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當孩子說“媽媽,我怕”時,千萬不要說“别怕”

“媽媽,我怕黑,我想和媽媽一起睡。”

“爸爸,我害怕,房間裡有鬼。”

“我不想去學校,我害怕離開爸爸媽媽。”

……

你家孩子是不是也經常給你說他害怕這個害怕那個,甚至是莫名的哭鬧,讓你既無奈又不解。其實,這是因為你不明白,孩子到底是在怕什麼?

當孩子說“媽媽,我怕”時,千萬不要說“别怕”

對于孩子來說,除了父母,很多人或者事情對他們來說都很陌生。而大多數父母則将孩子的“害怕”,歸結為孩子膽小。其實,孩子的“害怕”,大緻上可以分為以下三種情況:

因為害怕打罵而變得謹小慎微。父母、成人的打罵,不僅會給孩子帶來身體上的痛苦,還會使孩子在情緒上出現煎熬、自尊心受損、對自我的評價降低等情況,進而害怕不被他人喜歡、被父母嫌棄等。

親身經曆了突發事件、意外、驚吓而産生的害怕。當孩子真實參與了一些突發事件,如觀看一些恐怖片、警匪片,或是參加了爺爺、奶奶的葬禮等,進而感到驚吓、害怕。對于年齡尚小的孩子來說,他們心智發展尚不成熟,容易出現失眠、哭鬧等反應。

孩子對自然界一些恐怖現象産生的害怕。比如打雷、閃電這些恐怖的自然現象,不僅是孩子,有的大人也會産生害怕的情緒,甚至是如果孩子是以被驚吓過,更容易産生畏懼情緒。

當孩子說“媽媽,我怕”時,千萬不要說“别怕”

而根據不同成長階段,孩子的“害怕源”不同,具體如下表所示:

當孩子說“媽媽,我怕”時,千萬不要說“别怕”

德國兒童心理學專家施特凡·施密特興教授曾說過:“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父母對待孩子膽小這種現象,要認真對待。”是以當孩子産生“害怕”情緒時,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做的是,共鳴孩子的情緒,分擔孩子的“害怕”。

如當孩子怕黑時,父母可以引導孩子說出怕黑的情感和原因,也說出自己的感覺,如“有時候黑暗的确是挺可怕的,爸爸/媽媽小時候也怕黑”,共情孩子的情緒。

也可以與孩子一起玩遊戲,一起來找一找房間裡的“魔鬼”,床底下的“老虎”等。通過檢查的過程,讓孩子意識到一切都是自己的想象,這樣取得的效果,遠比你對孩子說“什麼都沒有”等道理來的管用。

當孩子說“媽媽,我怕”時,千萬不要說“别怕”

如當孩子害怕動物,哪怕是小兔子、小狗等看起來很溫順的動物。這個時候父母不要強迫孩子去撫摸小動物,而是要讓孩子去慢慢熟悉小動物。

如讓孩子熟悉小兔子喜愛的食物,買一些關于小兔子的繪本,與毛絨兔子玩具玩耍,或是去動物園、寵物店等看小兔子。等孩子熟悉之後再鼓勵孩子伸手去摸摸可愛的小兔子。若是孩子願意嘗試,父母記得要及時肯定孩子的勇敢行為,贊賞他的勇敢。

如有些孩子第一次接觸到外國人的時候,就是因為他們與我們不同的相貌而感到害怕,這時候父母可以給他們講講,他們是與我們生長在不同地方的不同種族的人,孩子的害怕情緒就會慢慢消失。

當孩子說“媽媽,我怕”時,千萬不要說“别怕”

是以我們幫助孩子積累知識,也是幫助他們減少不必要的害怕情緒。當孩子出現害怕情緒時,作為父母具體可以采取以下的對應原則:

不要取笑孩子,當孩子說“害怕”時,應認真對待,并和孩子一起讨論它;

對孩子的“害怕”表達了解,不對孩子的“怕”說“那裡什麼也沒有”、“你不用害怕”“你要勇敢些”等類似的話;

與孩子一起面對“害怕”,一起思考要如何解決“害怕”的可能性和行為;

贊美孩子的勇敢行為,向孩子保證,父母會随時提供支援和幫助;

不要因為孩子的“害怕”而受到影響,應盡量保持内心的放松。

處于3-6周歲的孩子,他們具有豐富的想象力,而正是因為他們的想象力過于豐富,是以經常會将想象中的事物,與現實中存在的事物混淆,導緻孩子對想象中的事物更加害怕。

不過孩子因為想象中的事物感到的害怕,是存在階段性的。當孩子對你說出“害怕”的時候,你不要否定或斥責孩子的孩子,也不要說孩子“膽子小”,更不要逃避孩子的感受,而是要引導孩子慢慢去接受,與孩子一起積極去面對“害怕”。

讓孩子不害怕,是不可能的,我們不如教孩子學會與害怕共處,好好調節自己的情緒和狀态,學會如何與自己的害怕情緒相處。

【轉自:搜狐原創 — 兒科鮑奶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