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明叔雜談:俄羅斯低估了烏克蘭,美國低估了俄羅斯

作者:秦安戰略

【編者按】本文由作者授權,轉載自公衆号“明叔雜談”,有很多精彩内容,歡迎關注。

1)俄烏沖突進入第23天,戰場上的形勢實際上已經非常清楚。美國和北約不願意冒跟俄羅斯直接發生軍事沖突的風險,一直沒有直接“參戰”。美國不僅拒絕了“送飛機”給烏克蘭,也拒絕了在烏克蘭設立“禁飛區”的建議。在這種情況下,僅憑烏克蘭的軍事實力,頂多就是給俄軍帶來一些或多或少的傷害,對扭轉戰局起不到關鍵作用。僅從戰場上來說,烏克蘭必敗、俄羅斯必勝,是沒有任何懸念的。

明叔雜談:俄羅斯低估了烏克蘭,美國低估了俄羅斯

2)那為什麼在美國和中國國内,都有一些人不斷散播“普京必敗”的論調呢?對于美國和西方媒體來說,他們已經把俄烏沖突定性為“侵略與反侵略”、“專制與民主”,甚至是“光明與黑暗”的較量,從這種意識形态和道德的立場出發,他們怎麼可能承認普京将取得戰場上的勝利?另外,如果他們稍具常識,他們幻想的并不是烏軍真的打敗俄羅斯,而是希望在美國提供大量“标兵”反坦克飛彈和“毒刺”防空飛彈後,可以盡量殺傷、消耗俄軍,然後再輔以美國和西方對俄羅斯施加的各種制裁,最終從中長期看把俄羅斯“整垮”。那國内為什麼也有人在散播“普京必敗”的論調呢?主要是這些人極度缺乏國際常識,根本沒有能力作出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再加上,他們深受美國叙事和西方媒體報道的影響,才有這種人雲亦雲、極其荒謬的論調。

明叔雜談:俄羅斯低估了烏克蘭,美國低估了俄羅斯

3)俄烏沖突進入第四周,現在可以明确說,“俄羅斯低估了烏克蘭,美國低估了俄羅斯。”俄羅斯在籌備進行特别軍事行動時,可能想到的是1956年“匈牙利十月事件”(蘇聯兩次軍事幹涉、曆時13天),或者是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蘇聯軍隊6個小時就占領捷克斯洛伐克全境)。不久前,俄羅斯參與平定哈薩克斯坦騷亂,也可能給了俄羅斯以鼓舞。但毫無疑問,在俄軍進入烏克蘭後,并沒有出現烏軍望風而逃、繳械投降的局面,俄羅斯并未實作“速戰速決”的願望。造成這一局面的因素有很多。從烏克蘭方面來說,自從2014年克裡米亞事件後,烏克蘭國内民族意識和反俄意識不斷增強,這在戰場上表現為烏軍較強的戰鬥意志。美國和北約對烏克蘭常年進行軍事訓練和援助,也增強了烏軍的實際戰鬥力。從俄羅斯方面來說,今天的俄羅斯綜合國力和軍隊戰鬥力,都不如巅峰時期的蘇聯,也缺乏當年華約組織帶來的國際動員能力。俄羅斯出于戰後和解的需要,并沒有采取血腥的攻堅戰,也減慢了俄軍的進攻速度。另外,俄軍在俄烏沖突中并沒有精銳盡出,俄羅斯在很大程度上保留有相當實力,其主要目的是應對北約可能對俄羅斯發起的“不測行動”。雖然在俄羅斯進行大規模軍事演習和動員,特别是提高核威懾級别後,北約不敢貿然行事,但俄羅斯依然不得不留有後手,提防北約。

明叔雜談:俄羅斯低估了烏克蘭,美國低估了俄羅斯

俄軍進入克裡米亞

4)雖然俄羅斯并沒有實作“速戰速決”的願望,但目前戰場的形勢依然是俄羅斯可以接受的。俄軍已經對烏軍的主要軍事設施造成了大面積損毀,并在主要城市完成了一定程度的兵力集結。在這個時候,無論是“打”還是“談”,俄羅斯都比較從容。在此期間,俄羅斯也正好可以讓大批平民撤離,以減少後續可能出現的攻堅戰中的平民傷亡;俄軍則可以趁此機會進行休整、增加補給。接下來,在美國和北約确定不參戰的情況下,越往後,俄軍的優勢會越明顯,烏軍的困難會越大。俄軍好整以暇,要打要談,随烏克蘭便。

