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中中

人在網上浪,明星在塌房。
3月15日下午4點,新華社首發了鄧倫偷逃稅被處罰并追繳1.06億的新聞,明星成了“3 · 15晚會”被打假的對象,吃瓜群衆紛紛線上“追劇”——《“倫”到你了》。
遲早要被有(缺)才(德)網友笑死在網際網路上。/ 微網誌@豆掰日報db
要在網際網路上抹去一個失德藝人的痕迹,各大平台似乎已經處理得駕輕就熟。各路代言取消、平台賬号封禁、相關作品下架……接下來就是粉絲脫粉、回踩失德藝人的大型傷心現場。
當天晚上,有B站Up主上傳了一條視訊《我媽塌房了啊哈哈哈哈哈哈》,大意是女生的媽媽喜歡鄧倫很多年,平時總愛找機會安利、甚至為了鄧倫和家人吵架,如今鄧倫塌房,她很開心地趕緊給媽媽發消息說鄧倫塌房了你知道嗎,然後媽媽到現在還沒回消息。
目前該視訊已删除。/ bilibili截圖
這條視訊很快破了百萬播放量,但随即而來的,是針對視訊愈演愈烈的争議。最後Up主不堪其擾,選擇删除視訊并抹去該賬号所有内容。
無獨有偶,2021年夏天,同樣有個孩子因為媽媽追星花了800塊買明星代言的咖啡機,把媽媽“罵”上了微網誌熱搜。
義憤填膺的孩子,引起一次次輿論反轉與網友罵戰。而在網際網路失聲的“媽媽們”,就活該塌房嗎?
“今天是個好日子,我媽塌房了”
如果把這條“我媽塌房”視訊從釋出到删除的全過程捋一遍,就會發現這絕不隻是選擇站隊嘲弄“腦殘追星族媽媽”,還是批評“叉燒女兒”那麼簡單。
長達6分鐘的原視訊裡,視訊Up主女兒開場就說明了自己正待在家裡備戰考研,喜歡鄧倫的媽媽整天在家循環播放其出演的《香蜜沉沉燼如霜》和《密室大逃脫》,讓她煩不勝煩。
重播就算了,女兒說媽媽會特意選取鄧倫在片中的“高光時刻”,反複拉進度條重複播放。/ 《香蜜沉沉燼如霜》
而媽媽因為追星,不僅和她以及爸爸吵過架,平日對她關心不夠,甚至在她生大病、還有高中最艱難的時候忽略了她的感受。
視訊中,女兒列舉了兩件媽媽做過的極端事情。在女兒生病難受時,媽媽打開電視機讓她看鄧倫,說這樣就不疼了。還曾在淩晨1點沖進她房間,和準備入睡的她吵架“鄧倫這麼好你為什麼要黑他”。
是以這次當她看到鄧倫塌房,她第一反應就是“你看,我就說你喜歡的人不靠譜,你做的事不對”,以及“媽媽的心思和愛意又可以百分百給她了”。
視訊底下的評論區也成了對Up主媽媽的圍獵現場。“追星都追得沒皮沒臉了”“這不就是精神出軌嗎”“讓你爸打一頓就好了”“有這樣的媽各位也是很可憐了,還是我媽好,心思全在我們家人身上”……
後續高贊評論之一。/ b站截圖
當B站後浪贊頌“全心思為家人”的偉大母親時,視訊傳到豆瓣、微網誌平台上則引起了截然不同的反應:“總結來說,就是充斥着對四五十年代女性的不以為意、苛責和不了解。”
為了平息風波,Up主後來新上傳的視訊也更加說明了這一點。後續視訊裡,女兒補充了“媽媽的一生”。
媽媽在十八九歲時失去了雙親,一個人努力工作獨自養大了弟弟妹妹。結婚之後,生完二孩的媽媽為了照顧孩子,又放棄事業回歸家庭做全職主婦。在她高一時,媽媽出現了精神問題,一直需要吃藥治療。等到後來為了照顧高三的她,媽媽減少了治療次數更多地回歸家庭。
不難看出,追星對飽受情緒問題煎熬的媽媽來說是一種難得的“精神寄托”。而為了這份精神食糧,媽媽“其實在追星上沒怎麼花過錢,隻是看看電視劇綜藝而已”。
别再用“母職”懲罰媽媽。/ 《你好,李煥英》截圖
Up主在新視訊強調媽媽平時對她還是很好的,一開始選擇釋出塌房視訊,是因為她覺得“鄧倫分走了媽媽對她的愛”。或許她從一開始就沒意識到,瘋魔追星的媽媽和她一樣,都是缺愛之人。而又是誰,分走了對媽媽的愛?
