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核桃
來源:女兒派(ID: nverpai)
人一生的宿命,根源于原生家庭。
史詩級開年大劇《人世間》大結局了。
故事始于1969年東北某省會城市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終于2016年城市改造開始,涉及到各個階層人物的生活全貌,堪稱一部當代中國百姓的生活史詩。
有老百姓的地方,就有煙火,就有教育。
周家三代人近50年的奮鬥曆程,讓我們看到個人發展與原生家庭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
我在思考,同為平民子弟,為什麼隻有周家子女成為時代的幸運兒?
我從劇中總結了六條關于家庭教育的因果規律,越看越真實。
01
家風正,子孫興。
02
一個好媽媽,能旺三代人。
如果說“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後都有一個偉大的女人”,那麼一個家族興旺的背後,肯定也有一個偉大的媽媽。
03
那個平凡的孩子,是來報恩的。
是以,請珍惜你身邊那個資質平平的孩子吧!
守在身邊的孩子雖然平凡,卻能帶給父母踏實的幸福。
04
越是最親的人,越要好好說話。
考不上大學固然是事實,但這也沒有父親的“傷口撒鹽”讓他痛心,氣得他很多年不理父親,連搬家也不告訴父親。
多年以後,傷心欲絕的老父親弄清原因後,哭着罵着向秉昆道了歉。
明明愛孩子,可說出的話卻好像在怪孩子。
這就是很多父母的說話方式,很多觀衆都稱“太真實了”。
平心而論,周父已經算是那個年代比較有格局的父親了。
他也多次誇秉昆是三個孩子中“最滿意的”,這是一場完全可以避免的誤會。
05
再苦再難,也要把孩子帶在身邊。
雖然舅舅、舅母從未虧待過她,可父母不在身邊,她總有一種寄人籬下的自卑感。
是以,再苦再難,請把孩子帶在身邊。
因為父母的陪伴是有“有效期”的,錯過這個期限,後面很難再彌補回來。
06
不讀書的代價,要用一輩子來償還。
文憑隻是薄薄一張紙,卻能劃出一條深深的鴻溝,拉開人與人之間的差距,這就是知識的力量。
趕超清醒地看到了這一點,是以臨死前對孩子千叮萬囑:
“文化水準很重要,你們這代人那就更重要了。要是沒文化,早早晚晚要被社會淘汰。”
這是一個吃一輩子苦的父親對兒子最後的囑托,也是他掙紮半生最深的感悟。
不讀書,時代淘汰你的時候根本不打招呼。
是以要告訴孩子,生活不易,一定要用知識武裝自己。
唯有學識做底蘊,才能扛住時代的洪流,改變平庸的命運。
07
開頭我們提到,在窮困潦倒的光字片,為何隻有周家人脫穎而出?
凡事都有因果的,答案昭然若揭:
就在于周家淳樸良善的家風;
就在于媽媽溫暖與堅韌的愛;
就在于父母兄妹對親情的呵護;
就在于貫穿一生的讀書與進取……
作家黛博拉·塔納說,一個好的原生家庭,不僅要給孩子創造他所在的世界,還應該告訴孩子,這個世界該怎樣被溫暖诠釋。
《人世間》用50年的生活變遷史告訴我們:
人一生的宿命,根源于原生家庭;孩子的未來,藏于父母的言傳身教。
我們要做的是,正家風、敬父母、愛稚子,将溫暖良善、積極向上的美德代代傳承。
*本平台對所有原創、轉載、分享的内容、陳述、觀點判斷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僅供讀者參考,釋出的文章、圖檔等版權歸作者享有。部分轉載作品、圖檔如有作者來源标記有誤或涉及侵權,請原創作者友情提醒并聯系小編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