明叔雜談:俄羅斯低估了烏克蘭,美國低估了俄羅斯

5)對于俄烏會談,各方不用抱有太大的期待。無論是對于俄羅斯,還是對于烏克蘭,“戰場上得不到的,談判桌上也得不到”。雖然俄烏談判看似每天都有“新進展”,但實際上烏克蘭并沒有下定決心簽署城下之盟。這幾天,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不斷面向英國、美國、德國等西方主要國家議會發表演講,張口閉口要麼要武器、要援助,要麼不斷要求北約在烏克蘭設立“禁飛區”。從澤連斯基的表現看,這根本不是放棄抵抗的樣子。從烏克蘭的角度,隻要俄軍還沒有在戰場上取得決定性勝利,就可以邊打邊談,等待西方的援助,即便局勢不會出現逆轉,也能在談判桌上争取好一點的條件。另外,對于俄烏談判,最終的結果,歐盟可能會接受,但美國肯定不會接受。是以,俄烏談判絕對不會一帆風順。

明叔雜談:俄羅斯低估了烏克蘭,美國低估了俄羅斯

6)對于俄羅斯來說,目前在戰場上面臨的風險主要是兩個:第一,美國和北約不斷武裝烏克蘭,特别是提供大量有針對性的反坦克飛彈、防空飛彈、無人機等,可能會對俄軍造成更大的殺傷,俄軍還是應該盡可能加快進度,以戰場上的進展推動談判早日達成成果。俄軍還需要加強對美國和北約援助烏克蘭武器的追蹤、監視,盡可能将其摧毀在路上;第二,長期看,俄軍千萬不能戀戰,以免把烏克蘭變成第二個阿富汗(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經過長期消耗,最終成為蘇聯解體的原因之一),這樣一來,局勢将對俄羅斯非常不利。俄羅斯總統普京已經多次表示不會占領烏克蘭,可能也考慮到了曆史上蘇聯版本的“阿富汗戰争”帶來的慘痛教訓。

明叔雜談:俄羅斯低估了烏克蘭,美國低估了俄羅斯

普京電視講話:表示不會占領烏克蘭

7)對于美國來說,面對俄烏沖突,首先是盡可能不要直接卷入,以免陷入到另一場“錯誤的戰争”,無謂消耗自己的國力,讓中國再次獲得一個戰略機遇期。但是,美國不斷給澤連斯基以表演的舞台,最後可能反而會讓美國的戰略決策遭到綁架。日前,澤連斯基面向美國國會發表了視訊演講,非常煽情,極具戲劇效果。澤連斯基在演講中播放了俄軍對烏克蘭帶來的破壞和殺戮,讓美國很多國會議員當場落淚。澤連斯基還引用了“珍珠港”和“911”這兩個所有美國人都非常熟悉的事件,用以激發美國對烏克蘭目前遭遇的“感同身受”和“同仇敵忾”心理。從結果看,澤連斯基的演講非常成功,美國總統拜登最新簽署的開支法案中,将給烏克蘭提供高達130億美元的援助。美國雖然在盡力避免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分心”,但俄烏沖突發展至此,美國已經顯現出不得不越來越深卷入的迹象。

明叔雜談:俄羅斯低估了烏克蘭,美國低估了俄羅斯

8)由于美國事前不斷拱火,對烏克蘭表達了各種支援,俄烏沖突發展至此,美國如果坐視烏克蘭潰敗、簽署城下之盟,将損害美國作為一個超級大國的公信力,也會在“阿富汗大潰敗”後,進一步削弱美國盟友對美國可靠性的信念。美國實際上在烏克蘭問題上也面臨兩難選擇。如果大規模深度卷入,不僅要冒着跟俄羅斯這個核大國發生直接軍事沖突的風險,也會在戰略上“分心”,影響美國很多人認定的中美博弈“大局”。美國不卷入,則會對其公信力和可信度帶來損傷。美國是俄烏沖突的始作俑者,雖然戰争剛爆發時,美國享受了西方世界的團結,但戰局越往後拖,美國越有可能付出實質性代價。

