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王羲之的書法“秘法”,是層窗戶紙一點就破!

書法在古人那裡是比較神秘的,這種神秘感主要是展現在筆法的傳承上。而這種秘不外宣的筆法一般流傳于名門望族與達官顯貴之中,平民階層是很難有機會得到傳授的!

有書論為證!張彥遠《法書要錄》說:

“蔡邕受于神人而傳之崔瑗及女文姬,文姬傳之鐘繇,鐘繇傳之衛夫人,衛夫人傳之王羲之,王羲之傳之王獻之,王獻之傳之外甥羊欣,羊欣傳之王僧虔,王僧虔傳之蕭子雲,蕭子雲傳之僧智永,智永傳之虞世南,世南傳之歐陽詢,詢傳之陸柬之,柬之傳之侄彥遠,彥遠傳之張旭,旭傳之李陽冰,陽冰傳徐浩、顔真卿、邬彤、韋玩、崔邈,凡二十有三人。”

張彥遠說蔡邕在嵩山石室中得神人傳授筆法,顯然是神秘化了。這些人之間的關系,要麼是師徒,要麼是親戚,要麼是同朝為官的大臣,其中居多是親戚,就這說明外人不可得而聞焉,進而增加了這種神秘感。

王羲之的書法“秘法”,是層窗戶紙一點就破!

王羲之二謝帖

上次的文章我們談到了一些簡單的筆法規律,很多朋友看了認為是故作高深,寫字就是寫字,哪有那麼複雜?

其實任何一門藝術都有着技術和藝術兩個次元,當在技術上達到一個高度的時候,才能在藝術上有所突破。技術上的一個最低的門檻就是筆法!學書法不懂筆法就好比彈琴不識棋譜,下棋不懂規則,作詩不通平仄一樣。

很多人在學習書法的時候,拿起一本字帖便開始臨摹,覺得自己臨摹的很像了,就以為成功了。其實不然,不懂筆法規律的臨摹,我們隻能稱之為“抄帖”,其實也就是寫字,這跟書法本身是有很大差別的。

那麼筆法的“不傳之秘”真的有那麼神秘麼?其實就是一層窗戶紙,一捅就破。

這些筆法的奧秘在古人的書論那裡有着諸多的展現, 宋人以前的書論比較玄妙,寫的玄而又玄,一般人很難讀懂。到了宋朝的蘇東坡、黃庭堅那裡,書論開始變得接地氣了一些,這是因為宋四家(蘇黃米蔡)的字,在宋朝比較流行,整個士大夫階層都争相臨摹,正是在這種風氣的引領之下,筆法的奧妙才開始褪去神秘色彩!

王羲之的書法“秘法”,是層窗戶紙一點就破!

以黃庭堅舉例,我們看他的一段書論,從這段書論當中,我們就能體會筆法的妙用了!

學書端正,則窘于法度;側筆取妍,往往工左而病右。古人作《蘭亭序》、《孔子廟堂碑》,皆作一淡墨本,蓋見古人用筆,回腕餘勢。若深墨本,但得筆中意耳。今人但見深墨本收書鋒芒,故以舊筆臨仿,不知前輩書初亦有鋒锷,此不傳之妙也。

心能轉腕,手能轉筆,書字便如人意。古人工書無他異,但能用筆耳。

學書端正,則窘于法度;

這段話是說,寫字太多端正的人,常常會局限于法度。這話不是說寫的端正不好,而是一個階段問題。孫過庭《書譜》雲:“至如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複歸平正。”

說的就是不能沒有法度,但也不能被法度束縛,不然很難走出來。在宋朝尚意書風的大潮中,能寫的端正,不算高明。跟米芾齊名的蔡襄為什麼名氣遜之,正是因為被法度所拘囿,太多死闆之故。

側筆取妍,往往工左而病右。

稍有書法常識的人都能領會側鋒的含義,但對于書法中的“妍”字卻很難領會。為什麼側鋒寫的字會有“妍”的特征呢?這個不太容易講的清楚,這句話其實就是要領會中鋒側鋒的妙用,隻有領會了什麼時候用中鋒,什麼時候用側鋒的時候,筆法基本就懂了一半了!

