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樓市不會回到過去,行業已經進入拐點

作者:小明哥說房Pro

最近,《财經》雜志總編輯王波明在自己做的欄目《聊一波》裡采訪了黃奇帆,探讨了中國房地産發展40年以及未來10年的新格局。由于黃奇帆對房地産的見解相當專業,曆來都被認為是政府層面看待房地産的風向标。

正好,3月16日,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召開專題會議,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金融委主任劉鶴主持。會議對于房地産,提出的要求是研究有效防範化解風險的方案,提出新發展模式和轉型配套措施。

樓市不會回到過去,行業已經進入拐點

▲作為大陸頂級智囊,金融領域專家,劉鶴副總理對于金融領域的問題是非常專業的。

會後,銀保監會、證監會、财政部、外彙局、央行5部門傳達學習貫徹國務院金融委會議精神,并都對房地産業進行了相關的表态和政策闡述。明哥仔細看了一下五部委釋出的内容,還是以“穩”字為主。

再結合黃奇帆說的一些觀點,你其實就更會明白,政策去年就到底了,但是市場的信心還沒有回來,市場仍在恢複中。

黃奇帆作為中國學者型官員的代表,他對于房地産的見解和看法是地産人必須得學習的。他一手規劃打造了上海浦東新區,把上海浦東從一片灘塗地,打造成如今的世界金融中心的成功經驗,見證了國内土地價格20年翻四番的曆史。

樓市不會回到過去,行業已經進入拐點

▲浦東如今的成就,與當年規劃的前瞻性密不可分。

任重慶市長後,黃奇帆先後與三位市委書記搭班子。由于重慶是直轄市,重慶的書記等于别的省份,省委書記的級别,市長就等于其他省份的省長。黃奇帆能與三任書記共事,足以說明他的能力。

樓市不會回到過去,行業已經進入拐點

▲作為中國知名的學者型官員,黃奇帆對經濟政策有着異常敏銳的預判。

黃奇帆在主政重慶的這些年,重慶的經濟取得了矚目的成就,連續多年GDP增長維持兩位數,在所有省區直轄市中排名第一。重慶的經濟改革也一直走在全國前列,獨創的“地票模式”成為很多城市學習借鑒的榜樣。

樓市不會回到過去,行業已經進入拐點

▲他把山城重慶打造成為全國知名的“網紅城市”,西南經濟中心。

那麼黃奇帆此次到底說了什麼呢?

樓市不會回到過去,行業已經進入拐點

中國人其實不缺房子

黃奇帆首先回顧了中國房地産40年的發展曆程,為什麼房子、房價不斷上漲。本質上是中國城鎮化需求的釋放,大量的農村人口湧入城市,變成城市人口,帶動了房地産市場的蓬勃發展。

1980年後,中國1.8億的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積是5㎡,一個三口之家是15㎡,對于住房的需求肯定是巨大的。

但是到了2020年,中國城市人均住房面積已經達到了50㎡,一個三口之家的住房面積就是150㎡。人均50㎡已經超過歐美發達國家的住房水準,考慮到黃奇帆所在的層級,明哥更願意相信他所說的口徑資料。

人均50㎡,這是一個什麼概念。1993年,“萬通六君子”之一的潘石屹在海南用5斤橘子和1條香煙的代價,查閱了當地的内部經濟統計資料。發現海口市的在建人均住房面積已經達到50多平方米,而同時期的北京人均住房面積才7平方米。憑着直覺,潘石屹覺得海南房地産的泡沫要碎了,趕緊發動其他人抽身逃離了海南,完美避開了1993年下半年海南房地産的“大蕭條”。

樓市不會回到過去,行業已經進入拐點

▲這次海南大撤退,讓“萬通六君子”一戰封神。

現在,中國已經到了人均住房面積50㎡的關口,這意味着,現在的中國人已經不缺房子住了。

這隻是表面現象,從深層次來看,為什麼還是有很多人依然在喊“房價高”、“買不起房”、“沒有房住”這些聲音呢?

