往往,表面的皮膚問題,反映的是髒腑和身心問題,需要長期調理達成療效。可對于異地患者來說,遙遠的求醫路程,讓兩周一次的複診成為心頭難事。

寶藏老中醫,成了95後的“常用聯系人”

(中醫及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專家、首都國醫名師 許銑)

求醫不易,為了讓患者少跑些路,2016年,許老開始通過阿裡健康小鹿中醫進行遠端接診,線下接受過首診的異地患者,便可以直接在網上複診,不必再大費周折地跑來北京。

1958年,許老從北京大學醫學院畢業,在皮膚性病教研室工作。那時,皮膚科醫生尚不算多,來就診的患者多為紅斑狼瘡、皮肌炎和硬皮病等免疫系統引發的皮膚病。許老基于西醫基礎來診治,後來,他學習中醫,綜合中西醫原理探究皮損的病因,療效甚佳。

寶藏老中醫,成了95後的“常用聯系人”

(許銑參加校友會)

開始網上接診後,許老發現,來找他診治的年輕人愈發多了。當代年輕人關注自己的外貌,對皮膚健康的要求很高,他們更信賴像許老這樣經驗豐富,靠譜的老專家。

醫者為患,要身心兼治——這是許老,和很多中醫專家的共識。皮膚科的患者精神狀态比較脆弱,尤其白癜風、銀屑病和痤瘡患者,常因疾病反複發作,四處求醫,影響了生活和工作。接診時,許老非常在意和患者的溝通,從不忽略患者的精神狀态,每次都盡力幫其建立信心,給予心理安慰。

寶藏老中醫,成了95後的“常用聯系人”

(許銑在小鹿中醫已接診1700多位患者)

對這位生于1932年的老專家來說,治病救人,是畢生所想。在耄耋之年,許老還堅持在網上接診。他還想着,如果患者人數多,能找更多空餘時間來跟患者在網際網路上溝通。

“過去六年,有1700多人次在網上找我看過病,聽說給他們節省了100多萬公裡路程。”講到這裡,許老眼中笑意盈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