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Figma“斷供”風波背後:軟體行業國産替代化腳步加快

Figma“斷供”風波背後:軟體行業國産替代化腳步加快

經濟觀察報 記者 李華清3月12日,本應是放松休閑的周末時光,一則“美國軟體Figma斷供大疆、華為等被美國制裁的中國企業”的資訊在網絡上迅速傳播。

網傳截圖顯示,Figma通過郵件通知大疆,由于大疆在美國的制裁名單上,是以,根據美國法律,Figma無法再給大疆提供通路軟體的權限,Figma已經開始當機大疆的賬号,大疆将無法通過Figma通路檔案,但是Figma會在未來兩周内通過郵件或其他方式将檔案回傳給大疆,Figma不會删除大疆的檔案,如果未來大疆從美國的制裁名單中被移除,大疆通路權限可能會被恢複。

這一資訊不光引起人們對大疆等企業的擔憂,也引發了新一輪關于軟體自主性及安全性的審視和讨論。

3月14日,本報記者向大疆、華為核實被Figma斷供的資訊,但截至發稿,兩家企業均未對相關傳言進行正式回應。接近大疆的人士告訴本報記者,大疆确實遭遇了Figma封禁賬号,但目前可以妥善解決,現階段“冷處理”才是對自己最大的保護。

Figma的官網介紹,Figma是一款支援多人協同的界面設計工具,多名設計師告訴本報記者,Figma在設計圈是一款較有名氣和口碑的工具,Figma斷供部分中國企業的消息傳出後,一些在用Figma的設計師紛紛尋找國産替代品。

斷供與替代

糖糖是一名UI設計師,也是Figma的忠實使用者。她一開始知道Figma是因為行業前輩的推薦,對比使用過sketch、AdobeXD和Figma這三款全球最主流的設計工具後(這三款工具均為美國廠商提供的工具),她認為Figma是最好用的。但看到Figma斷供大疆的消息後,3月14日她開始接觸即時設計和MasterGo,盡管目前她還能正常通路Figma。

“形勢所迫。”糖糖向本報記者稱,“很想支援國産軟體,但是希望國産軟體也能做到像Figma那麼好用。”

在設計圈裡,像糖糖這樣未雨綢缪的設計師不在少數,另一名設計師田田自認為是Figma的重度使用者,把Figma視為生活必需品,但她已經在接觸MasterGo。

“Figma的行為肯定給中國的很多設計師、設計團隊、網際網路企業造成很大的不安。而且這是個趨勢,可能隻是個開始。近年中美關系不太好,先前的中美貿易戰、近期美國對俄羅斯的制裁、我們對自己的資訊保護意識越來越強,這些因素導緻國人更信賴國産軟體。”在職設計師小H對本報記者稱。

天天是一名個人前端設計師,他告訴本報記者,自己曾用過Figma,大概一個月前開始用即時設計,他覺得即時設計與Figma的差異不大,而Figma由于伺服器部署在海外,在國内如果不通過VPN的方式通路,會影響Figma的響應速度,此外,工作時間久之後,設計師們大多會有一套自用的元件庫,用Figma需要購買專業版才能使用元件跨項目共享的功能,而這筆費用對于作為個人設計師的天天來說,太貴了。對比來看,天天覺得即時設計更加實惠,而且營運企業是初創企業,服務熱情。

本報記者在即時設計的使用者交流群中看到,公司客服幾乎是24小時線上答疑、解決使用者遇到的問題。即時設計背後的企業名為北京雪雲銳創科技有限公司,啟信寶資訊顯示,該企業成立于2016年,注冊資本僅為21.25萬元,是一家小微企業。

即時設計的從業人員告訴本報記者,即時設計是一款免費工具,不會限制使用者使用的功能或者人數,之後的付費探索主要放在商用素材和私有化部署上。

但天天同時認為,在社群生态方面,“Figma完爆國内的設計軟體。”

小H是一名在職設計師,她曾在美國工作,2018年時開始使用Figma,也是一名Figma的重度使用者,使用Figma之前,她用的是sketch。小H告訴本報記者,之是以轉為用Figma是因為設計團隊面臨着幾個sketch沒法解決的問題,例如團隊設計師對檔案的同步更新、遠端合作的傳遞、設計檔案的版本管理、設計元件庫的管理等,調研了數個工具後,選擇了Figma,到目前為止,小H依然覺得Figma是一個好用的設計工具。

但自去年底,小H開始遷移到MasterGo上,對比Figma,MasterGo對國内設計團隊來說一個很明顯的好處是提供私有化部署:“對于大公司來講,大廠更願意把設計資産拿在自己手裡,将設計工具部署在自己的伺服器上,這樣更安全,不會受制于人。這也是很多公司到現在都沒有選擇線上協作的設計工具,還是選擇本地存儲的原因。”小H說。

小H回憶,從Figma遷移到MasterGo上,她也有過适應期,但上手很快,基本兩三天後就可以正常工作産出。在小H看來,Figma不是必需的工具,在功能上,MasterGo與它的差異不大,兩者的差距主要展現在性能上,例如順滑程度,又如MasterGo和即時設計都設定了社群,但是由于上線時間短,素材資源不夠Figma豐富。但她能感受到MasterGo在越做越好。

審視軟體自主性

對于大疆的設計師們來說,Figma的斷供是突然的。接近大疆的人士告訴本報記者,早在2020年,大疆就被美國列入了實體清單。那麼,為何Figma選擇這個時間點斷供呢?一個可能的背景是:3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同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在意大利羅馬舉行會晤。

