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顔光明:長城皮卡“孤獨的成功”說明了什麼?

【導語:這是從理性的角度看“金剛炮”上市,并站在未來看今天的思考。

長城皮卡的成功得益于“民生化”,紮根于城鄉經濟,順應了中國國情,找準了定位,滿足了需求(民生),做到了“上下通吃”(多用途訴求)。這是成功的必然因素,想不火也不可能。問題是,為何是長城皮卡,而不是其他?其孤獨的成功說明了什麼?】

撰文|顔光明、編輯|錢 蕾

“不了解皮卡就不了解汽車。”這是我一直在關注并思考的問題。怎麼講?汽車就是皮卡。從汽車誕生起就是以“皮卡”的存在方式被接受,推而廣之,改變了無動力的出行方式,提高了整個社會的運作效率,重構經濟,改變生活,步入了現代社會,以至于在今天的智能資訊社會中仍舊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顔光明:長城皮卡“孤獨的成功”說明了什麼?

這是從曆史角度看得出的結論,尤其是美國的汽車發迹史,沒有皮卡哪有今天美國的現代化。在歐美,皮卡的流行改變了他們的城鄉之别,文明沒有差異變得可能,走到哪兒車輪的意義已不局限于出行方式,而帶來的是更為生活的本質意義,深入骨髓,成為認知的常識。

在海外,沒有轎車之說,隻有小汽車之稱。皮卡屬于汽車通用的概念,這種模糊性讓汽車的定義更為寬泛和實用,沒有歧視和鄙夷,超越了意識形态,成為現代性的載體。在經濟發達的國家,皮卡受到平等待遇,出入高檔場所,在日常生活中享有尊重,等等。這不僅僅是表明一種态度,而是反映了一種現代氣息。我們看到,無論是歐美的“廣場”(集市)與公路,還是東南亞的街巷與集市,皮卡的盛行和随意,恰如對汽車社會的融入和選擇,全無狹隘的勢利和偏見,而是包容與共處。

顔光明:長城皮卡“孤獨的成功”說明了什麼?

有人說這是“皮卡文化”,也有人說這是車輪上的文明。不論從怎樣的角度看,國外對于皮卡的了解,在很大程度上還是當作了“日常生活的載體”,尊重需求的選擇,找到了适合各自的生活方式。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值得稱道的是,對于皮卡的尊重他們是一緻的,且寬松與自由。我們不妨從銷量資料比對,分析其差異及問題的所在。

2021年美國皮卡市場全年銷量是284萬輛,同比下降了3.14%,同年,大陸皮卡年銷量才55.4萬輛,同比增長了12.9%。其中長城皮卡年銷量占到市場近半,達23.3萬輛。由此可見,相對于美國市場,我們不及人家的零頭;相對國内市場,長城皮卡一枝獨秀。也可以看出,皮卡在中國地位不高,沒有受到業界應有的重視,這是不争的事實,遠不如後發的新能源汽車(去年銷量猛增至352.1萬輛)受待見,甚至還不如微面(以生産小型車為主的上汽通用五菱去年産銷176萬輛)。再就是,皮卡在中國普及率不高,受限行影響,應用範圍狹窄,種類單一 ,細分不夠,以至于皮卡成為整個汽車産業發展的盲區(在規模上可以忽略不計),沒有很好地展現發展汽車的意義,擔當起應有的使命。

顔光明:長城皮卡“孤獨的成功”說明了什麼?

毋庸置疑,發展汽車是為了拉動經濟,提升人民的生活水準。早在1994年汽車産業政策頒布時就開始鼓勵私人購買汽車,旨在促進經濟,改善民生,而不僅僅是消費。回到曆史現場,不難看到,汽車私有化最初得到廣泛響應的并非作為城市消費的轎車,而是農用車,後是微面,及皮卡(輕卡)。與此同時,在讨論汽車進入家庭的問題上,從上至下,從内到外,整個社會都把關注的焦點集中在“汽車民生化”上,事關産業方向和發展戰略,以及價值取向,呼籲民有、民享、國樂。

這是把中國裝在車輪上的戰略共識,不僅是為了圓“轎車夢”,實作現代化的需要,還有為“脫貧”,奔小康,“民生化”的擔當。如果從國情民意分析,作為民生工具最為理想的皮卡,事實上并沒有得到應有的支援和發展,其深層次原因也非觀念和認知滞後那麼簡單,而是現代意識缺失,受制于眼光和文化的局限等諸多因素。

顔光明:長城皮卡“孤獨的成功”說明了什麼?

