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20年1月開始算,今年已經是疫情時代的第三個年頭。
在今年年前,中國一直是抗疫優等生,疫情管控情況良好。

随着每天新增确診不斷挂零,先前的感染者也一個個治愈出院,新冠疫情似乎在國内不再具有威脅,很多人都逐漸放松了下來,開始幻想規劃不久疫情結束自己的生活。
然而疫情的卷土重來,打了所有人一個措手不及,
疫情卷土重來,人心惶惶
3月初吉林、福建、山東、廣東、天津等多個省市出現大量感染者,在短時間内這一數目迅速增長,兇猛的勢頭甚至絲毫不遜于2020年疫情剛剛爆發的那段時間。
這麼久以來,大家一直秉承着消滅疫情的最終目标,萬衆一心,全民抗疫,甯可犧牲一些自己的自由,小心翼翼為國家抗疫提供着自己的一份力。
但如今,新一輪的疫情又來了,一年又一年,疫情似乎怎麼也根除不了。很多人的耐心和積極也被時間消磨得所剩無幾,精神上的焦慮、疲憊、厭倦紛紛展現出來,一時間,網際網路上人心惶惶,人心浮動。
時代的一顆塵,落在每個家庭身上都是一座大山。新冠疫情帶給每個家庭的影響都是巨大并且持續的,特别展現在孩子身上。
新冠下的“新冠一代”
在疫情期間出生的嬰兒和受到疫情影響的大、中、國小生,以及剛出校園沒多久的年輕人們,在網際網路上,他們被統稱為“新冠一代”,也是“被封鎖的一代”。
一個大學生在自己的視訊中這樣說道:
“我難過的是這個疫情剛好發生在我的大學生活期間。但凡是在國小在國中在高中我都不會這麼難過。它把我人生中可能唯一能自由支配時間和金錢的日子吞噬了,可能幾年後疫情完全平息了,但是這幾年我錯過的這麼多都再也彌補不回來了,而且任何一個不是這個時期的大學生都永遠無法共情我的痛苦,誰都不能。”
這段視訊在網上引起了很多學生的共鳴,疫情打亂了他們的學校生活,讓他們本應該豐富精彩的校園生活變成了待在家裡上網課。
#青春才幾年,疫情占三年#、#疫情在家上網課的你#、#那些被疫情偷走的時光#……一個個沖上微網誌熱搜的話題,道出了學生群體的無奈和心酸。
而對于在疫情期間出生的嬰兒而言,他們一出生就需要戴口罩,做核酸,也許在他們小小的腦袋裡,會覺得這個世界本來就是這個樣子。
“完了,你知道嗎,附近病毒鋪開來了,聽說有好幾十人呢”“唉,那我們這邊又得有影響了,不知道這次小區封不封,封的話又要去超市囤貨了”……
身邊的成年人時常焦慮地談起疫情時,身邊的孩子也會受到影響,孩子并非什麼都不懂,在緊張不安的情況下,他們心中的不安要比成年人更大,再加上網際網路的發展,孩子們可以輕易地通過手機、電腦浏覽到大量關于疫情的資訊,這無疑會加深他們的憂慮。
疫情之下,家長和孩子的關系該如何發展
因為疫情的原因,學校被迫從孩子的教育中淡出,這就意味着家長在這段時間要付出更多精力在孩子的照顧上,也需要更多地去承擔起孩子的教育工作。
在疫情面前,家長既不能讓孩子毫無防備地暴露在危險面前,也不能給予他過度的保護。外面的時間有疫情,但不代表就不要出去了。幫助孩子正确有效地認知疫情世界,要多講客觀事實,少渲染情緒或強調危害細節,不能用家長自己的負面情緒去影響孩子。
因為疫情和孩子有了更多的相處時間,那不妨就把這些時間當做親子相處的美好時光,關注孩子自身情緒變化,當孩子展現出焦慮、恐懼等負面情緒時,及時給予疏導,力求為孩子營造一個溫暖、積極、快樂、溫馨的家庭氛圍,這對于親子關系的升溫至關重要。
同時孩子在家,難免在學習、生活等方面出現問題,例如網課偷懶,作業完成品質差、打遊戲玩手機時間長等情況,這就需要家長繼續當好教育孩子的引路人,鼓勵并幫助孩子維持原有的上課節奏,讓孩子找回學校課堂的感覺,堅持一段時間便能夠養成良好的習慣。家長還需要多花時間陪伴孩子,減少孩子接觸電子産品的時間和機會。
同時家長在生活中也需要給孩子一些必要的教育,比如關于死亡的教育,很多家庭忌憚跟孩子談論死亡,可能在我們國家的傳統文化裡就避諱談論死亡。但生老病死是人一定會經曆的階段,隻有正視死亡,了解死亡,才能更加尊重和珍惜生命,這一課孩子必須要上。
沒有一個寒冬不會過去,也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
雖然現在疫情還未攻克,但是隻要堅持抱團取暖,萬衆一心,新冠疫情一定會變成過去式。等到陰霾退去,陽光一定會灑滿神州大地,“新冠一代”也一定會成為未來國家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