這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解決的問題,但這其實是一個很容易共情的情景,化用楊笠的話來說就是:“你别拿我當媽媽了,你拿我當個人吧,一個有感情的人。”
日本電影《女人之湖》中,丈夫水木曾對妻子說:“完美的妻子就像空氣,誰也不會注意到她,但沒了她又不行。”誰會在乎“空氣”的感受?/ 《家族的形式》
媽媽該不該/能不能/可不可以
這次塌房的媽媽,并不是第一個因為個人追星行為被子女挂上網絡的人。
2021年夏天,就有因為媽媽追星而“崩潰”的女兒,“我媽花了大概800塊錢買了(喜歡的歌手代言的)膠囊咖啡機,說實話那一刻我真的有點崩潰了,并且深刻意識到我媽真的控制不住自己了”。
雖然咱媽有工作追星花的也是她自己的工資,但她一開始買的東西“都是我們日常能用上的”,還算“比較理智”,“買就買吧,反正也花不了幾個錢,我媽心裡開心也算值了”,但這次“我們一家三口真的沒人喜歡喝咖啡,當時我就直接說了我不喝”。
“我真的繃不住了,說了她幾句,然後她就不理我了。”在女兒眼中一直都很開心理智地追星的媽媽,這次為什麼不理她了呢?
是否瘋狂追星,請看黃執中的PPT——崇拜與排他、身份剝奪、極端榜樣,把喜歡與瘋狂區分得明明白白。/ 《奇葩說》
在字裡行間不停對母親品頭論足的女兒大概自己也沒有意識到,媽媽的行為是否“失控”尚有待商榷,而她的“擔心”更像一種自私,在苛責“不聽話”的媽媽。
媽媽應不應該花800塊買咖啡機,就像“媽媽該不該買保健品”“媽媽該不該經常網購雜七雜八的東西”“媽媽該不該跳廣場舞”一樣,本質上都是同一個問題:媽媽能不能單純地為自己的快樂埋單?
即使咖啡機不常用,但媽媽的快樂也不常有。/ 《東城夢魇》
幾年前有一則相似的熱門營銷号投稿,“勸我媽别吃60塊錢的蔬菜”的孩子吐槽媽媽,“受不了她的驕縱”。他們一家三口旅遊途中吃午飯,媽媽想吃青菜和米飯,卻被女兒勸阻“難得出來旅遊,60塊吃青菜太不值了,點特色菜吧”。
面對堅持隻肯吃青菜的媽媽,女兒隻覺得委屈。本來她想吃一碗73塊的烏冬,但想到放暑假她換了電腦手機還有夏令營花費很多,“能省則省也沒有太委屈自己”,于是點了50塊的另一個面。
最後媽媽哭着吃了35塊的雪菜肉絲面,回酒店後,生氣的爸爸打包了青菜而媽媽不肯下筷,一邊吃青菜一邊生氣的女兒表示:“如果我是男的以後才不會找這樣的老婆。”
媽媽的“自卑”因何而來?/ 《坡道上的家》
無論是“追星”還是“追菜”,透過現象看本質,媽媽們的堅持和固執,不過是一個自我意識覺醒的獨立人格,想要取悅自己的本能。
在《透過性别看世界》一書裡,沈奕斐把性别歧視分為三種類型。除了直接可以觀察感受到的性别不平等外,還有更難以察覺的“隐性歧視”和“反向歧視”。
隐形歧視是一種更本質的歧視,它通過贊美女性的特征和功能,進而把女性局限在一個特定的領域,給女性發展帶來制約性因素。當女性形象固化為在家庭中的賢妻良母,就會導緻母親們長期以來遭受不平等對待。
實際上,“很少有女性能完全達到社會贊美的光輝形象。”沈奕斐在書裡寫道。活在“母職”話語體系下的女性,犧牲和付出變成理所當然,卻少有人了解媽媽在成為媽媽之前的生活。
