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邊塞詩派”的崛起

作者:星星詩刊

“新邊塞詩派”的崛起

姜宏偉

20世紀80年代,是各詩歌流派“群雄逐鹿”的時代,各種詩潮風起雲湧,精彩亮相,構成了蔚為壯觀的新詩繁榮景象。其中,創立時間較早、優秀詩人較多、詩歌佳作不斷湧現的詩歌流派,毫無疑問要數“新邊塞詩派”。

“新邊塞詩派”是以新疆詩壇“三劍客”楊牧、周濤、章德益為代表,以新疆、甘肅等西北地域風情為詩歌創作背景,以《新疆文學》《綠洲》《綠風》《陽關》《飛天》《中國西部文學》等文學雜志為發表平台,在中國新時期詩壇出現的詩歌流派。它誕生于1980年代初期,輝煌于1980年代中期,沉寂于1980年代末期,在中國詩壇獨領風騷長達十年,不但湧現出大量獨具邊塞風格、具有獨特藝術魅力和美學價值的詩歌作品,而且在中國西北地區乃至全國詩壇都産生了深遠、持久和廣泛的影響,在中國百年新詩史冊上留下了“新邊塞詩派”這個詩學概念。

“新邊塞詩派”的崛起

“新邊塞詩派”最早是由當時新疆的青年詩歌評論家周政保命名的。1981年,新疆青年詩人章德益的組詩《天山的千泉萬瀑》、楊牧的《我驕傲,我有遼遠的地平線》和周濤的《從沙漠裡拾起的傳說(外一首)》,先後在《上海文學》第3期、第8期“百家詩會”詩歌專欄發表。同年9月,周政保對三位優秀詩人具有濃郁邊塞特色的詩歌佳作給予解讀和評價,撰寫了《大漠風度 天山氣派——讀“百家詩會”中三位新疆詩人的詩》的詩歌評論,并發表在當年11月26日上海的《文學報》上。文章寫到:“讀他們在‘百家詩會’上的詩,使我們想到他們近年來所發表的一系列作品,是不是可以這樣說,一個在詩的見解上,在詩的風度與氣魄上比較共同的‘新邊塞詩派’正在形成。特别是在楊牧、章德益、周濤周圍,一批數量可觀的詩作者正在崛起,他們互相切磋、互相影響,成績越來越大。我們相信,這個‘新邊塞詩派’是大有希望的,因為他們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活躍在新疆和全國詩壇上的新的豪放派!”文中提出的“新邊塞詩派”這一詩學概念,可謂是對“新邊塞詩派”命名的“開篇之作”,也是國内評論界的首次命名。文章的發表,具有“首開先河”之意義,在詩壇産生了較大影響。

1982年初,青年詩人周濤在經過對詩學概念“新邊塞詩派”進行充分、全面和深入的研究後,結合自己的實踐撰寫了詩歌研究論文《對形成“新邊塞詩”的設想》,并發表在1982年2月8日《新疆日報》第四版“創作談”專欄。該文是國内最早公開發表的闡述“新邊塞詩”創作構想的理論文章。盡管文章篇幅不長,隻有兩千字左右,但是内涵豐富,觀點獨到,在周政保提出的詩學概念“新邊塞詩派”的基礎上,進行了更為豐富的闡釋和更為全面的論述,旗幟鮮明地提出了創作“新邊塞詩”的主張和構想,具有較高的詩學價值,為後來“新邊塞詩派”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創作指南和探索方向,也是當下研究“新邊塞詩派”的一篇極為重要的詩學理論文獻。

