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衆網·海報新聞記者 鄭昊 潘雯 濟南報道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顔如玉。”這句話,相信廣大讀者并不陌生。在濟南的不貴書店裡,老闆王樹增通過5年的時間,為至少30萬本書籍找到了心儀的讀者。

從擺攤到書店
四萬多名讀者成為了這家店的粉絲
近日,在坐落于縣西巷北頭新坊巷的這家不貴書店中,老闆王樹增正在忙活着。“來貨了!出來幫忙了!”王樹增一個招呼,店裡的店員便出來支應着。
“這次到了六萬多塊錢的書吧,一般不到一個星期就得進這麼些錢的。你要問我進書的頻率到底是怎樣,我這還真不好統計。反正一個星期進幾萬塊錢的書是肯定有了。”王樹增一邊忙活着,一邊對記者說道。
王樹增在忙活着
在這間建築面積96平方米的書屋内,王樹增天天從早上9點忙到晚上10點。而在距離這家書店不遠的一家店鋪的牌匾上,寫着“不貴酒館”四個字——顯然,這也是“王老闆”的。
在王樹增看來,書籍和美酒都是食糧,王樹增選擇“兼得”。“酒館不用打廣告,反正生意也不好;書店也不用打廣告,反正生意已經很好了。”快人快語的王樹增很坦然。
書籍整理完畢,王樹增開始準備發朋友圈。在王樹增的幾個微信号裡,加起來得有四五萬的好友了。“絕大部分都是買書的回頭客,這些都是我從2012年開始攢起來的資源。”一邊嘿嘿地笑着,王樹增一邊構思着今天推薦書的朋友圈到底怎麼寫。
王樹增與書客
作為曾經的文字從業者,王樹增從2012年便開始擺地攤賣書。“泉城路、泉樂坊、銀座、泉城廣場、各大高校門口,我都擺過攤。”
頗有生意頭腦的王樹增,在賣書的同時也在積攢着自己的回頭客。終于,經過5年的努力,王樹增微信裡的書客達到了一萬五千人之多。
“我隻要服務好這一萬五千名讀者就行了,是以就開始謀劃着開書店。”
在2016年年底,王樹增開了這家“不貴書店”。而當記者詢問他為什麼要辭去工作專門賣書的時候,這位1989年出生的山東漢子又是嘿嘿一笑:“在擺攤的時候掙的就已經比工作的要多了,是以就直接開書店賣書呗!”
“你為什麼選擇賣書呢?”
“呐,這不寫着呢嗎,就是為了掙錢。”王樹增倒也不含糊。
開書店,就是為了掙錢
根據王樹增介紹,從開書店開始算,自己前前後後賣出去了三十幾萬本書。“車貸、房貸、養家糊口,這些都是書籍給我的。這當然就是黃金屋。”
“《人世間》《普京傳》,看看這兩本書的庫存還有多少。”在采訪的間隙,王樹增對着店員吩咐着。
而王樹增口中的這兩本書,自然也是當下最火的兩本。
從讀者到家人
“顔如玉”如期而至組成幸福家庭
保證正版、保證低價,6折封頂的折扣讓王樹增的不貴書店在開業之後很快地就火了起來。甚至有不少網紅也慕名前來打卡,讓王樹增的這家書店被冠以了“網紅書店”的名号。
“我們也有線上銷售,但是線下銷售更能增強讀者的體驗感。如果兩位讀者經常一起買書,那麼自然就會發生些美好的故事。”
王樹增口中“美好的故事”,記者似乎隻是在電視或者是書中見到過。
“呐,這位就是我印象最深的讀者。就是以前經常來買書的小姑娘,現在她是我的店員,還給我生了個閨女——我管她叫媳婦!”王樹增的這番話,很“凡爾賽”。
據王樹增介紹,自己的這家不貴書店自開業到現在,怎麼也“成全”了15對以上的新人。“有的讀者在領證或者結婚的時候還會通知我一聲,這不還有一種月老的感覺。”
“實體書店存在的意義就是讓讀者能面對面的交流,你從當當、從淘寶買上一千次的書,他們依然不知道你是誰。但是你來店裡兩次三次 ,可能印象就深了。如果兩個人來店裡經常能碰到,這樣面對面交流的多了,可能故事發生的就多了。”王樹增依然堅信,書中自有“顔如玉”。
在采訪過程中,書店的書籍也吸引了記者
“自封”名号
不說最好因為做人要低調
“不貴書店”,是王樹增這家書店的本名。但是在給讀者介紹書籍的時候,王樹增的身份卻是“濟南第六好書店”的老闆。
“自封的呗,這玩意不就是想封第幾就封第幾?”
“那你怎麼不給自己封個第一呢?”
“很簡單,做人要低調。”
王樹增口中低調,但是在書店的經營上絕對不含糊。以一本當下各大網站和書店在推的《高能預警》為例,這本原價48元在各大平台上賣34元的熱銷書,在這裡隻賣19.9元。
“正版,肯定是正版。你如果問我這本書為什麼價格這麼低,我可以這樣告訴你——它是一種商業行為,比如我們有的時候會拿出一款書來打造一個爆品,但我們不通過這款爆品來取得多少利潤,隻是通過這款爆品來引流。這個爆品雖然可能會虧錢,但是大家來可能帶動其他産品(的銷售)。我們整體是平的,是可以有利潤産生的。”王樹增說道。
“低調”的王樹增服務着每一位愛書的讀者。“來店裡有剛會走的小孩,也有九十九歲的老太太,這還真是下到剛會走上到九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