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微視訊|王法崗專訪:四萬年前古人類加工顔料的“工場”

長城網·冀雲用戶端訊(記者 鄭夢婷 鄭皓天 陳思思)3月3日,國家文物局在北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了河北泥河灣盆地舊石器考古發現與研究的最新進展,特别通報了“泥河灣發現東亞地區早期人類最早使用顔料和複合工具的考古證據”。據了解,該項研究成果于3月2日以“Innovative ochre processing and tool use in China 40,000 years ago”為題在世界頂級期刊nature雜志線上發表。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王法崗博士主持了下馬碑遺址的考古發掘,開展了相關綜合研究,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

微視訊|王法崗專訪:四萬年前古人類加工顔料的“工場”

長城新媒體記者獨家專訪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任、副研究員王法崗。

3月4日,河北省文物局在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舉辦了“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大進展——河北泥河灣考古發現與研究重大成果親曆者訪談會,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任、副研究員王法崗在會議上介紹了遺址發現、發掘、研究過程及學術價值和意義。

在會議現場,長城新媒體記者獨家專訪了這位儒雅的學者。作為該篇論文的第一作者、下馬碑遺址考古發現的主持者,這位看起來些許腼腆的學者,提起泥河灣考古的成果,有說不完的話。

以下為長城新媒體記者和王法崗博士的采訪實錄:

記者:下馬碑遺址是何時發現并系統發掘的?

王法崗:河北西北部發育了一系列斷陷盆地,盆地内古人類文化遺存豐富,建構起東亞地區古人類演化的文化序列,被譽為“東方人類的故鄉”。以往,泥河灣盆地考古的發現主要集中于大概相當于陽原縣域的部分。2000年前後,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開始在周圍區域開展舊石器調查和發掘,并首先在相鄰的蔚縣北部有了重要突破。

微視訊|王法崗專訪:四萬年前古人類加工顔料的“工場”

2013年,發掘三關舊石器遺址群。

2004年,在蔚縣中部三關村附近,首先發現第一處舊石器地點——西沙河遺址,發現有典型的細石核。因為該區域有20世紀七八十年代發掘的三關新石器時代遺址,現在又找到了舊石器時代晚期的細石器遺址,有望找到舊石器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的材料,我們也特别興奮。後來開展了持續的觀察和調查,大約到2005年前後,在這一個區域就發現了西沙河、南台子、下馬碑三個地點。後來又開展了持續追蹤考察,在2013年的時候,我們向國家文物局申請準許對三個地點開展系統發掘工作。

記者:您能簡單介紹下馬碑遺址出土的顔料使用和複合工具的研究概況嗎?

王法崗:當時發掘了三個地點,每個地點的遺存都有自身的特點。

西沙河地點發現2.7萬年前的石葉、細石葉遺存,這也是目前華北地區最早的該類遺存,對研究華北地區石葉、細石葉遺存的發現具有重要價值。

微視訊|王法崗專訪:四萬年前古人類加工顔料的“工場”

下馬碑地點發掘區。

南台子地點上部發現零星的細石葉技術石制品,底部發現比較豐富的燒石,距今3.3萬年。我們推測可能與炊器發明之前,古人類的煮食物或者燒水的“石煮法”活動有關。

下馬碑地點發現三個文化層,古人類使用赤鐵礦顔料的遺迹發現于下文化層,或者準确地說叫加工顔料的遺迹,因為可以說我們發現了一個古人類加工顔料的“工場”。

微視訊|王法崗專訪:四萬年前古人類加工顔料的“工場”

下馬碑地點底層與文化層分布。

下文化層主要揭露一處古人類活動面,約12平方米的發掘範圍内發現了密布的石制品和動物骨骼,中部有集中的灰燼,西部即為加工赤鐵礦顔料的遺迹。灰燼區揭露至底面可發現清晰的橢圓形火塘,說明當時古人類在這裡有用火的活動。赤鐵礦顔料加工遺迹發現于發掘區西部,在大約1-2平方米的範圍内發現有一大、一小兩件礫石,赤鐵礦碎塊和被染紅的土壤,我們揭露出來整個遺迹就感覺到我們找到古人類加工赤鐵礦顔料的“工場”,因為赤鐵礦粉是舊石器時代以來古人類使用最廣泛的顔料。

微視訊|王法崗專訪:四萬年前古人類加工顔料的“工場”

下馬碑地點下文化層揭露的古人類活動面。

我們分析大的為研磨盤,小的為研磨球,是古人類加工顔料的工具,後來電鏡掃描也在上面發現摩擦的痕迹和小的赤鐵礦碎屑,證明了這一點。工具附近還有大小不一的赤鐵礦塊,應該是加顔料的原材料,其中有一件比較大的,一面磨得光亮,後來根據拉曼光譜、X射線熒光光譜以及電鏡掃描等技術手段,也确認這些紅色碎塊就是赤鐵礦,而且那件大的赤鐵礦塊表面有摩擦的痕迹,複原出摩擦的方向。研磨盤上附着紅色赤鐵礦粉末,周圍區域的土壤也被赤鐵礦粉末染呈赤紅色,我們推測應該是研磨的赤鐵礦粉染紅的,也就是産品的一部分。我們将赤紅色區域的土壤與周圍區域土壤進行了提取,經過後來的磁性分析也确認這一區域赤鐵礦的成分比例要比周圍區域高出很多。

微視訊|王法崗專訪:四萬年前古人類加工顔料的“工場”

根據拉曼光譜、X射線熒光光譜以及電鏡掃描等技術手段,确認這些紅色碎塊為赤鐵礦。

發掘結束,我們根據發掘區内火塘、加工顔料遺迹的布局和發現的遺物基本可以确認在這一個區域古人類挖掘火塘生活,肢解打獵來的獵物,燒烤、享用美味,還在這個區域加工顔料,化妝、着色或者開展其它精神領域的活動。後來經過光釋光和碳十四的年代測定結果,這個時代就是4萬年前後。

這就是後來綜合研究複原、勾勒出的四萬年前古人類“圍爐而息、磨石取彩、嵌石為刃、分享獵物”的生活圖景的發掘過程。

記者:您完成這麼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研究工作,都克服了哪些困難?