“新邊塞詩派”的崛起

“新邊塞詩派”之是以成為中國詩壇最著名的詩歌流派之一,是因為在“新邊塞詩”的旗幟下,聚集了當時中國詩壇一批十分優秀的詩人。其中,新疆的楊牧、周濤、章德益,甘肅的林染、李老鄉是“新邊塞詩派”的代表性詩人。此外,還有當時生活在新疆的楊樹、李瑜、郭維東、洋雨、東虹、楊眉、柏桦、石河、高炯浩、王遼生、易中天、孫濤、安定一、曲近、李光武、秦安江、賀海濤、彭驚宇、劉亮程、王峰、趙雪勤,生活在甘肅的楊文林、唐祈、何來等。他們在豐富“新邊塞詩”的創作道路上同樣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如果說評論家周政保為“新邊塞詩派”命名,詩人周濤的理論闡釋還僅僅關注新疆的詩歌創作。那麼,在“新邊塞詩派”成型的過程中,甘肅省酒泉地區創辦的文學雙月刊《陽關》雜志則為“新邊塞詩派”的創作實踐提供了廣闊的舞台。

1981年,甘肅省第二次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在蘭州召開。為了繁榮發展甘肅省文學藝術創作,大會提出了“創立敦煌文藝流派”的設想。《陽關》編輯部積極響應大會的号召,以探索創立敦煌文藝流派為己任,從1982年第一期開始,在刊物開設“探索、創立敦煌文藝流派”專欄,專門讨論有關“敦煌文藝流派”的問題。同時,面對新疆、甘肅等地出現的“新邊塞詩”創作現象,在雜志上開設“絲路上飛天的花瓣”詩歌專欄,率先為“新邊塞詩派”的詩人搭建了發表“新邊塞詩”作品的舞台。在開設“絲路上飛天的花瓣”詩歌專欄的編者按中,編者闡述了編輯主張,在探索、創立敦煌文藝流派的主旨指導下,我們編發了“新邊塞詩專輯”。從此之後,《陽關》将“新邊塞詩”作為該刊固定的“主打詩歌專欄”,每期均刊登大量“新邊塞詩”。

“新邊塞詩派”的崛起

作為全國最早推廣“新邊塞詩”并設立專欄的文學雜志,《陽關》的舉措在全國文學期刊界引起了強烈反響和廣泛矚目。随後,《新疆文學》《綠洲》《綠風》成為了“新邊塞詩”發表的大學營。《詩刊》《上海文學》《星星》《飛天》《當代》《人民文學》《解放軍文藝》《萌芽》《延河》《邊塞》《伊犁河》《博格達》等數十家文學刊物陸續發表了大量的新邊塞詩,形成了蔚為壯觀的“新邊塞詩”現象,成為當時中國詩壇最亮麗的風景線之一。詩歌評論家謝冕在撰寫的《陽關,那裡有新的生命——從敦煌文藝流派到新邊塞詩》一文中指出,“《陽關》在倡導敦煌文藝流派的同時,以《絲路上飛天的花瓣》為題集中刊登新邊塞詩。《陽關》以及其它刊物的努力,得到國内輿論界的贊助。”由此,正式宣告“新邊塞詩派”形成。

“新邊塞詩派”的形成,不僅在于“新邊塞詩派”詩人群體的辛勤創作和不斷探索,更重要的原因是受到了國内詩歌評論家們的密切關注和評論推介。在衆多詩歌評論家的推介中,謝冕在四年内發表的四篇關于“新邊塞詩派”的評論文章将“新邊塞詩派”推向了輝煌。1982年12月,謝冕在《陽關》第6期發表《陽關,那裡有新的生命——從敦煌文藝流派到新邊塞詩》一文後,1983年9月,謝冕又在《當代文藝思潮》第5期發表了《絲綢路上新樂——<邊塞新詩選>序》;1984年8月,謝冕繼續在《陽關》第4期發表詩評《新邊塞詩的時空觀念》;1986年1月,謝冕再次在《中國西部文學》第1期發表詩論《嶄新的地平線——試論中國西部詩歌》。謝冕的四篇有關“新邊塞詩派”的文章發表後,在詩歌界引起了極大反響,進而使更多詩歌評論家開始關注、研究、評價“新邊塞詩派”,使得“新邊塞詩派”于1980年代中期步入輝煌。

作者簡介丨姜紅偉,1966年出生,黑龍江海倫縣人。曾在《北京文學》《收獲》《花城》等報刊雜志發表文章兩百餘篇,出版有《尋找詩歌史上的失蹤者》《大學生詩歌家譜》《詩歌年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