事實證明,“小康社會看皮卡”是一種戰略(平衡城鄉關系的“紐帶”),也是助力共同富裕落地的好幫手。在這方面,長城皮卡用近二十多年的努力證明了這一點,厚積薄發,一枝獨秀。如今,不僅成功建構了皮卡家族,擁有最大的市場基盤,還在跨界,商乘并舉,運動改裝,多元開拓等領域闖出了新的天地和市場,被譽為“中國皮卡第一品牌”,皮卡中的常青樹,“金字招牌”。

有人說,“長城皮卡”是汽車中的奇葩,尤其是“長城炮”的一炮沖天,改變了人們對皮卡的認知,在汽車“去車化”的當下,不僅提供了下一個汽車風口的可能,還是汽車進入後時代最值得期待的品類(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戰略規劃提供了皮卡發展的大好前景)。經驗告訴我們,長城皮卡的成功得益于“民生化”,紮根于城鄉經濟,順應了中國國情,找準了定位,滿足了需求(民生),做到了“上下通吃”(多用途訴求)。這是成功的必然因素,想不火也不可能。問題是,為何是長城皮卡,而不是其他?其孤獨的成功說明了什麼?

顔光明:長城皮卡“孤獨的成功”說明了什麼?

值得關注的是,一向低調的長城皮卡近年來随着“長城炮”問世開始活躍起來,打破傳統市場格局(商用化),華麗轉身,開辟新市場(乘用化),跨界嘗試,進入新場域(個性化改裝,運動時尚化),在撬動皮卡限行解禁、打造全場景化皮卡車生活等方面,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關注度。其核心就是:“用文化吸引使用者”。而“長城炮”創下年銷突破10萬輛的佳績就是最好的證明。除了産品進階之外,關鍵是在乘用化多用途上赢得了使用者的認可,在生活化、标簽化、叢集化等方面進入場景化,賦予了乘用化所擁有的功能,以及乘用化所不具備的功能優勢,驕傲地進入了皮卡3.0時代。

同樣,“金剛炮”上市帶來皮卡文化加持的升溫,突破商用,進入了公共視野。這是整個皮卡行業進入“正增長”時代所釋放的資訊。首先,促進了皮卡顔值的改進,注重設計,告别“傻大粗”,賦予現代氣息;其次,産品更新,除了功能強化,性能提升之外,考慮乘用化,在駕乘和使用上進階;再是,在多用途,智能化、改裝等方面,加大下沉力度。

顔光明:長城皮卡“孤獨的成功”說明了什麼?

在去年廣州車展上,“金剛炮”一經亮相就受到市場關注,有關人士認為,這是年輕人創業的最好“拍檔”。綜合來看,這是小康生活的理想車型。從專業的角度分析,這要比同類的乘用車用途更為實用,有煙火氣,又不失為時尚和潮流,展現使用者自信,有人用文藝範形容:“金剛炮”是“大地的頭等艙”。

這是什麼意思?我在《在城望鄉》這本書中找到了答案。書中寫道:“對中國前途來說,城鄉關系的平衡與否是緻命的。”我想,皮卡是平衡這一關系再好不過的一個角色。“鄉村就是中國社會的大地,承載萬物和城市社會。”相信皮卡會在平衡城鄉關系上起到積極的作用。如果說《鄉土中國》是了解中國社會前現代一把鑰匙的話,那麼,皮卡會打開中國社會進入後現代的一扇窗。

顔光明:長城皮卡“孤獨的成功”說明了什麼?

點評

這是從理性的角度看“金剛炮”上市,并站在未來看今天的思考。縱觀曆史,以及對現實的觀察,尤其在汽車轉型迷亂之下對皮卡角色的重新梳理,以及走向和前景的分析,可以預見,皮卡的春天已經來了。對于業界而言,這是難得的曆史機遇。了解皮卡也就了解國情,了解國情也就看到了市場在哪裡。

(本文系《禾顔閱車》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