王法崗:在20世紀90年代,泥河灣盆地開展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個涉外考古發掘項目——中美合作考古發掘,中外學者交流形成了系統的考古發掘規範和方法。是以,基礎發掘工作完成的較為順利,比如說野外發掘,樣品都做到了及時、系統、全面的提取,這也為後來的研究打下了堅實基礎。

微視訊|王法崗專訪:四萬年前古人類加工顔料的“工場”

在河北泥河灣出土的研磨盤。長城網·冀雲用戶端記者 鄭皓天 攝

相比而言,研究過程就有些費勁,很多東西都要借助高科技手段來進行檢測,在目前我們研究所的技術力量還不具備開展相關化驗、檢測及分析的條件。以下馬碑遺址發現加工赤鐵礦顔料的遺迹來舉例子,首先我們要證明它是赤鐵礦,有赤鐵礦的成分;其次還要證明赤鐵礦是在這個地方研磨的,我們還要知道這個活動發生的時間,才能實作複原整個過程的目标。可以說後期科學技術的檢測乃至整個課題的研究方法設計等都很重要,也都經曆了很長時間的摸索,這也是國際多國家、多學科、多平台合作研究的原因。

微視訊|王法崗專訪:四萬年前古人類加工顔料的“工場”

泥河灣考古工作是長期的多學科團隊國際化合作研究。

這次的研究工作是國際化、跨學科、多平台協作的,這種工作模式雖能充分發揮各個科研機構的實力,但也會有很多想不到的問題。比如說疫情防控,有很多學者被封閉在家裡不能去實驗室做檢測,這樣既耽誤研究的程序,也給大家的現場交流帶來很多不便,我們隻能通過郵件等線上方式來溝通。

總體來說,還算理想,我們預期完成了這項研究任務。

記者:這次泥河灣考古項目的最新考古發現有什麼重要價值?

王法崗:主要集中在這幾個方面,一是發現并證明了古人類加工赤鐵礦顔料的活動。赤鐵礦是舊石器時代以來世界範圍内古人類使用最廣泛最常見的一種顔料,而顔料往往與古人類的思想、精神、意識領域的活動有關。他們不再滿足于基礎的生活需求,轉而追求更高的精神生活,用顔料來做一些岩畫、裝飾品、化妝品或者是随葬品之類。說明人類已經具有了現代人明顯的行為特征,而且我們這個行為出現的時間提前到距今4萬年以前,這在東亞地區也是最早的,使東亞地區古人類藝術創作、審美、認知表達的曆史大大提前,改寫了學術界的認識。

微視訊|王法崗專訪:四萬年前古人類加工顔料的“工場”

骨器,東亞地區時代最早的此類工具之一。

二是我們發現了制作複合工具的一些證據,比如在一件小石器上發現了古人類安裝骨柄和捆綁繩索的殘留物,說明當時古人類已經能夠裝柄制作符合工具,說明當時人類的技術方式也具有了複雜化的現象,再次說明現代人技術和行為複雜化的表現并不單一,不能以歐亞大陸西側流行的技術因素(如石葉等)作為統一标準。細小石器鑲嵌裝柄使用的工具制作技術思想也在之後得到更廣泛的發展。

微視訊|王法崗專訪:四萬年前古人類加工顔料的“工場”

在河北泥河灣出土的石器。長城網·冀雲用戶端記者 鄭皓天 攝

三是我們發現了顔料加工與複合工具制造都與小石器技術共存,也就是說4萬年前使用這些小石器技術的人實施了這些活動,而不是以往多與使用石葉工具的人群共存,這也為研究我們東亞地區長期存在小石器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小石器技術同樣在4萬年前實作了與歐洲、非洲同步的具有典型現代行為特征的活動,這為我們認識世界範圍内現代人演化的複雜性提供了新的重要的材料和證據。

泥河灣盆地下馬碑遺址的最新考古發現與研究成果,為大陸乃至東亞地區舊石器考古研究提供了目前已知最早的史前人類顔料加工與細小石器鑲嵌使用的關鍵證據,揭示了早期東亞現代人複雜的文化演進與交流過程,對于解讀東亞及世界舊石器時代人類文化發展程序具有極為重要的價值。

記者:關于泥河灣考古項目後續的研究工作是怎麼安排的?

王法崗:這個研究雖然是經過了近10年的長期研究,也取得了重要進展,但是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追蹤解決。這個遺址僅發掘12平方米就揭露如此多的資訊,周圍還有大面積區域分布,會不會蘊藏着更多未知資訊。附近區域還有另外兩個地點,有27000年前的石葉技術,南台子地點還有3.3萬年的燒石,是否會有大概3萬年前的古人類已經掌握了通過燒石導熱來煮食物或者燒水的技術的可能性存在,都給我們後期的研究指明了目标。

微視訊|王法崗專訪:四萬年前古人類加工顔料的“工場”

泥河灣盆地是華北地區第四紀低質、環境、古人類、舊石器考古研究的經典地區。

下一步,我們要制定一個詳細規劃,對這幾個遺址開展更加系統的、有目的發掘,對整個考古材料進行一個全面的系統研究,力争解決4萬年到2萬年這個階段、這個區域古人的技術水準和精神意識形态,甚至是人群或者社會組織結構,力争把這個區域、這個時期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解釋清楚,讓大家有一個全面的認識。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