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家庭如何塑造人》—讀書筆記導圖分享

本文字數5013,預計閱讀時間15分鐘。

今天分享的書籍是《新家庭如何塑造人》。

作者 [美] 維吉尼亞·薩提亞,家庭治療創始人,國際著名心理治療師。

家庭關系怎麼處理,才能和諧又健康?本書是一本處理家庭關系的實用指南,更是一本家庭治療師、心理咨詢師的專業用書。作者深入研究家庭中各種相處模式,指明我們極易陷入的相處誤區,清楚地分析了人在家庭所經曆的成長和蛻變,進而探讨出“人如何建立自我價值”“家庭成員如何實作良性溝通”,以及“如何改善家庭生活模式”等問題的答案。

1

你擁有怎樣的家庭

作者說,整個一個家庭就好像一艘大船,在水面上航行,當我們感覺到有很多不知道的事情的時候會讓我們的家庭置于危險之中。

1、健康家庭的特點

一個健康的家庭系統有四個要素:

第一,叫自我價值感,一個人對他自己的感覺和想法被稱作自我價值感;第二,叫溝通,我們把人們之間傳遞資訊的方式叫溝通;第三,就是家庭系統。“人們遵循着他們應該如何去感受和行動的規則,這些規則最終發展成為我們所稱的家庭系統。”一個家和另一個家是不一樣的,每個家會有不同的規則和潛規則;第四,家與社會的聯系。“

人們與其他人及家庭外的組織發生關系的方式,我們稱之為社會的聯系,家庭是一個人發展出這些特點的一個環境,成人扮演着塑造者的角色。”在每一個家庭裡,成人的責任是建構一個健康的環境。

很多家庭都有一些問題,比如亂發脾氣,這是一種自我價值感低的表現。再比如,溝通間接、含糊、不真誠。還有,規則嚴格、非人性化而且不可談判、永恒不變。這種家庭往往會以畏懼、譴責的方式與社會發生聯系,就是當談到外部世界的時候,看到外人的時候,這個家裡的人是擔心的、緊張的、防範的。這是典型的有問題的家庭。

而健康的家庭是什麼樣的?“自我價值感很高;溝通直接、清楚、明确、真誠;規則富有彈性;又很人性化、恰當而且可變;與社會的聯系是開放的、充滿希望的,是在選擇的基礎上建立的。”

那麼我們怎麼給一個家庭做評估呢?作者說,你問問自己,你對現在的家庭生活感到滿意嗎?你覺得家裡人都似朋友般親切,彼此愛護、互相信任嗎?作為家庭裡的一員,你認為這是一件令人愉悅、令人興奮的事嗎?這些就是我們做自我家庭評估的最基本的三個問題。

那麼如果我們的家庭不是一個健康的家庭怎麼辦呢?首先要承認自己的家庭并不完美;第二,原諒自己也原諒家人;第三,下定決心,能夠把我的家塑造成一個不同的家庭;第四,做出一些具體的行動。

2、如何提升自我價值感

什麼叫自我價值。作者經常會問别人:你的罐子滿嗎?罐子就是自己的内心,這個“滿”是你心中有沒有自尊,你覺得自己的狀态是不是充滿能量的,是不是滿意的,你覺得自己是不是一個有價值感的人,你有沒有被愛。“被愛的人都對改變持開放的态度。”

而低自尊水準的人遇到批評時,第一反應是“恐懼”:你是不是不喜歡我?你是不是排斥我?你是不是想要離開我?然後是“築牆”,築起一道高高的牆,把自己封在裡邊:我要自我保護,我沒有錯,都是别人的問題。

比如,一個小女孩從外頭回來,采了一大把花,如果是一個能夠給孩子高自尊水準的媽媽,她可能會說: “哇,這些花好漂亮,太美了,你在哪兒采到這些花?告訴媽媽。”這是一個正常的表達,但是如果是一個特别警惕的媽媽,她生活得并不放松,她的壓力很大,她看到孩子拿了一大堆花進來,她的第一反應可能是:“你在哪兒搞的?你不會采公園的花吧?你采了鄰居家的花嗎?”她總往壞的方向想,會給這個孩子很大的壓力。其實你的内心,你的心理狀況,已經決定了你脫口而出的那句話會給孩子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是以,作者說,請你靜下心來認真聽一下家人的說話方式,是鼓勵的,還是指責的、懷疑的、挑剔的?這兩種話會直接影響到這一個人的自尊水準。

“當自我感覺良好、自我欣賞時,我就極有可能以一種高貴、真誠、勇敢的姿态,充滿活力和愛心地來應對生活。”這就是擁有自信時候的狀态和表現。“不珍視自己的人,通常想要從他人那裡得到肯定,如妻子、丈夫、兒子或者女兒,這就會導緻他總是想操縱别人,而結果往往事與願違,通常會使雙方都受到傷害。”

