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多元化選擇綻放青春光彩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多元化選擇綻放青春光彩

沖浪如今成了張菘蓓生活中最重要的方面之一,她喜歡這項運動所帶來的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快樂。圖為張菘蓓在沖浪。

多元化選擇綻放青春光彩

上苑村6号的餐廳廚房,是柴子健每天待得最久的地方。他說,食客對菜肴的誇贊,對于烹饪者而言是最大的褒獎。圖為柴子健正在備菜。本報記者 孫亞慧攝

多元化選擇綻放青春光彩

通過高台當代藝術中心,馬星希望搭建一個藝術家們互相支援與連結的空間。圖為馬星在新疆喀什牛羊大巴紮。

近年來,海歸就業創業領域多元化趨勢更為明顯。日前,本報記者采訪了3位來自不同領域的青年海歸,一位鑽研廚藝、于鬧市之外開了間西餐廚房;一位離開家鄉,前往海南陵水,緻力于推廣沖浪運動;一位在新疆烏魯木齊“半路出家”,創辦當代藝術中心,展現新疆當代藝術家的創新和審美。

執着于自己所愛,綻放青春光彩,是他們3人的共同追求。

張菘蓓:

在海南,赴一場踏浪之約

勇搏風浪的熱愛

與海南更為著名的沖浪勝地萬甯相比,來陵水沖浪的人少了許多。但其實,這裡細沙淺灘,能很好接收到季風的能量。對沖浪者來說,陵水适合進階練習,也适合沖浪教學。這也是張菘蓓喜歡陵水的原因。

2016年,大學畢業于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傳播學專業的張菘蓓回到上海,從事新媒體營運的相關工作。那時,她常在節假日去海南沖浪,海邊生活也讓她想起了自己上大學的日子——從宿舍可以步行到沙灘,在海邊漫步一個下午。

是以,4年後的2020年底,當有一份與沖浪有關的工作擺在張菘蓓面前時,她并沒有太多猶豫,就做出了辭去工作來到陵水的決定。“做沖浪品牌的線上内容營運,同時對接不同品牌的合作項目。我可以有更多時間去練習沖浪,也可以更好地介紹和推廣沖浪文化。”

從第一次成功抓浪開始,張菘蓓很快便愛上了這項與大海親密接觸的運動。清晨或者傍晚時分,她都喜歡站在海邊,欣賞日出日落,感受海水拂過身體、人與自然融為一體的甯靜。

“沖浪帶給我的感覺與别的運動不太一樣”,張菘蓓說,“海水、陽光、浪花在随着整個環境的變化而變化,不同時間、不同季節都不一樣,這種人和自然親近的生活狀态令我着迷。貼近浪花,我們一直在跟自然互動,人與自然有了動态關系,一方帶動另一方而變。”

她頗富哲學意味地講述沖浪帶給自己的變化,這項“被大海包裹”的運動讓張菘蓓體會到了一種身心自在:潮漲潮落,風起風息,沖浪者在未知中去勇搏風浪、尋找掌控力。

超越年齡的追求

“沙卡沖浪”是張菘蓓正在營運推廣的沖浪品牌。“Shaka”源于夏威夷俗語,之後變成沖浪者之間打招呼的方式,張菘蓓說,沖浪運動也傳遞着熱情向上、簡單而純粹的海灘生活方式。

近段時間,她和團隊正在與知名極限運動品牌合作,共同拍攝了一組短視訊。視訊記錄着近10位沖浪愛好者與這項運動結緣的故事,他們中有的是年輕學生、有的是已退休的創業者,沖浪是他們共同的興趣愛好。“這當然不隻是年輕人的運動,不同年齡階段的沖浪者會在其中尋找到屬于自己的快樂。”張菘蓓說。

每天在天剛蒙蒙亮時下海,沖浪到9點左右再上岸回家,開始一天的工作,在陵水1年多的時間裡,張菘蓓已習慣了這樣的生活節奏。離開上海的繁華與喧嚣,因熱愛沖浪來到海南,談及自己的選擇,張菘蓓也很感謝父母的開明與了解。

“我喜歡自己現在做的事情,這讓我覺得有價值。父母看到了我的努力與付出,也為我高興。”張菘蓓說,“能與志同道合的夥伴們一起推廣共同鐘情的運動,我很幸運。是熱愛讓我們相遇。”