最近幾年中美貿易摩擦期間,已經發生多起美國軟體斷供中國企業、中國機構的情況。2020年6月,美國通過實體清單禁止中國部分企業和高校使用 MATLAB軟體。MATLAB軟體作為全球工業自動化控制系統設計訪真、信号通信和圖像處理的标準軟體,已經是國際性科學與工程通用的開發軟體,斷供MATLAB,對中國一些企業的工業技術開發和高校人才培養均造成影響。

一名從事工業網際網路的企業CEO曾在近期的演講中說,他在學校時就用過MATLAB,在市面上很難找到MATLAB的替代品,對于高校師生來說,不能使用MATLAB還會影響發論文。

盡管華為沒有回應是否受到Fig-ma斷供的波及,但據本報記者的了解,華為已經經曆過國外軟體企業的斷供。2021年11月,本報記者在一次企業活動上聽到華為董事、品質流程IT總裁陶景文介紹,2019年華為公司用了30年左右的ERP軟體面臨廠商停止服務、停止技術支援,華為不得不更換。“我們在換的過程中,發現換這個東西真難,用原有的軟體和應用架構根本就不可能,我和很多企業交流過,我聽到最多的是有人告訴我‘絕對不可能,你不可能幹得成’,但我沒有退路,我必須得幹成。”陶景文稱。

盡管在工業軟體領域裡,經營管理類軟體已經是中國廠商的強項,但在曆史上,依然出現有的中國企業一開始用國産的ERP軟體,随着業務複雜後,轉為用國外的SAP,業内人士把這種現象稱為“逆國産化”。而華為是中國企業中業務體量和複雜度均十分突出的企業,想在短時間内找到可以完美承接華為業務的管理軟體,确實有難度。

陶景文介紹,華為的ERP國産替代過程分三步走,一是維穩,二是解耦,三是換新。首先要確定國外廠商斷供後,手上已有資源的使用不太受影響,然後是将過去多年嫁接到國外ERP系統上的業務逐一分拆下來,再轉移到國産的軟體、系統、平台上,2021年11月,華為已經走到換新階段。

國外廠商的斷供行為,使得一些企業或主動或被動地尋找國産替代方案。

金蝶國際(0268.HK)是國内較為老牌的、從事企業管理軟體的上市公司,2021年金蝶國際董事會主席兼CEO徐少春在公開場合中多次說過,中國大企業管理軟體市場迎來了國産替代潮。2022年3月17日,金蝶國際召開業績釋出會時,金蝶中國總裁章勇向本報記者介紹,過去兩年間,金蝶國際幫助了102家大型中國企業完成核心應用的國産替代或者是全面的國産替代,這些企業包括華為、雲南中煙、海信、沙鋼等。章勇認為,未來三年,金蝶國際還有可能在大企業市場有更突出的表現。

工業軟體困境

Figma的斷供風波,也在網上引發新一輪的對工業軟體發展前景的擔憂。

2021年6月中國工業技術軟體産業聯盟釋出的《中國工業軟體産業白皮書(2020)》(以下簡稱“白皮書”)指出,雖然目前業界對于工業軟體的界定還未統一,存在多種定義,但對工業軟體的判斷可以把握兩點,一是實際内容——軟體中的技術/知識以工業内容為主;二是最終作用——軟體直接為工業過程和産品增值。從這點兩來看,Figma和Figma的國内競品均算不上是真正的工業軟體。

熟悉Figma、MasterGo以及即時設計的使用者也告訴本報記者,它們應該都不算工業軟體,隻是網際網路行業的UI設計軟體。小H告訴本報記者,Figma和MasterGo均不提供3D服務,隔行如隔山,想要設計工業産品,還是要用專業的工業軟體。即時設計的從業人員也告訴記者,即時設計不提供3D渲染,跟工業設計軟體不是同一個邏輯。

值得指出的是,雖然Figma的斷供對于國内的設計師來說,較容易找到國産替代品,但在工業軟體領域,“卡脖子”的情況相當嚴重。上述白皮書提到,中國在用的95%的研發設計類工業軟體依賴進口、70%的運維服務類工業軟體依賴進口,雖然在生産制造類和經營管理類工業軟體方面,國内廠商在國内的市場佔有率不低于50%,但在這兩類工業軟體的高端市場,國内廠商還是不占優勢。

研究先進制造技術的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實體研究所副研究員王鶴翔向本報記者分析認為,中國的工業軟體目前不夠強大,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過去國内企業對于工業軟體的開發不夠重視,因為開發工業軟體是一件費力不讨好的事情,好用、能夠得到廣泛認可的工業軟體需要經過實際生産驗證且改良,這是很難得到的機遇,當企業發現,自己開發了工業軟體沒有影響力,它沒有動力持續投入,久而久之就會邊緣化;另一方面,工業軟體行業存在馬太效應,隻有越多的人用它,才能給它提出更多的改良建議,它疊代得更好才會擷取更多的使用者,形成正回報和良好生态。

上述白皮書亦指出,工業軟體的研發不同于一般意義的軟體,工業軟體的研發技術門檻高、硬體條件開銷大、可靠性要求高、需要複合型人才。據估計,大型工業軟體的研發周期一般需要3到5年,要被市場認可則需要10年左右的時間,全球最大的CAE廠商ANSYS每年的研發投入在人民币20億元左右。這些因素都導緻工業軟體的行業壁壘較高,而在上世紀80-90年代,國外的工業軟體就經曆了群雄并起、諸侯争霸的階段,當今頭部工業軟體,幾乎每一家都有幾十次的并購記錄。

(文中設計師名字糖糖、田田、天天、小H,均為化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