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年以後,不多言、不多事、不多情

中年以後,不多言、不多事、不多情

作者:洞見·握書姑娘

管好自己,行止有度。

梁實秋曾說:

“中年的妙趣,在于相當地認識人生,認識自己,進而做自己能做的事。”

人到中年,曆經歲月磨難,嘗遍生活苦甜。

對人生有了更通透的認識,更深刻的感悟。

逐漸明白想要過得舒心,就得學會限制自己:不多言,不多事,不多情。

01

不多言,禍少。

古人說,禍從口出,言多必失。

多嘴多舌,容易招緻禍端,給自己惹出不必要的麻煩。

朱元璋當了皇帝後,一天,一位當年與朱元璋一起放過牛的夥伴求見。

這位夥伴見到朱元璋,高興得手舞足蹈。

馬上滔滔不絕地回憶起兩人當年一起給富人家放牛的事。

還講起一起偷豆子的經曆:

“有一次,我們把偷來的豆子放在瓦罐裡煮着吃,還沒等煮熟,大家就搶着吃。

結果把罐子都打破了,而你隻顧從地上抓豆子吃,不幸被紅草根卡住了喉嚨,差點兒連命都丢了……”

文武百官面前,這種糗事竟然被道出。

朱元璋又氣又惱,尴尬不已。

于是,他喝令左右:“哪裡來的瘋子,來人,快把這個滿嘴胡言的人拖出去斬了!”

就這樣,這位多嘴的人丢了性命。

“心無遮攔是坦蕩,口無遮攔是禍端。”

管不住嘴,最後隻會禍延己身。

做人,不多嘴,才能禍少,不多言,日子才能安心過。

王陽明曾遇一位聾啞人,這位聾啞人因為口不能言是非,耳不能聽是非,生活中便少了許多糟心事,日子過得很是自在快活。

王陽明是以深受啟發,寫下“話多事多,麻煩也多。道德在行,不在言說。說人是非,一句也多”六句話,用以警醒自己不說人非,少言修心。

《格言聯璧》有雲:“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

中年以後,管住嘴,不道人短,不言人過,是一種進階的修養,也是一種智慧的處世之道。

中年以後,不多言、不多事、不多情

02

不多事,省心。

《弟子規》有言:“不關己,莫閑管。”

跟自己無關的事,不随便幹涉,是一個人基本的修養。

生活中總有一些人,喜歡無端插手别人的私事,以為自己是助人為樂,結果卻不招人待見,自己還一肚子委屈,覺得是好心被當作了驢肝肺。

殊不知,不拿自己當外人,硬生生地插手别人的事情,不僅很難得到别人的認可,還容易引火燒身。

昆劇《獅吼記》裡記載過一個關于蘇東坡的故事。

有一次,蘇東坡與好友陳季常攜妓春遊。

季常妻子柳氏知道後,便罰季常跪在荷池邊。

蘇東坡看不過眼,對柳氏曉以婦道,說她沒有所出,應該讓丈夫納妾,成其美事。

柳氏聽了氣不打一處來,拿着棍子向蘇轼追打,吓得他狼狽而逃。

别人的事情,尤其是家事,倘若與自己沒有瓜葛,就不要去随便幹預。

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處事方式,你以為的為别人好,别人未必覺得好。

看過一個關于《西遊記》的段子:

唐僧很是細心,總是喜歡照顧弟子們。

有一天,他發現孫悟空的褲子上有個洞,就默默把洞給縫上了。

可第二天他一看,發現縫好的洞又開了,就再一次把洞給縫上。

第三天還是這樣,他就又縫了一次。

他雖然細心周到,但孫悟空卻火了,不耐煩地說:

“師父,你不要多管閑事行不行?你把洞給我縫上,叫我的尾巴往哪裡放?”

《偷影子的人》中說:“你不能幹涉别人的人生,哪怕是為了對方好。”

盲目插手與己無關的閑雜事情,不僅浪費自己的心力,很多時候還容易落得個“好心沒好報”的局面。

人到中年,把握好與人相處的分寸,不多管閑事,是對别人的尊重,也是還自己一份清靜。

中年以後,不多言、不多事、不多情

03

不多情,傷少。

作家張萌說:

“一個人最可怕的想法,就是想着跟所有人都做朋友,這既不現實,也沒必要。”

人這一生,會結識形形色色的人,但沒必要把自己的真心見人就給。

因為很多時候你以為你對别人好,别人也會對你好,可實際上并沒有那麼多的将心比心。

《武林外傳》裡,祝無雙自踏入“同福客棧”起,就對客棧裡的所有人都掏心掏肺。

不僅總是搶着幫大家幹那些髒活累活,還常常事無巨細地照顧大家的情緒和感受。

有人落枕,她馬上貼心地給人家做荞麥枕頭;

有人分手,她即便自己心情一團糟,還是立馬站出來耐心安慰。

可一直以來付出所有熱情和真心的她,并沒有換來他人同等程度的溫柔以待,反而被當成了一個小透明。

有一次,她和小郭比拼才藝,輸了的就要離開客棧。

比賽總共四個環節,本來她已經赢了三輪,是妥妥的勝利方。

可在最終投票表态的時候,客棧裡的其他夥伴作為評委,卻全都向着小郭。

沒有一個人在意她輸了就無處可去的事實。

這世上不是所有的好心好意都會被感恩,也不是所有真心,都能換來真情。

正如有段話所說:

“你有情,别人未必有義;你全心,别人未必全意。你贈出一顆真心,未必會有好結果。”

與人交往,不必對誰都好。

學會差別對待,才是最好的社交原則。

演員劉濤在娛樂圈闖蕩二十多年,認識的人數不勝數。

但她卻坦承,自己總共隻有兩個閨蜜。

這不是她人緣不好,而是在她看來,自己精力有限,沒必要把太多人請進生命裡。

隻留下三兩知己,全心全意去對待,就足以。

熱情要有選擇,付出要有門檻,才能少一些失望和傷害。

人到中年,不要試圖對所有人都好,不要對所有人都無差别的熱情。

将寶貴的時間和精力,花在真正值得的人身上,才是智舉。

看過一句話:

“人到中年,限制自己的不再是外界的法度,而是内心的規矩。”

中年以後,管好自己,行止有度。

不說不能說的話,不做不該做的事,不交不必交的人。

人生下半場才能過得平和,自在,活得舒心,惬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