馬星:

在新疆,讓當代藝術與世界對話

搭建藝術連結空間

再過不到兩個月,位于烏魯木齊的高台當代藝術中心新址就将正式開館。相較于地處核心商業區的舊址,新館在裝修過程中充分利用了廢舊廠房,擁有更廣闊的展覽和設計空間。

在馬星看來,工業遺産的亮麗“轉身”,正與他對于藝術中心的定位相契合,“它就像北京的798,遊客可以來看展,而同時,這些建築本身也值得品味和欣賞。”馬星說。

幼年在塔城長大,國小時搬到烏魯木齊生活,直到高中畢業後去北京上學,馬星始終對家鄉有着深深的留戀。大學畢業後,他曾去迪拜的咨詢公司工作,也曾在瑞士日内瓦大學訪學,進行有關公共政策的研究。這些履曆,看起來與他現在的選擇沒有直接關聯——他回到烏魯木齊,創立了如今已在當地小有名氣的高台當代藝術中心。

變化源于2017年的一次旅行。那是馬星第一次前往喀什高台民居,黃土高崖上的百年老城層疊交錯,經幾代人而依然屹立不倒。少數民族的建築特色與文化魅力深深打動了馬星,也給了他别樣的文化體驗,一個設想開始在他頭腦中成形:以藝術為載體,通過藝術家靈動的作品,講述美麗新疆多元而豐富的故事。

“藝術是世界性的語言。創作者可以反映個體視角與生活,觀衆可以自己解讀,我覺得這一點很重要。”馬星說,他最初并未想過要成立當代藝術中心,而隻想偏重于策展,但在深入研究的過程中他意識到,需要創立一個藝術家們彼此支援、互相連結的空間,逐漸延伸出更為全面的藝術創作生态。“回到新疆後,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拜訪藝術家,去了解他們的創作過程,學習當代藝術的市場運作機制。當時在烏魯木齊進行專業化藝術家推廣的機構并不多,我認為可以嘗試搭建一個平台,将新一代從事新疆文化創作的年輕人聚集起來,傳遞出極具活力與熱情的聲音。”

追求多樣立體的表達

2019年11月1日,高台當代藝術中心迎來首展。以“故鄉”為題,展出的是“90後”海歸攝影師馬海倫的作品。她多以拍攝新疆紀實人物肖像為主,畫面色彩飽滿,在記錄新疆充滿活力的多民族生活的同時,她的鏡頭中也常常出現與潮流文化碰撞的年輕人。

“馬海倫的作品有自己獨到的時尚觀,展現出新疆當代年輕藝術家的包容和審美。”馬星這樣評價。

盡管從開館之初便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但在這兩年多時間裡,馬星依舊策劃了十幾場展覽、論壇,希望能通過風格多樣的展覽,诠釋絢爛多彩的新疆。

比如,他先後舉辦了有18個國家和地區藝術家參與的“藝術與可持續發展”論壇、與瑞士文化基金會上海辦公室合作的“在群山、丘陵與湖泊之間”瑞士當代攝影展、“奇遇曆險記——八位新疆藝術家聯展”,等等。

馬星十分重視在策展過程中邀約不同地域、不同年齡段、不同領域的藝術家,以創造出藝術對話環境。“這樣展覽的‘交流性’就會很強。通過多種極富感染力的鮮活作品,觀衆可以看到新疆藝術家特别多樣而立體的表達。”他說。

為了疏解疫情所帶來的營運壓力,馬星曾舉辦過一次線上預購活動,産品包括展覽門票、藝術中心的付費會員和合作藝術家的設計衍生品。出乎他意料的是,最終有超過1200人參與了線上預購,這其中既有曾來看過展覽的觀衆,也有第一次聽說高台當代藝術中心的文藝愛好者。每一份預購都是一份實實在在的支援,對于創業起步的馬星而言,他既感動又更堅定了要辦好藝術中心的想法。

“我希望這裡的土壤能吸引更多年輕的藝術家,能夠更好地聚集本地創作能量,可持續地成為藝術創作與傳播的管道。”馬星說。

柴子健:

