鍵盤間有星辰大海,滑鼠上有日月山河。進入網際網路時代,網絡遊戲興起,由于其互動性、沉浸性、仿真性強,操作便捷,更是對青少年産生極強的吸引力。同時由于未成年人還處在身心發育階段,自控能力相對較弱,容易過度沉迷網絡遊戲,甚至産生不能自拔的心理依賴。這不僅會擾亂正常的學習生活,也會對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響。

(圖檔源自網絡)
今天中午,我觀看的《今日說法》“十六樓外的少年”講述了這樣一起案例:2018年5月22日早上,在福建泉州,14歲的小李趴在16樓窗外的安全網上6個多小時。因母親要拉斷電閘,小李爬出16樓窗外并試圖自殘。
在周旋的這段時間内,小李不聽任何人的開導,不斷變換危險姿勢,還用鐵片或破損的瓷磚自殘。最終,消防官兵采取強制措施将小李救了下來,連拉帶拽地帶回了房間。
小李的父親說,剛開始小李表現得很乖,可有了遊戲後,他就像變了個人似的。同時,姑姑也認為,小李的變化也是從拿到手機開始的。小李在五六年級的時候向母親要了一部手機,自從有了那部手機,小李就天天在手機上玩遊戲。手機丢了後又冒出來一部,發現了再沒收,姑姑說,這樣來回折騰了好幾次了。
小李的母親一氣之下把小李送回了老家,然而,回到老家的小李更加沉迷遊戲了,見縫插針地找機會玩,還偷偷用奶奶的身份證注冊微信,綁定姑姑的銀行卡,把錢轉出來充到遊戲裡。
家人多次給小李報班,可他都半途而廢。2018年3月,14歲的小李自己買了票跑到泉州找母親,到泉州後,小李開始沒日沒夜地打遊戲。
事後,小李的母親說,之前一直想要去彌補孩子,孩子要什麼她就給什麼,幾次要手機要電腦,她都滿足孩子,但是現在看來是做錯了。這次小李回老家之後,母親刻意沒有聯系他,而小李似乎也有所醒悟,開始重新上學了。
看完這起案例,我對小李的行為和做法深感惋惜。我也深刻認識到,預防青少年沉迷網絡,刻不容緩。據權威機構統計,大陸青少年觸網年齡越發低齡化,有1成青少年5歲及以下就開始觸網,網絡風險也較為突出,有33.02%的青少年遭遇過網絡色情資訊騷擾,有28.89%的青少年遭遇過網絡暴力辱罵,12.9%的青少年表示願意給網絡主播打賞。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孫宏豔說,他們針對青少年沉迷網絡問題做過一次問卷調查,調查發現,高期望型、放任溺愛型、粗暴型和疏遠型這四種類型的家庭容易導緻孩子沉迷網絡遊戲。她指出家庭教育十分重要,家庭要成為預防網絡沉迷的第一道防線。在孩子六歲之前,父母應該通過一些遊戲給孩子立規矩,定規則,讓他們養成良好的習慣。到了青春期之後,父母應該掌握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比如父母每天花點兒時間和孩子聊天,了解孩子的業餘時間;和孩子一起做家務,培養一兩項家庭的共同運動;盡可能陪孩子一起上網;給孩子一個具體的目标,把大目标化成小目标;幫孩子培養一兩種愛好或特長......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同學們,讓我們放下手機,一起走進山川、親近自然,聽鳥叫蟲鳴、看綠水青山,積極參與體育鍛煉、社會實踐以及各種豐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共築青春夢想,共享青春年華!
作者師文鴻,渭南市臨渭區前進路中學七年級十班學生。
指導教師:韓 苗
編輯:李建軍 圖檔:張文斌
稽核:張潤紅 終審:席 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