一個人越是自尊水準低,他越希望能夠掌控别人,是以他會給别人帶來特别強的被操縱感,結果是事與願違,别人會逐漸遠離他。

2

如何改善家庭内部溝通方式

作者将交流看作一把巨大的傘,它覆寫和影響着人類社會發生的一切。人一來到這個世界上,他(她)的溝通能力就成了決定其人際關系和生活狀況的最重要因素。我們如何生存,如何發展與人的親密關系,如何讓自己活得有樂趣、有意義,如何與自己的内心溝通,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的溝通技巧。

當然,我們在跟别人溝通的時候絕不僅僅是通過語言。還包括身體、價值觀、經驗、感官、語言、頭腦、情感等等。

1、如何增強溝通

薩提亞的教育訓練當中有很多的遊戲,來幫助我們增強溝通,我們簡單的介紹兩個。

第一個:“頭腦照相機”:你拉你的妻子一塊兒玩,你們倆坐在那兒互相看着,一方可以說話,另外用大腦給他照一張相,認真地看着他的臉,盯着他,仔細地看他,留下這個印象。然後你可以告訴他,你在我的心目中像誰,你是長了一個什麼樣子,你是什麼樣的表情、什麼樣的态度,你把他的那個形象描述出來。如果你們不這樣認真地看對方,不這樣跟對方解釋,雙方都不知道自己在對方心目當中到底是什麼樣子。

實際上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所看到的對方,都是我們心裡投射的結果。我們經常會從對方身上看到别人的影子,可能是你期待的那個影子,可能是你内心當中長期有缺憾的那個影子。當你用這個“頭腦照相機”的方式去認真看對方的時候,你可能讀出更多對方傳遞給你的資訊。

第二個:“澄清一件事”,注意不要搞成對峙、辯論。兩個人坐下來心平氣和地說:好,今天我要澄清一件事,之前咱們有一個誤會,實際上我是這麼想的,當時發生了什麼樣的情況。

2、溝通陷阱

溝通陷阱有很多,我們說說其中兩個。

首先,“暗示法”。比如,老公不知道為什麼在那摔東西,一會摔一下書本,一會把筆“砰”弄一下,你跟他說話他不理你,你心裡犯嘀咕怎麼回事?他就是不說。這叫“暗示法”,他希望你自己明白到底怎麼回事。

其次,“讀心法”,就是猜對方想什麼。比如你買東西為什麼不告訴我,是不是有什麼别的想法?要不然你為什麼不跟我打招呼?我們有各種各樣的、自己輕易地做出結論的方法,這種方法都會使得家庭當中沖突重重。

3、錯誤的交流方式

作者提出我們處理壓力的時候,有四種錯誤的溝通方式。

第一,“讨好型”。讨好型是單膝跪地,然後一隻手向上,看着對方,這個姿态叫“讨好型”。一個家庭當中如果有讨好型的人,這個人的内心的獨白是什麼呢?就是“我覺得自己什麼都不是,沒有你,我已經死了,我沒有任何價值”。是以當一個人長期是乞讨的姿态的時候,其實是一種逃避,他在逃避溝通所帶來的壓力。

第二,“指責型”,一隻手叉腰,一隻手非常兇地指着對方。指責型的人看起來很強悍,但是他的内心的獨白是什麼呢?叫“我覺得孤獨而失敗”。比如,幹什麼都習慣罵人,他覺得誰都靠不住。

第三,“超理智型”。超理智型人坐在那兒,身體很僵化,跷着二郎腿,把自己保護得很嚴實。超理智型的人最常說的話是“這事問我的律師”,他全部都是用這種超理智的方式來回應事實,無論别人出現了什麼樣的情緒,發生什麼樣的狀況,他都沒有情緒上的反應,他都是以超理智的方式來對待。超理智的人的潛台詞“我感覺很脆弱”。他表現出來的是我很冷靜、鎮定,但是他實際上内心的獨白是“我感覺到很脆弱”。

第四,“打岔型”。打岔型的人身體姿态是扭曲的。遇到什麼事他都喜歡打岔。打岔型的人内心獨白是“沒有人關心”“這裡沒有我的位置,沒有我的空間”“我在這兒完全不重要”。

為什麼會産生這麼幾種不同的應對壓力的方式呢?來自小時候的教育。

比如,如果你小時候經常聽到父母要求你别影響别人,跟你說為了自己而向别人提出要求是自私的,當我們整天受到這種影響,整天就是“你要犧牲自己”“為了别人你不能整天提出更多的要求,你已經要得太多了”,那麼這種父母影響孩子的方式,就強化了孩子的讨好型。