在北京,用匠心誠意觸動味蕾

開一間“像家一樣”的餐廳

穿過惬意靜谧的院牆,幾滴雪水不經意間從磚瓦屋檐淌落,正是午後時分,一橘一灰兩隻貓正輕搖尾巴,懶洋洋地趴在院子裡惬意地曬着太陽。

距離這裡不遠處便是著名的京密引水渠,在北京市昌平區興壽鎮,上、下苑村是小有名氣的藝術家村落,私人工作室、私人美術館散布其間,先後曾有百餘位藝術家來此定居、創作。

這裡是上苑村6号,春分剛過,院内種下的柿子樹和櫻桃樹還沒有抽枝發芽。牆根下擺放着院主人收藏的精釀啤酒瓶,幾張餐桌、幾把藤椅、幾位慕名前來的食客,一道道佳肴香味四溢,讓人忍不住大快朵頤。

主廚是個溫文爾雅的“90後”,他叫柴子健,曾于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學習草坪管理專業。去年8月,他租下了上苑村6号,重新設計裝修,打造出一間極具個人特色的西餐廚房。“我希望這間餐廳能讓所有客人感到舒服,就像在家裡吃飯一樣。”年輕的“大廚”如是說。

回撥時間指針,最初在外留學的日子徹底激發了柴子健對烹饪的興趣。大二時,他常去較高價的電梯大廈附近的超市采購食材,之後便跟着美食節目邊學邊做,較高價的電梯大廈裡的美國室友便成了“試吃員”。也是在那一年,柴子健開始考慮将烹饪作為自己未來的職業方向,他享受着為人創造舌尖快樂的滿足:精心挑選食材、微妙調整火候,直到入口時的五味調和與驚豔,令食客直呼不虛此行。

回國後,柴子健用幾年時間去了解國内餐飲行業。他在五星級酒店實習,在多家餐廳工作,他逐漸建立了自己信得過的供應商人脈,也為自己創業積累了經驗。

燒幾盤“大道至簡”的菜肴

在上苑村6号,餐廳裡郁郁蔥蔥地種着許多綠植,曼陀羅、龜背竹、天堂鳥……于此間自在地品嘗幾道主廚精選,再配一杯個性精釀,實屬享受。也正因如此,柴子健的客人絕大多數都成了回頭客,大家再口口相傳,深巷裡的美酒佳肴的香氣便越飄越遠。

美國人邁克久居上苑村,他和太太都是柴子健的“粉絲”,夫妻倆常過來吃飯,尤其鐘意烤豬排——柴子健的拿手菜之一。

一次吃過午餐後,邁克在上苑村6号的食客群中這樣寫道:“我在北京生活10年了,吃過各種各樣的西餐,從胡同裡的美味餐廳到價格不菲的高檔酒店。對我而言,你所制作的食物遠遠超過這些,更用心,也更美味,如同我故鄉的味道。”柴子健欣喜地向記者展示這條留言。對于烹調食物的人而言,又有什麼會比食客的肯定更令人興奮呢。

“那一刻我覺得挺成功,‘我做得還不錯啊’,心中會這樣想。”他說。

于風格而言,子健更喜歡做西班牙菜、意大利菜和美國菜,食材新鮮,烹饪過程相對簡單。“我不喜歡有特别繁雜的加工程式。大道至簡比較好,雖然簡單,但并不影響成品的美味。”

如果客人需要,柴子健會推薦用于搭配菜肴的精釀啤酒,多數是市面上并不常見的小衆啤酒。他之前的工作需要到全國各地出差,而每到一處,他便去搜尋當地獨特的啤酒坊、啤酒廠,去品嘗釀酒師的私釀,搭建進貨管道,同時也想象着自己的客人有朝一日在自己的店裡喝到稱心佳釀時的歡愉。

日複一日,持刀的右手虎口磨出了繭子,柴子健的廚藝也愈發精進。他隔三差五便推出幾道新菜,既充實着上苑村6号的菜單,也給食客們不斷帶來新的驚喜。而同時,自己開店之初的座右銘始終不曾忘懷——尊重食物,尊重客人,通過菜肴來承載心意與誠意。

“要克服懶惰,要更努力,開發出更多創新菜式。”柴子健樂在其中。(本報記者 孫亞慧)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訪者提供)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2年03月23日 第10 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