明叔雜談:俄羅斯低估了烏克蘭,美國低估了俄羅斯

9)對于美國來說,現在可以明确說,拜登政府低估了俄羅斯。美國通過俄烏沖突,最主要目的還是盡可能削弱、打擊俄羅斯。雖然美國國内有一些戰略派人士一直呼籲美國“與俄和解”、“聯俄制中”,但從實際看,拜登政府已經放棄了跟普京和解的可能。美國挑起俄烏沖突,主要還是希望通過全面的制裁,讓俄羅斯“自絕于西方世界”,對俄羅斯形成圍堵、遏制和封鎖。同時,通過美國和西方掌控的宣傳機器,進一步抹黑、攻擊俄羅斯,将其“打成”國際社會不受人待見的“賤民”。從短期看,美國則會不斷“武裝”烏克蘭,盡可能假借烏克蘭之手,對俄軍裝備和有生力量造成更大的殺傷和損毀。但是,實際上,在戰場上,俄羅斯雖然未能做到“速戰速決”,但依然牢牢占據着主動,美軍的“武裝”到底能帶來多大的破壞,還有待觀察。從戰略上看,美國發起的制裁和輿論攻擊,确實讓俄羅斯很受傷,但目前也沒有看到俄羅斯将會垮掉的迹象。接下來,隻要俄羅斯多堅持一天,就會對美國多消耗一天,這是美國不得不面對的局面。

明叔雜談:俄羅斯低估了烏克蘭,美國低估了俄羅斯

10)對于俄烏沖突,最好的結果是,在俄烏和談的基礎上,美國、歐盟(德法)、中國加入進來,最終達成一項烏克蘭徹底中立化的協定,并經聯合國安理會準許,進而具有更廣泛的國際法效力。這樣,既可以解決俄羅斯的安全顧慮,也可以滿足烏克蘭的安全要求。從此之後,俄烏和平相處,烏克蘭抓緊解決政治腐敗、民生凋敝等問題。但美國很可能不會讓俄羅斯“得手”。美國會不惜流幹烏克蘭人的最後一滴血,也要跟俄羅斯死耗。對于美國來說,一旦烏克蘭徹底中立化,不僅美國挑起俄烏沖突所做的全部設計都化為泡影,也會極大地損害美國的國際威信。而且,烏克蘭一旦中立化,将失去美國将其打造為“反俄堡壘”、“反俄前線”的利用價值。如果那樣,美國肯定不會當冤大頭,僅僅出于人道主義和美烏兩國人民的友誼繼續無償幫助烏克蘭,這種“虧本生意”是天然違背美國國家基因的選擇。在烏克蘭無法順利實作中立化的情況下,美國将繼續戴着“道義權威”的帽子,幹着傷害各方的事情。美國将盡可能讓烏克蘭問題長期化,以此消耗俄羅斯,挑動歐盟與俄羅斯的對抗,最後美國趁機賣軍火、賣能源,坐享漁翁之利。通過烏克蘭危機,我們可以再次看到,美國作為一個國家,對内、對外政策已經出現了“黑化”的迹象。美國“變壞”,不再是一個道德判斷,而是一個制度性問題、結構性問題,後續我再深入分析。

明叔雜談:俄羅斯低估了烏克蘭,美國低估了俄羅斯

P.S. 對于澤連斯基來說,我原本以為他是一個擁有“救國”理想的政治家,但目前看起來,他更像是一個入戲太深的“演員”。他在享受西方世界給予他的鮮花和掌聲的同時,卻把烏克蘭推向了萬劫不複之地。或者,美國早已經用“價值觀認同”和“利益綁架”,将他變成了一個“精神美國人”。不管從哪個方面來說,烏克蘭作為一個國家,都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悲劇。這樣一個擁有得天獨厚條件的“大國”,淪落為地緣政治博弈的棋子或者棋盤,實在是令人唏噓。一個真正的政治家,應該是不計個人榮辱,為國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長期利益考慮。澤連斯基似乎恰恰是相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