媽媽也有做夢的權利。/ 《奇怪的她》
差不多百年之前,魯迅在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做了著名的《娜拉走後怎樣》的演講。由于缺乏獨立的經濟地位,娜拉出走以後隻有兩條路:不是堕落,就是回來。
在“婦女能頂半邊天”的當下,娜拉出走後的路在何方,某種程度上正是成為母親後的女性,她們所能選擇的路。
燭光裡的母親
燈牌裡的媽媽
“我從來沒有過愛情,從來沒有,這是第一次。”
2020年,江西贛州的黃月決定離家出走,不顧家人反對,剪了頭發,一個人跑到長春和“靳東”私奔。
透過江西電視台的轉播,所有人都知道這個在全網粉絲前向她表白、和她“兩情相悅”的“靳東”實際上是用軟體合成的人物形象,所謂“甜言蜜語”則是用聲音模拟器做出的語音。
當來自于螢幕另一端的溝通和關心是完全實時、沒有腳本設計、純粹發自個人,女性被看見的心理需求突然被滿足。這種互動帶來的強烈代入感和沖擊力,足以促使她們離開現在的生活。
有觸手可及的美夢就在眼前,即使短視訊中的“靳東”再假,千千萬萬個“黃月”是真實的,她們的渴求是真實的。“我的好、我的美、我的人、我的心、我的善,全部被他唱出去了。”
與年輕女性追星所投射的情愫不同,對“除了沒人疼哪兒都疼”的中老年女性來說,這是一場自救,是渴望再活一次的人生對自由的奔赴。
金句頻出的韓劇《請回答1988》,關于父親母親有兩大出名的台詞。對于劇裡的父親,最出名的一句台詞是:“爸爸我也不是一生下來就是爸爸,爸爸也是第一次當爸爸。是以,我女兒稍微體諒一下。”
而到了母親這邊,則是:“聽說神不能無處不在,是以創造了媽媽,即使到了媽媽的年齡,媽媽的媽媽依然是媽媽的守護神。媽媽這個詞,隻是叫一叫,就覺得喉間哽咽。媽媽,是最有力量的名字。”
媽媽也是第一次當媽媽,需要大家體諒。/ 《請回答1988》
被感動得涕泗橫流的年輕人不妨想想,為什麼初為人父就必須體諒,而媽媽因為是神的化身是以充滿力量?
媽媽當然是具有力量的名字,但這股力量的來源不是她們的神聖,而是她們擁有一顆夫妻之心的、“初為人母”的本能。成為母親,從來不應該是一種天性。
《奇葩說》第七季的其中一次辯題是:媽媽追星不着家該阻攔嗎?這期辯論罕有地除了宋丹丹,其餘辯手都不約而同選擇了反方——不該。
辯手小鹿更是貢獻了可以名垂“網際網路青史”的金句:有燭光裡的媽媽,為什麼不能有燈牌裡的媽媽?
一個“無所不能的母親”,首先是一個可以随心所欲做任何事的自由人。正如蔡康永在那期《奇葩說》裡的綜述:
“有一個媽媽去追星了,那表示她有現在了,她不用隻靠回憶把自己撐下去,我們應該恭喜她。”
參考資料
[1] “鄧倫逃稅,我媽塌房了啊哈哈哈哈哈哈哈” | 識裝
[2] 媽媽花800塊追星,我把她罵上了熱搜 | 脫氧核甜
[3] 女兒嘲笑喜歡鄧倫的媽媽“塌房”,讓我想起悲哀的“假靳東”事件
[4] 媽媽付出了那麼多, 為什麼卻備受懲罰?| Vista看天下
[5] 媽媽瘋狂應援男明星是否該阻攔? | 奇葩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