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世間】防疫小記

■ 爾雅

疫情初起的時候,我還回了一趟老家,給父親過生日。後來看到确診病例的行蹤,有幾位就在蘭州到老家區間的高鐵上。還好是開了車子,否則就有可能成為密接人群被隔離起來。

學校釋出通知,非必要不出門。那兩天正好有事,我從學校來回好幾趟,熟悉的同僚看見我,還贊美說我敬業愛崗。其實同僚的話裡可能還有些玩笑式的嘲諷,通常來說,大家更喜歡我懶散的樣子。有個研究所學生的論文寫得不好,需要我來改一改。要在平常,我會請他來辦公室,嚴肅地提出修改意見。但那時候學生們已經封閉在宿舍,叫他出來很麻煩,我隻能替他修改。主要的問題是語言表達不好,很簡單的一句話會說得很啰嗦,在文法上也有錯誤。以傳統文化的角度來看,很多年輕人其實很缺乏基本的“國小”訓練。

論文剛改完,學校和小區就封閉起來了。小區裡的從業人員舉着喇叭,喊話叫人們下樓去做核酸檢測。桌子後面的醫生穿着防護服,手裡拿着一隻長棉簽。她們大多都是年輕人,工作很辛苦。檢測的次數多了,排隊就有了歡樂的氣氛,還能遇見熟人,才知道他也住在這裡。我們聊一聊吃飯的問題、物價指數和旅行等等。旅行是令人向往的生活,但我們也知道,這次的疫情和某些旅行團隊有關。這有一點像是“疾病的隐喻”,人類生活和曠遠的自然之間,總是存在着不協調。如果沒有真誠的敬畏,漂亮的風景一定潛伏着危險。

隔離是古老并且有效的防疫手段。我讀過好多關于人類瘟疫的書,裡面記載了各種各樣的人類為了生存而進行的對抗。對我個人來說,隔離其實并沒有特别地影響到我的生活。當然,本來有幾趟出行的計劃,還有一些約好的活動。但取消之後,覺得也沒有很大的損失。安靜下來,反而覺得是一件好事。我們都太忙了,很多的瑣事其實在消耗我們有限的人生。

寫了兩個小文章。一個是短序,作者是同鄉。他在山東工作,寫了好多篇記錄鄉村生活的散文,筆墨很生動,計劃出一部散文集子,希望我能寫一段話。我覺得這是一件好事。我老家是一個保留了特别豐厚的農耕文明傳統的地方,至今,那裡的人們熱愛讀書和書法。每次跟人說起來,我總是倍感榮耀。

另一篇是給王彬先生的大著《從文本到叙事》寫的評論。王先生很有學問,讀書和考據的功夫一流,很有民國時期那些大學者的風範。當年在魯院學習,王先生給我們主講《紅樓夢》的叙事,曾經在課堂上隆重地表揚我。畢業的時候他約我到他辦公室,把簽名蓋章的著作送給我。後來他請我給他的另一部作品寫評論,但對我的評論不甚滿意,自己認真修改了一遍,發表到一家刊物上。此後有幾年沒有聯絡,我覺得可能是王先生對我的懶散有點失望。前些日子,王先生寄了他的書來,并且催促我讀完了跟他讨論。老師的期望當然不敢馬虎,于是認真讀書,又拿出西方叙事學的若幹書籍,一起對照着讀,寫了一篇小評論。發過去不久,王先生就打電話過來,很直接地批評我寫得不好,寫了好多西方的理論而中國的叙事理論卻沒有展開。先生的作風一貫耿直,有一說一,是以我也不覺得臉面無光。細細一想,先生批評得對,相比他做學問的嚴謹态度,我們就顯得很馬虎。我們偶爾也自以為是地做點學問,其實經常是沽名釣譽,都是為稻粱謀。是以我決心要寫得好一點,正在擴充和修改,計劃寫成一篇像樣的論文。無論如何,讓老師表揚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我每隔一兩天和母親通一次電話。鄉下的小道消息比實際情況要更驚悚,是以她很擔心我們的狀态。她說,村口也都堵上了,不讓出也不讓進。她又說,鄉下的煤漲價了,運煤的車子也進不來,好多人不買煤,等着降價。還有,鎮上賣的饅頭也變小了,她自己發面,在火爐上烙鍋盔,很好吃。通常,她會不停地說,一直到我打斷她的話。她是盼望着我能夠回去,然後她就可以烙鍋盔給我吃。這就像是在夏天的時候,她會炫耀她的菜園裡有新鮮的蔬菜一樣。這是她的小心思,當然也是她持久不變的生活。我也經常覺得,相比母親的熱烈,我們的回饋顯得虛僞又粗糙。而偉大的愛意往往來自于傳遞,回想起來,正是因為有了孩子之後,我才緩慢地發現了人生中愛的真谛:很可能那是一種恢宏的本能。

還接到很多外地朋友的問候,他們都注意到這次嚴重的疫情。有些朋友其實都不熟悉,甚至都沒有見過面。這讓人感覺到溫暖。很多時候,我們錯過了很多善意的表達。

城市和國家都在抗疫,我所在的學校也是。抗疫的隊伍雄壯有力,毫無懸念,不久就可以消滅病毒。我也很想為這場戰役做一點什麼,但實際上什麼都做不了。我們都是普通人群中的一個兩個,沒有特别的本領,隻是期望過上尋常安甯的生活。親眼所見,很多人因為疫情,生活受到了巨大的影響。人們都在努力地活着,但“戰争”一定會結束。我也很感激那些奮力奔走的醫生和更多的抗擊疫情的人們。我們獲得了安全感和生命至上的尊嚴,由此我也愛着自己的國家。尤其是,因為疫情而閑居,但我們的薪水并沒有減少,這讓我感覺到溫暖而慚愧。

(作者為小說家、教授)

★本報擁有此文版權,若需轉載或複制,請注明來源于中國政府采購報,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則,将追究法律責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