這四種做法都不對,他們的共同點就是“心口不一”。他想要表達孤獨,他想要表達無助,表達不出來,他表達的是憤怒;想要表達和解,想要表達做貢獻,可是他表達出來的是讨好。

那麼正确的做法是什麼呢?作者說,“一緻型的表達”。一緻型的表達就是我的内在、我的外在,我所說的語言、我身體的姿态,給你傳達的資訊是一樣的。

真正得有效的表達方式是一緻的。比如,有一個人不小心撞了你一下,指責型會說:“天哪,我怎麼會碰到你的胳膊,下次你把胳膊收好,這樣我就不會碰到了。”而一緻型的人會看着對方說:“我撞傷了你,非常抱歉。”

4、建構家庭系統

作者認為,家庭系統要想健康,就要有真正的私人空間。隻有尊重個人的私人空間,家庭系統才越開放。家庭中通常存在兩種系統——封閉的和開放的,二者的主要差別在于對變化的反應。

封閉系統的特點是什麼呢?“他的基本信念認為,人們從本質上來說是邪惡的,必須持續受到控制才能表現得好;關系必須通過強制的力量或者對懲罰的恐懼而得到規範;有一種正确的方法,并且由最有權力的人擁有它;總有人知道什麼是對你最好的。”

“在封閉的系統當中,自我價值次于權力和成就。”自我價值不重要,重要的是父權。“行動受老闆的心血來潮支配”。“變化受到抵制”,要發生什麼變化,如果不是老闆自己來推動,那我都不接受,外部的世界的變化、客戶的變化,這些都不重要,我隻聽老闆的指令。

那麼開放系統是什麼樣的呢?“自我價值是首要的,權力和成就是次要的。”開放的系統,家庭成員會開心,會互相尊重,會有成長。是以在一個家庭系統當中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奉獻,而是成長。

每個家庭都會面臨10次危機,這是很難避免的,但是有很多危機你根本就沒感覺,因為有可能很順利就過去了。

第一個危機是受孕,懷孕和第一個孩子出生,你需要從處理兩人關系上升為處理三人關系,這是很多家庭的第一個危機。

第二個是随着孩子開始使用智慧的語言而到來,很少的人意識到這需要采取多大的調整。原來這個孩子隻會咿呀亂叫,隻會哭,等他突然學會說話了,能夠參與你們的讨論了,就會出現第二次挑戰。

第三個來自孩子和家庭外部世界産生正式的聯系,也就是上學的時候。這會把學校的世界帶入家庭當中,并為父母和孩子帶來一個陌生的元素,老師通常是父母的延伸,即使你歡迎,這種情況你仍需要做出調整。

第四個是當孩子進入青春期的時候。

第五個是當孩子長大成人,并離家尋求獨立的時候,這種情況往往會讓人産生巨大的喪失感。

第六個是當年輕人結婚的時候,配偶将作為一個陌生人的元素被家庭所接受。

第七個是女性絕經期到來的時候。

第八個更年期,“涉及男性的性活動水準的下降,這不是一個生理的問題,他的危機似乎和他有種喪失能力的感覺相關”,那種喪失感是一種挑戰。

第九個成為祖父母,充滿了特權和陷阱。

最後就是當死亡降臨到配偶中的一方,然後是另一方。

這就是一個家庭系統的生長的一個規律,我們将會面臨這10次挑戰。作者說:“我想強調的是,這些都是正常的自然壓力,它們對于大部分人來說都是可預測的,請不要将它們誤解為是異常的。”我們需要坦然地面對和接受。最核心的方法就是保持每個人的高自尊水準,以及充分地溝通。

當然你還需要建構一個家庭藍圖。而阻止我們實作藍圖的首先是無知,就是大家根本不知道這些知識,也不知道什麼叫家庭系統,什麼叫自尊體系以及溝通的重要性。然後是無效的溝通,還有不确定的價值觀。

比如,上大學之前叮囑說不要談戀愛,好好地讀書,然後大學剛一畢業,趕緊催談戀愛,抱怨說這麼晚都不談戀愛。這個家長的要求都是變化不定的,因為他沒有一個穩定的價值觀。

那麼真正好的藍圖是什麼?好的藍圖的核心是發展。比如,我們的藍圖是希望家庭的個體的自尊水準都高;希望人和人的關系和諧,我們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反應是有愛的;然後希望我們對外界資源能夠更好地了解和使用,調整好我們對外部世界的看法以及我們對死亡的看法。藍圖應該是來自心靈的成長,來自人和人之間的關系的改善。

我們始終應該保持對人的尊重,對個體的獨特性的敬畏和尊重,而不是因為他(她)身上貼了一個母親的标簽,孩子的标簽,或者祖父祖母的标簽,我們就應該讓對方做這樣的事,這麼做隻會讓整個家庭系統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