隻能說明,目前中國人缺的不是房子,缺的是一二線核心城市的房子。

黃奇帆沒說的話是未來的房地産的投資方向。未來除了一二線城市的核心區域外,其他三四線城市的房子将越來越沒有價值。

樓市不會回到過去,行業已經進入拐點

▲一二線城市核心區域的房子才是未來房子能夠增值保值的地方。

因為中國人現在不缺房子住,也就不會有太多的增值空間。

樓市不會回到過去,行業已經進入拐點

樓市的拐點已經到來

最近一直都在說“政策放松,房地産的春天要回來了”,但根據黃奇帆所說,樓市的拐點已經到來,未來将進入房地産的“新常态時期”。

拐點是在2017年,當年中國房地産新增供應面積是17億平方米,到了2021年,總量維持在16.5億平方米的新增供應面積。供應面積能夠看出未來房地産市場的增量。

樓市不會回到過去,行業已經進入拐點

▲2017年是房地産增量的最高峰,未來這個“增量”會逐漸回落。

這個拐點的依據在于,中國總人口在減少,即使再過40年,中國人口也不會再有過去4億暴漲到14億的人口紅利了。中國人口的天花闆大概就是14億,未來人口大機率會被印度超過。

樓市不會回到過去,行業已經進入拐點

▲印度人口超過中國隻是時間問題。

透過人口的變化,可以看到的是房地産未來的發展趨勢是增量逐漸萎縮,進入存量時代。黃奇帆沒說的是,房子将會回歸居住價值的本質,未來囤房、炒房緻富的劇本,再也不會出現了。買房,長期持有房産的價值會變低。

其次是城鎮化率,中國的城鎮化率已經達到65%了,相當于歐美75%的水準,即使再增加也就增加個5%~6%的水準。這個城鎮化率已經把農村地區的人口都吸附到城市裡來了。

透過這個城鎮化率,黃奇帆沒說的是,未來的城市新區會越來越難發展起來,也不會再有動力去發展城市新區。規劃再美的新區,沒有人口引入,就是空中樓閣。

樓市不會回到過去,行業已經進入拐點

▲一個城市支撐不起那麼多個城市新區。

最後就是,曾經地價在20年内翻四番的情景不會再出現了,開發商之是以高負債,激進拿地擴張,把負債率舉到90%以上,就是賭的房價上漲。由于房價上漲,市場總會有動力買房,是以開發商們從不擔心庫存,擔心負債。

現在,這種行情沒有了,市場上的增量在萎縮。這個時候,再高負債擴張,是非常危險的事情了。去庫存又重新回到了房地産行業的主流共識。這也就是所謂的“縮表”和“出清”。

現在房地産的困難,很多人說是政府調控過頭,也有說是開發商自己作死,但黃奇帆認為都不是。因為同樣的情況,2005年、2010年都出現過,那時的政策也很嚴,那時的開發商同樣高負債、高杠杆,但是那時候破産的房企很少。

原因在哪呢?原因還是這個行業的整個大趨勢變化了。

而明哥認為,黃奇帆沒說的東西是,未來房企不再是拼土儲規模了,更多的是拼銷售能力和利潤增長。賣完一塊地再拿新一塊地将成為主流開發思路,擁有穩定的現金流才是活得好的開發商。

是以,無論是五部委的公告還是黃奇帆的講話,都在告訴你一個道理:

無論目前政策如何變化,樓市都再也不會回到過去了,行業已經進入拐點。從長期來看,房地産的總量會逐漸萎縮,開發商也會不斷減少。未來靠買房賺錢已經不太可能了。

樓市不會回到過去,行業已經進入拐點

寫在最後

記得明哥曾經寫過樓市“二八定律”:

中國隻有20%的城市适合買房,适合持有房産。80%城市的房子,沒有太多的持有價值,除了自住外,沒有必要持有多套。

一個城市裡,隻有20%的資産能實作增值保值,剩下的80%的房子,并不能夠增值和保值。

在所有的買房人中,隻有20%的人能夠實作資産增值保值,剩下80%的人群,要麼就是虧了,最多也就是平本。

如今,這個定律正在逐漸變成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