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315讓很多整車廠家松了一口氣,公關們電腦裡的道歉模闆也可以儲存留待後用。但是多個品牌電動自行車被點名公然違規提速還是引發了很多人的讨論。
原本出廠時速在25km/h的電動車在“破解國标限速”後,可以開到35~40km/h,這樣的時速已經是市區通行中機動車的平均時速。然而當你快要打卡遲到,又被密密麻麻的電瓶車堵在非機動車道上時,你不禁會問,為什麼不能讓電瓶車更快一些?

開的太快,是真刹不住
2020年中國自行車協會統計,大陸電動自行車社會保有量接近3億輛,到今年,這個數值将會增長到4億,與此同時在增加的還有因電動自行車引發的交通事故。
2012至2016年,全國共發生涉及電動自行車的道路交通事故19.3萬起,共導緻3.77萬人死亡,其中電動自行車主動肇事事故5.62萬起,導緻8431人死亡,主動肇事比例和緻死率高達29.1%和22.3%。
這意味着每3起電動自行車交通事故當中,就有1起是駕駛員主動肇事,超速駕駛正是主要肇事原因。
根據2019年國家工信部頒發推行的《電動自行車安全技術規範》中規定,電動自行車最高車速不得超過25km/h,在前後閘同時制動的情況下,刹車距離應小于7m。如果當時速來到35km/h時,刹車距離已經是十米開外了。在緊急情況下,留給駕駛者和路人的反映時間都将急劇縮小。如果遇到雨天濕滑天氣,危險性将進一步擴大。
上班族、外賣員、快遞員、接送的家長本身就是構成電動自行車的主要人群,他們難道不知道騎慢點更安全嗎?
以外賣配送為例,外賣員的工資結構主要依賴于訂單單價,這個單價由配送距離,貨品價格,高峰頂峰來決定,但更重要的其實是單數。
每個人每天的時間是固定的,唯一比别人掙得多的途徑就是跑更多的時間,更多的單數。加上平台的時間考核,倒逼外賣員不得不更快一步,與時間作戰。工要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雖然新國标規定的是25,但是外賣員通常都會選擇電摩和改裝電動車,用更快的速度去搶下一個單。區分電摩和電動自行車的方式也很簡單,就是看有沒有它有沒有腳踏闆,新國标後的電動自行車都需要強制安裝腳踏闆,而電摩則沒有。
更重要的是,在新國标的标準下,駕駛電摩也是需要駕駛證的,是以當你看到那些風馳電掣的外賣員時,不要懷疑自己的電瓶車是不是爛貨,為什麼跑不過人家,因為你們騎的本身就不是就不是一個物種。
如果外賣送遲了,你吃的是冰冷的飯,他得到的是逾時罰款,慢下來的風險,誰都不想承擔。
頭盔戴好,是真能保命
人、車、路是構成電動自行車交通事故的主要危險因素。目前隻有電動輕便機車和電動機車需要考取駕照,電動自行車仍屬于自行車的範疇,不需要駕駛證。這也意味着隻要你會騎自行車,找個空地穩穩當當騎上兩圈,就可以上路了。
駕駛者對于道路的行駛規範,交通法規一片空白。秉着“你停我就停,有縫我就鑽”的原則,在道路上橫沖直撞。再加上車輛本身密集程度高,執法難度大,縱容成為了常态。
2020年4月,公安部下發通知,在全國範圍内開展“一盔一帶”安全守護行動。通知要求,提醒群衆騎乘機車、電動自行車上路時自覺佩戴安全頭盔,汽車駕乘人員行駛中規範使用安全帶,減少交通事故發生及傷亡。
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政策規劃室主任戴帥透露,“一盔一帶”行動開展以來,短短4個月時間,南京、深圳、上海、杭州、海口騎乘人員安全頭盔佩戴率達80%以上,甯波達到92%,而此前有些城市佩戴率不足30%。
據其估測,如果每一個騎乘人員都能夠正确佩戴頭盔,一年可以挽救2500至3500個人的生命,全國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可以減少5%左右。頭盔戴好,是真的能保命。
更高效的城市通行才是根本解決方案
抛開價格還很貴的汽車,被很多地方限制的機車,以及十八線鄉鎮的老頭樂之外,給電動自行車開後門貌似是一個不得已的行為。
理論上來說,上班通勤距離在20KM以内,即使是時速25km也可以在1小時内抵達,但紮根在北上廣深的年輕人告訴我們,too young too naive,這也是為什麼人們想要更快時速的電動自行車的原因。
但再快的單車依舊解決不了更深層次的通行問題,究其本質還是因為城市通行效率沒有滿足當下人民對于出行的需求,這也是為什麼近些年來能看到諸如華為、騰訊、百度等大廠紛紛紮根“新基建”“智慧交通”,的賽道,依托自身技術基礎,開展更高效的車路協同方案,打造全價值鍊服務。
說人話就是通過大資料的處理,讓交通更智能,讓監察更細緻。伴随着這樣技術的疊代和落地,不管你是騎着電動自行車或者是開着機動車,可以逐漸被直覺感受到的,就是道路的暢通,通勤的便捷。到那個時候,或許你就有機會,享受時速35的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