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車主們不懂駕駛樂趣?不,是那幫車評人

“在信口開河的年代,《東拉西車》努力保持對事實、知識和寫作莊重的态度。

開了20多年車,最近意外得知一個令人悲憤不已的事實:什麼駕駛樂趣,全是編出來的鬼話!如果你沒有一個能分辨千分之一G值變化的敏感臂部,或者買不起一輛有點“駕駛樂趣”的車——哪怕是輛30多萬的入門豐田雅力士GR——那就死了談論駕駛樂趣的心吧。

▍誰在鼓吹駕駛樂趣?

引擎的聲浪讓人如癡如醉,踩下油門踏闆時的推背感讓人血脈偾張,過彎時活躍的車尾讓人興奮不已……

當年那些攢着零花錢買汽車雜志的中學生,讀着這種暧昧的挑逗性文字,度過了他們躁動不安的青春期。

雜志沒落了,成千上萬汽車自媒體紅火起來。其中的精英們繼承了雜志的光榮傳統,張口閉口就是動力水準、轉向手感、懸架反應——不同的是,當年雜志測評的重頭戲是老百姓可望不可及的豪車和性能車,買菜車隻是小配菜;現在自媒體的車評撿到籃子裡都是菜,逮到什麼聊什麼,實在沒可聊的,索性拎起扳手去拆車。

車主們不懂駕駛樂趣?不,是那幫車評人

▲那些汽車雜志已成回憶

汽車媒體變得三教九流,但都努力擺出一副“專業”架勢,最能顯示專業水準的,就是去聊駕駛樂趣。于是有了一種古怪的現象,不管什麼車,不管什麼檔次,不管是幹啥用的,媒體都要扯到駕駛樂趣上,好像這才是一輛車的精髓所在,其它都等而下之。

媒體自封為鑒定“駕駛樂趣”的專家,并且一廂情願地把此當成評價一款車最核心的名額,甚至還試圖指點芸芸衆生,讓他們在買車時務必注意這些“專業方面”,否則就是不懂車的小白。

從當年的汽車雜志到今天的網紅,“駕駛樂趣”最堅定的鼓吹者就是這些靠談論汽車吃飯的媒體。

當然,有的汽車品牌是靠販賣“駕駛樂趣”起家,比如寶馬的招牌式廣告語就是“純粹駕駛樂趣”、“終極駕駛機器”。不過,一旦“駕駛樂趣”被媒體奉為神聖的汽車核心價值,不管什麼品牌、什麼車型都要跟着節奏起舞,變得“運動”起來。

豐田這種老實巴交的品牌,賽那這種老實巴交的面包車,你知道它的廣告詞裡有什麼嗎——“遒勁有力,志者行千裡”。天,這本是一款為家庭主婦開發的接送孩子的媽咪車,就算奶爸要開,也不用這麼虛張聲勢吧。

車主們不懂駕駛樂趣?不,是那幫車評人

▲萬般皆下品,唯有性能高

▍你的樂趣不是他的樂趣

媒體所謂的駕駛樂趣是什麼?

這是很進階的專業知識,一般人搞不懂,其中的玄妙部分隻可意會難以言傳。如果非要總結,那就是兩個詞:動力和操控。

一切工具都是人類身體的延伸。汽車是一部能奔跑的機械,人操縱着這部機器,讓自己力量更強大、跑得更快、更遠,并從中獲得快感,這就是所謂“駕駛樂趣”的來源。

是以,發動機馬力越大越好,加速越猛越好,拐彎越靈活越好,刹車越靈敏越好。所有汽車中,最能展現駕駛樂趣的就是跑車,一種不要空間、不要舒适、不惜成本,專為速度而生的車型。你看汽車雜志的封面車型,都是這類貨色,光看圖檔就能讓人想入非非。

車主們不懂駕駛樂趣?不,是那幫車評人

▲媒體所謂駕駛樂趣,實質上是指某種刺激

在媒體叙事中神乎其神的“駕駛樂趣”,真實的汽車使用者們怎麼看呢?

車主們果然一點都不專業,他們了解的駕駛樂趣和媒體完全不在一個頻道上。

瑞典的哥德堡大學曾做過一個有關汽車駕駛樂趣的研究,受訪車主們談起自己體會過的駕駛樂趣時,聊的東西特别膚淺,一點技術含量都沒有。

比如:某天跑到了一條鄉間公路上,風景特别美,在那種地方開車真是享受;

比如:那次帶着家人去森林裡野餐,路雖然不太好走,但開車時心情特别好;

比如:那個假期和閨蜜出去瘋,開車漫無目的地跑,感覺棒極了。

不說加速、不說彎道性能、不說車身姿态,這幫車主幾乎沒人提到駕駛樂趣跟開的車有多大關系——或者說,開什麼車并不重要。這項研究的結論是:車主們覺得影響駕駛樂趣的不是車本身,而是:在什麼環境中開車、和誰在一起、開車去什麼地方。

▍兩股道上的車

愛看媒體車評的,其實大都不是車主,甚至不是想買車的人,而是一幫子“車評愛好者”。圍觀車評并且留言發表自己的“專業見解”,是這夥人的一種娛樂方式,好比街邊那些下棋打牌的,總是莫名其妙有一幫人圍着指指點點。

