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林花明媚,雨霁風光——春分,趁和風煦日去撒野

袅袅垂柳風,點點回塘雨。3月20日23時33分,太陽到達黃經零度,春分。

春分,正到春季的一半,這一日,太陽直射赤道,晝夜均分。《春秋繁露》裡說:“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

春分物候,元鳥至、雷乃發聲、始電;春分花信,海棠、梨花、木蘭。是以,一要看到燕子飛回,二要看到海棠花開,才算是應了節。這一天開始,草木繁茂,鳥鳴聲衆且合,采摘野菜的人歡歌笑語,正應了《詩經·小雅·出車》所描寫的“春日遲遲,卉木萋萋。倉庚喈喈,采蘩祁祁。”

林花明媚,雨霁風光——春分,趁和風煦日去撒野

春分花信,海棠

春分之後,盡管還有料峭春寒和蒙蒙煙雨,但氣候正在不斷地慢慢變暖。歐陽修說:“南園春半踏青時,風和聞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長蝴蝶飛。”雨霁風光,春分天氣,千花百卉争明媚的和風煦日已經勢不可擋地成為主調了。

林花明媚,雨霁風光——春分,趁和風煦日去撒野

暖日煙柳

先民們認為,日屬陽之精,而春分陽氣方永。古人曆來的習慣是特殊的日子一定要差別待之,故而春分就産生了特有的節日活動。

古時候講究“朝日夕月”,源于太陽崇拜以及敏銳地發覺自春分起白晝較黑夜漸長,陽氣上升,是以從周朝開始,每年春分這天,天子要帶領文武百官舉行“祭日”活動。《禮記》記載:“祭日于壇。”春分祭日是“國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每逢甲、丙、戊、庚、壬年份,皇帝親自祭祀,用奠玉帛,禮三獻,樂七奏,舞八佾,行三跪九拜大禮。

民間的慶祝活動就要豐富得多了。

人們在彩色的紙上印制全年農曆節氣和農夫耕田圖樣,名曰“春牛圖”,由民間善言唱者作為“春官”挨家挨戶給人送至門口。每到一家,“春官”會即興說唱一段勸耕和豐收之類的吉祥話,主人家總會高高興興地給幾個賞錢,為一年的風調雨順、豐衣足食讨個吉利。

林花明媚,雨霁風光——春分,趁和風煦日去撒野

春牛圖

從來今日豎雞子,川上良人放紙鸢。豎雞蛋和放風筝應該是春分時人們最喜歡的遊戲了。

“春分到,蛋兒俏。”選擇新鮮的雞蛋,在平整的空間把它豎立起來。太陽直射赤道,南北半球晝夜時間相同,這對地心引力、萬物重力等都産生一種微妙的影響與平衡,這使得豎雞蛋這項遊戲在春分日相對更易成功。

林花明媚,雨霁風光——春分,趁和風煦日去撒野

春分到,蛋兒俏

日麗風和,穿過拂堤楊柳,放飛紙鸢。特定日子的風俗活動,不僅僅被當做一種遊戲,春分放風筝,更是寄托了人們放走黴運、以期事事順遂的美好願望。

林花明媚,雨霁風光——春分,趁和風煦日去撒野

忙趁東風放紙鸢

節令食物就是春菜了。田間地頭,坡上樹下,都找得到的野菜,或涼拌、或清炒、或蒸食、或煲湯,已經遠離了靠野菜果腹的年代,趁着節氣,權當嘗鮮了。

林花明媚,雨霁風光——春分,趁和風煦日去撒野

節令春菜

當然,最是潇灑恣意的文人墨客,一定不會放過春分時節的熱鬧。被酒滋養了一半文學造詣的他們相邀出門踏青,簪花飲酒。或得意時以酒助興,或潦倒時借酒遣愁,都在這片嶄新的春光裡不加修飾地釋放出來。

潇灑恣意,赤誠可愛。

雖然我們不需要酒後詩百篇,偶爾慶賀人生得意或撫慰凄怆心懷,也當浮一大白。

行至春分,春光過半。所幸景色未盡,趁年華尚在,去吃,去愛,去撒野,千萬别負好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