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會變魔術的院士,從醫76年救孩子無數,102歲的醫學泰鬥張金哲

作者:紀實大視界
“一生努力、兩袖清風、三餐飽暖、四鄰寬容”,這是一位已經102歲老人的修生之道,也是這位老人一生最真實的寫照。70餘年的從業生涯中,他用他手中的手術刀,救活了無數兒童的生命。

有關他的标簽數不勝數,有中國小兒外科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等等。這位醫科聖手現如今已經101歲高齡,至今,他仍舊活躍在一線的崗位上。他就是張金哲,一個立志将小兒外科發揚光大的百歲老人。

會變魔術的院士,從醫76年救孩子無數,102歲的醫學泰鬥張金哲

張金哲

1920年,張金哲出生于天津甯河縣。伴随着日軍侵華戰争的爆發,17歲的張金哲萌生了參軍的念頭,但由于視力問題,張金哲慘遭淘汰。但這并未打擊張金哲的信心。

在投軍未成之後,張金哲奮筆疾書,寫下“不為良相、甯為良醫”。伴随着這句話,18歲的張金哲考上了北平燕京大學醫預系。21歲,張金哲從北平燕京大學畢業後,又先後進入北京協和醫學院、上海聖約翰大學醫學院、上海醫學院進行學習。

會變魔術的院士,從醫76年救孩子無數,102歲的醫學泰鬥張金哲

年輕時的張金哲

在學習完成之後,已經27歲的張金哲,正式于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外科工作。恰逢抗日戰争走向尾聲,國内一片祥和的景象,然而這個時候的張金哲,卻感到另一種形式的悲涼。

由于戰亂,這個時期的孩子所患上的疾病,已經不是簡簡單單的感冒。而是一些令人束手無策的疑難雜症,如白喉、皮下壞疽、猩紅熱等等駭人聽聞的疾病。

依照當時的醫療手段來說,這種傳染性極強的疾病,治愈的可能性極小。基本上每五個新生兒中,就有一個會死在襁褓中,偌大的中國,沒有一個醫生能夠根治這種疾病,久而久之,醫院也不願意再接受這樣的孩子。

每每看到這樣的畫面,張金哲的眼中都飽含熱淚,但是又束手無策。多年之後回憶起當時,張金哲也是充滿遺憾,要是當時自己的擁有現在的醫術就好了。

會變魔術的院士,從醫76年救孩子無數,102歲的醫學泰鬥張金哲

一天深夜,張金哲在值夜班的過程中,碰到了自己中學時期的實體老師。而老師的手中抱着自己剛剛滿一歲的女兒,沒來得及叙舊,張金哲發現這個年僅一歲的孩子,不幸患上了白喉。

如果想要活命,必須割開氣管。但身為實習生的張金哲哪裡會這些,于是他開始瘋狂地找人詢問,誰能夠做手術。但無一例外,回答的都是不會的。沒有人會做小孩的手術,也沒有人會使用麻醉。時間一點點的流逝,這個稚嫩的生命伴随着呼吸不暢而離開人世。

1948年,新生兒皮下壞疽爆發。恐怖的傳染性以及蔓延性,讓各大醫院都束手無策。在當時,這種病例的緻死性是100%,沒有一家醫院能夠徹底根治這種病症。

當時的張金哲看着孩子一個接着一個的死亡,内心充滿了絕望。為了能夠獲得有效的應對方案,張金哲不眠不休,最終寫出了一個行之有效的理論方案。

會變魔術的院士,從醫76年救孩子無數,102歲的醫學泰鬥張金哲

但當時根本就沒有人相信他,沒有辦法,張金哲隻能夠用自己已經得了皮下壞疽的三歲女兒開刀。賭赢了,這是救千千萬萬的孩子于水火中,賭輸了,将加速自己女兒的死亡。但慶幸的是,張金哲赢了。

同一時間,張金哲在自己的女兒身上得到了實際經驗之後,就将治療皮下壞疽的方法公之于衆。兩年之後,皮下壞疽的治療方法傳遍中國,死亡率也從之前的100%降低到5%之下。

20多歲的張金哲,在經曆這些事情之後,便立志開創小兒外科,幫助更多的新生兒免于疾病的苦難。但當時又有誰能夠聽從他的聲音呢?一個飯都吃不飽的年代中,還有誰會在意孩子的健康呢?

會變魔術的院士,從醫76年救孩子無數,102歲的醫學泰鬥張金哲

1949年,新中國正式成立,一項關乎全國衛生的工作會議正式召開。在此次會議當中,兒童疾病問題被嚴重注意,能夠建設起開刀保命的小兒外科已經是迫在眉睫的問題。

1950年,30歲的張金哲在診室門口,第一次挂上了小兒外科的牌子。而在病房之内,僅僅隻有5張病床,在那個年代中,這已經是張金哲能夠得到的最大的支援了。

開刀?小兒外科?在那個年代之中,根本就沒有人相信這兩個詞。相較于其他科室的繁忙,張金哲這裡無比冷清,而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了半年之久,才被突如其來的怪事打破。

“雙頭怪嬰”