車主們不懂駕駛樂趣?不,是那幫車評人

▲有一種樂趣叫做圍觀

汽車媒體所謂駕駛樂趣,說的是汽車本身自帶的某種特性。一輛車不管什麼人去開,不管在哪兒開,不管開着去哪兒,隻要這輛車機械素質好,你就應該能感受到一種快感。比較進階的說法是:“開車不是為了從A到B,而是因為從A到B之間有一條路”;還有一個說法簡單像詩一樣優美:“男孩永遠長不大,隻不過是他的玩具越來越貴。”

對,媒體就是把車當玩具來看,評測的重點是它怎麼刺激、怎麼好玩兒。

如果你看過《娛樂至死》這本書,就能了解為什麼媒體會走上這種套路。現在的媒體,本質上是要娛樂大家,一個成功的汽車測評,精髓不在于說出了多少有價值的專業知識,而在于是不是能找到有“爆點”的話題。開完一輛新車,你沒辦法評價它的品質、安全、可靠性,說說外觀、空間、配置、舒适性又顯不出水準,最終就要在動力和操控性上做文章。

“駕駛樂趣”對汽車媒體永遠是個最佳話題。一方面這比較“專業”,吃瓜群衆對自己搞不太懂的事情總是有好奇心;另一方面,不管哪款車,在動力或操控性上總能找到大加贊賞的理由,也總能找到口誅筆伐的借口。同一款車,你可以誇它動力親民,也可罵它弱雞;你可以誇它駕駛輕松,也可以罵它毫無駕駛樂趣;你可以誇它身手靈活,也可以罵它犧牲舒适性……

汽車媒體放大了汽車的“玩具屬性”,變着法兒地制造話題吸引流量;但到了真正的汽車使用者那裡,汽車又回歸了“工具屬性”。

老百姓買車是用來過日子的,他們開車時對動力和操控興趣不大,更在意的是利用車這個工具能幹點啥事兒。如果能幹的事兒有意思,駕駛樂趣就來了;如果能幹的事兒無聊,樂趣就沒了。

車主們感受的駕駛樂趣,受用車環境影響很大。比如,去上班本來就不是啥開心的事兒,再碰上堵車,還有人耍流氓亂并線硬加塞,這種時候開車,沒爆發路怒症已經是很克制了,談什麼駕駛樂趣?要是去度假旅遊,公路兩邊詩情畫意,一路上跟家人朋友有說有笑,開什麼車心裡都美滋滋。

車主們不懂駕駛樂趣?不,是那幫車評人

▲人們開車時有沒有樂趣,重點不在車本身

如果說車本身對車主們的駕駛樂趣有影響,那首先是空間和舒适性,還可以再加上一個可靠性——而不是什麼動力和操控。

媒體和車主,就是這麼各說各話,兩股道上跑車。

▍誰在自尋煩惱?

你說你的,我用我的,兩不相幹。關于駕駛樂趣,媒體和車主手裡拿的不是一個劇本,各演各的角色,倒也挺和諧。

媒體的劇本,和車主的劇本,有不少沖突之處。媒體老師們贊不絕口的那些“駕駛機器”,空間小、噪音大、懸架硬,玩兒的是速度帶來的刺激;車主們想要的可不是什麼刺激,而是空間大一點、舒适一點、可靠一點的交通工具。

怕就怕有人看串了劇本,走錯了片場。我知道有的車主看了一些汽車測評,開始似懂非懂地挑剔自己的車:什麼減振器阻尼軟了硬了、什麼彈簧行程長了短了、什麼過彎側傾有點明顯、什麼出彎車尾姿态不夠穩定……大哥,咱還能不能好好開車了,拐個彎您非要漂一下子才過瘾嗎?

媒體是媒體,車主是車主,這是社會中的兩種角色,兩個行當。媒體負責為芸芸衆生制造談資、娛樂和夢想;車主是消費者,購買汽車是為了生活更友善、移動更自由。動力和操控帶來的樂趣當然是存在的,但對大多數車主來說,開車的樂趣并不在此,而是如哥德堡大學的研究所指:

在哪兒開車?開車去哪兒?和誰在一起。

車主們不懂駕駛樂趣?不,是那幫車評人

▲普通人的駕駛樂趣其實很簡單

這聽上去一點都不專業,但車主們就是這麼想的——專業人士可以規定什麼叫駕駛樂趣,但卻沒辦法規定人們的想法。

不懂“專業”的駕駛樂趣就不懂吧,反正你也不靠這個吃飯;不懂更不要裝懂,否則就是自尋煩惱,甚至會舍本逐末。

我知道有些人特别想表現出很懂車的樣子,其實這些人挺可憐,他把别人的想法當成了自己的想法,卻連自己最簡單的需求都沒搞懂。

你感覺到的快樂就是你的快樂,這事兒不用别人教——多麼痛的領悟!

小提示:因為微信公号平台改變了規則,請在閱讀後點選“在看”或加星标,這樣才能在下一次推送時及時收到本号文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