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普定:生命栖居的故鄉

普定:生命栖居的故鄉

一路黔中喀斯特風光延伸開去,夜郎湖繞山繞水,一盞文明之燈,點亮美麗神奇的黔山秀水。

普定,小縣城承載大文化。16000年的穿洞文明,演繹着普定安然宜居的煙火,悠久的穿洞曆史文化,是普定的底氣。穿洞人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延續着世世代代文明之氣。看普定地理,神奇的喀斯特地貌,高山丘陵俊美,山地開闊綿遠,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普定無疑是生活宜居的好地方。

普定:生命栖居的故鄉

普定,穿洞文明的故鄉

普定是黔中小城,穿洞文明的故鄉。在小城郊外穿洞村後坡孤峰上,栖居着16000前的穿洞古人類遺址。1981年5月,中國科學院和貴州省博物館聯合考古,發掘人類完整頭骨2件,發現古人類用火遺迹,出土石器20000餘件,骨器1000餘件,是16000年前古人類生活遺迹,是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其中,兩具人類頭骨至今國内無先例,出土的骨器,超過全國發現總和的30倍,成為全國第一,被中科院專家們譽為“亞洲文明之燈”。

普定:生命栖居的故鄉

大明定南所,是普定古城的印記。定南城,深刻“大明定南所”碑文,青苔清淺,印象深邃。古城,黑瓦木房,錯落有緻,清一色石闆街環繞其中,小家院落,大家老宅,滲透着明朝民居建築的遺風。

定南城上,拾級288級石階,東華山下,森林掩映古寺,這是明代萬壽寺,如今的普定一中。1937年,為抗日救國,地方愛國儒商伍效高先生,投資黃金2700兩,創立建國中學,後更名為普定第一中學。先生提倡“四自一一”校訓,四自:自信(信道)、自治(治事)、自育(培育)、自衛(衛國)。一一:“日行一善”即一日做一件好事。“自治治人,自立立人,自達達人”,一種自我修養、自我完善的儒家治學之風襲襲沿傳,深深影響着曆屆師生。

如今,“傳承穿洞文明、有鄉情和報國情懷”成為普定一中的校訓升華,一脈文氣傳遞一座定南城的書香。

普定:生命栖居的故鄉

定南城向穿洞古人類遺址延伸拓展,是普定新城。穿過迎賓大道,穿過凱旋城,穿過築佳首府,就是穿洞文化廣場、桂花苑、民族風情街、青山濕地公園。傍晚,普定男女老少愛到穿洞文化廣場遊玩,廣場舞、露天歌廳、孩童遊樂園,笑聲飛歌蕩漾不盡。清晨,普定人愛健身,天邊出現第一縷陽光,就看見人們一串一串晨跑,一隊一隊跳廣場舞,臉上溢滿獲得感、幸福感。

普定,民間藝術之鄉

普定是全國文化先進縣、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其中的高台地戲、西路花燈、鐵水沖龍,是穿洞文化的活化石,在鄉村傳承振興。以往,隻有逢年過節,才能看到這樣的大戲,現在大小鄉村都有了。

普定:生命栖居的故鄉

高台地戲,是大地上古老的舞蹈,興于明朝洪武“調北征南”時期,傳于地方屯堡民間,以“祭陣、擺陣、破陣”為主戲,天上地下,荒天野壩,擺放四十八張或八十四張八仙桌,高七米五層或十米八層,表演者皆為村裡七十歲以上老人。表演者雖年過七旬,卻是演繹民間藝術幾十年的傳承人,隻要帶上古老面具,手握戰争刀槍,就還原了曆史人物。一見高台,縱身一躍,騰空滾打,旋轉穿越,身手靈活,《封神》《三國》《隋唐》等大戲排列步陣,場面雄奇壯闊,古樸大氣,自然和諧。

普定:生命栖居的故鄉

西路花燈,是大地上悠遠的音符。起于明朝洪武年間,以“曲不離口、帕不離手、動不離說、身不離舞”為表演特征,融莊、諧、雅、幽默、滑稽、插科打為一體,或叙事、或抒情、或諷刺、或打趣,演繹民間多少苦難安樂、别離恨晚。

普定:生命栖居的故鄉

鐵水沖龍,是大地上的火樹銀花。傳說正月十五定南城,打鐵街上老鐵匠,拍擊鐵水花飛濺,浮現真龍定南城,大街小巷齊歡呼。從此,鐵水沖龍傳承定南城,每到正月十五,定南城“火樹銀花不夜天,龍飛人舞慶吉祥。”如今,不隻是逢年過節才能看到定南城的鐵水沖龍,黔山秀水景區、穿洞文明村莊都大開眼見了。

普定:生命栖居的故鄉

普定,生命栖居的故鄉

尋訪的人,在定南城流連忘返,獨在異鄉為異客,他鄉遇故人,他鄉即故鄉。

普定:生命栖居的故鄉

在定南,如果你想做一回農人,在沙灣田園農莊住下來,耕作一塊土地,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感受收獲莊稼的喜悅。如果你想知道石頭開花的神話,便去夜郎湖看梭篩桃花,你會感受生命精神的無窮盡。如果你想看黔山秀水,去秀水村吧,那裡波玉河漂流、秀水露營讓你感受生命的激情與自由。如果你想去遠方,在山那邊,在夜郎湖繞山繞水的地方,你會采上普屯壩草原天邊的雲朵,仙馬的歌謠會讓你飄飄欲仙,楓林火焰山會讓你的靈魂得到栖息……

圖/駱鵬飛 文/胡德江

編輯/王江蘭

編校/廖迅

編審/吳遷 夏進

釋出/楊蕾

普定:生命栖居的故鄉
普定:生命栖居的故鄉
普定:生命栖居的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