“張醫生快來,這有一個小孩已經快不行了”。護士長急促的聲音将張金哲拉回現實。定睛一看,這是兩個頭部連在一起的嬰兒,此刻正在嚎啕大哭。

眼前的嬰兒滿身污穢,很明顯是剛從雜亂的地方取來的。其實也正是如此,在他的父母生下孩子之後,看到孩子并沒有哭喊,誤以為孩子已經死亡,就随手将他們丢在了污物桶中。恰巧被工友聽到,這才來到了醫院。

會變魔術的院士,從醫76年救孩子無數,102歲的醫學泰鬥張金哲

素材來源于共和國醫者

張金哲仔細看過之後發現,這兩個孩子是腦膜溢出,如果不及時醫治,很有可能招緻危險。想到這裡,張金哲顧不得手術失敗之後的後果,直接進行了手術。

萬幸的是,兩個孩子手術之後,一切正常。自這次手術之後,北京城的人民都知道了張金哲的大名,小兒外科也是以迎來了轉機。張金哲得到了更多展現的機會。

“腹大如球”

2015年,一位腹大如球的孩子被送往北京兒童醫院進行搶救。負責接診的大夫,正是已經95歲高齡的張金哲。而周圍的人則對張金哲指指點點,認為一個90多歲的老頭,如何看病救人。

面對質疑,張金哲并沒有多做反駁,反而是在孩子腫脹的肚子上,反複觀察,然後便進行了手術。随着腹中惡性良性腫瘤被完全取出,孩子已經完全脫離了生命危險。

“小兒闌尾”

張金哲是面向全國的新生兒,病患多、病種複雜多樣。除了開刀治療,張金哲也沒有多少辦法。而且,當時中國醫療水準,完全無法與國外相提并論,尤其是麻醉方面。

當時國外已經開始進行中心靜脈麻醉技術,而大陸連根像樣的矽膠管都沒有。哪怕是有心想買,也根本買不到。沒辦法,張金哲決定自學小兒麻醉,終于在某一天創造出肌内硫噴妥鈉基礎麻醉。

會變魔術的院士,從醫76年救孩子無數,102歲的醫學泰鬥張金哲

根據相關統計顯示,僅僅隻是小兒闌尾這一項手術,張金哲就創造了30年1.5萬例無死亡的紀錄。從業70餘年,張金哲用自己手中的手術刀,從死神的手中,硬生生将幾十萬兒童的生命“搶”了回來。并且曾經連續34年,遠赴天津進行義診。

從業70餘年,在張老僅有四平米的“小作坊”内,誕生了近60項的發明,其中包括名極一時的張氏鉗、張氏膜、張氏瓣等等,張老認為,疾病沒有貴賤之分、醫術也沒有貴賤之分、患者更沒有貴賤之分。

會變魔術的院士,從醫76年救孩子無數,102歲的醫學泰鬥張金哲

張金哲制作的套筒以及環鉗

是以,張老近60項的發明,都沒有申請專利,無償提供給各個國家的醫生患者使用。除此之外,張老還立志将中國小兒外科發揚光大。直到99歲,張老還仍舊堅持每周兩次的出診。

新冠來臨,張老無法出診,就在醫院住院部進行查房。就這樣北京兒童醫院的病房内,經常能夠見到一位期頤之年的老人,向你投去最真摯的慰問。還會在空閑時間,給孩子們變戲法。

從業70餘年,張老從來不收取病患紅包,甚至遇到了困難的病患,還會選擇主動幫助。張老一生之中發表過論文3000餘篇,著書50餘部。然而這些錢,都被他當成基金送給貧困家庭的孩子看病用了。

從業70餘年,張老告訴我們什麼是醫德,每每遇到小孩的時候,他都會将聽診器焐到手中,等熱了再給孩子聽。在他的診室當中,笑聲總是不絕于耳。

會變魔術的院士,從醫76年救孩子無數,102歲的醫學泰鬥張金哲

滿頭銀發笑容滿面,他對誰都是這樣。他們出診的白大褂上,有個小牌子寫着職稱名字。但是每一次,張老都會一筆一畫把名字加大加粗,重新寫一遍,隻是因為他怕病人看不清自己的名字。

除此之外,張老每每給人看病,都會起身迎送,這是他長久以來養成的習慣,也是他醫德的具體展現。但不為人知的是,老爺子在79歲的時候,大半個胃就已經被切除了。90歲的時候肺部發現了兩塊陰影并且用上了心髒起搏器。

即使是這樣,張老仍舊在一線崗位上工作。2000年,張金哲在意大利接受了英國皇家醫學會授予的丹尼斯·布朗金獎,而這一獎項被國際公認為小兒外科界的“諾貝爾獎”。2010年,90歲的張金哲被世界小兒外科學會頒發終身成就獎項。

會變魔術的院士,從醫76年救孩子無數,102歲的醫學泰鬥張金哲

2021年9月25日是張老101歲的生日,奉獻一生的院士,不應該在離開的時候,我們才知曉他們的名字。張老對于國家的貢獻我們自當銘記在心中。

注:圖檔素材來源于網絡,有侵權行為請聯系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