下面我們舉例說明:

王羲之的書法“秘法”,是層窗戶紙一點就破!

圖中王羲之這個字帶圈的部分用得全是側鋒,黃庭堅說的“工左而病右”其實就是沒有把握好中鋒與偏鋒的關系,左右說的不是我們現在的左右,是對立的兩個方面,可能是上下關系,也可能是左右關系,也可能是前後關系。

再看米芾寫的一個字,通過中鋒與側鋒的妙用,也能将字寫得妍美!

王羲之的書法“秘法”,是層窗戶紙一點就破!

古人在用側鋒寫字的時候,一般不會出現初學者那種帶鋸齒的側鋒現象,這就是高手所為,初學者在執筆的時候因為執筆方向不對,力道不勻,很容易就會出現虛筆的情況,這就是黃庭堅說的“工左而病右”的道理。

古人作《蘭亭序》、《孔子廟堂碑》,皆作一淡墨本,蓋見古人用筆,回腕餘勢。若深墨本,但得筆中意耳。今人但見深墨本收書鋒芒,故以舊筆臨仿,不知前輩書初亦有鋒锷,此不傳之妙也。

這三句話說的是讀帖之法,古人在臨帖的時候為什麼要作一個淡墨本呢?這是為了用淡墨寫的時候,筆畫交疊的地方,能看到筆路,能看到筆畫的隐藏之勢,若是直接用深墨臨習,那麼筆的運轉軌迹就很難看得清!

比如《蘭亭序》,因為真迹已經沒有了,現在的《蘭亭序》都是古人用雙鈎填墨的方法填的,是以在筆法交疊的地方,我們就看不到了。假如我們能看到原色的原帖的話,就會驚歎古人的用筆之妙了!

看下面一個例子:

王羲之的書法“秘法”,是層窗戶紙一點就破!

這個是蘇東坡的字,其中畫圈的地方,細看的話,就能看到一些筆法的變化,這種變化展現在墨色的交疊變化,在這些交疊之處一眼就能看出其中的轉折頓挫的。通過這些精微的分析,才能使你的筆法成熟和自如。

假如我們看《蘭亭序》中雙鈎填墨,或者是用濃墨寫的字,就不容易體會這裡的變化了。

王羲之的書法“秘法”,是層窗戶紙一點就破!

這個字中的轉折變化,通過字本身便不易能分辨出來。其中黃庭堅所說的“回腕餘勢”就是指基本筆畫中的“起”與“收”。收筆的時候不是簡單的停下就行了,而是有一種回收的勢态,指的是回腕的一個動作通過筆s勢展現出來。

這裡面就對應上了我們之前講過的筆法,即“轉、折、提、按、起、收”。這裡面的每一個筆法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一筆接一筆,筆筆連貫,勿使斷絕!

今人但見深墨本收書鋒芒,故以舊筆臨仿,不知前輩書初亦有鋒锷,此不傳之妙也。

這裡面說的不傳之妙說的并不過分。在古人那裡,得到一本真迹是很難的一件事,沒有今天這麼發達的影印技術,在古代得到一本名人字帖,非達官顯貴而不能!沒有對真迹的觀摩,是沒有辦法體會古人的用筆之妙的。所謂的“不傳”,大約就是這個道理。

王羲之的書法“秘法”,是層窗戶紙一點就破!

反觀現在的人學字,一般隻求把字寫的像而已,不懂基本的筆法規律,隻注重字形,其實這就是盲目死學。

心能轉腕,手能轉筆,書字便如人意。古人工書無他異,但能用筆耳

這是一個很高的境界,用筆的時候手随心轉,無不如意。需要長期觀摩和體會古人的用筆之妙,當将其逐漸化為己用的時候,就能心領神會了。

在最開始臨摹學習的時候,必須掌握每一筆的規律,每一筆的轉折提按頓挫,須當每一筆都暗合古人,如此經年,化為己用,方能出筆自如而不逾矩。

圖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