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孩子的興趣班,其實可以這樣選

現在養娃,興趣班确确實實是個繞不過去的課題。之前寫了《抓女兒運動7年,0-12歲的體育興趣班我是這麼規劃的》,很多留言問,那能不能總體來說說,怎麼選擇興趣班嗎?

這個話題真的很大,畢竟興趣班那麼多,而且城市和城市也有不同。

但這些年帶着小D體驗興趣班,我倒是積累了一些“選擇思路”。 非常有意思的是,我最近發現,給娃“0選興趣班”的思路,其實跟給自己選化妝品、選衣服、選耳飾的思路,還真挺類似。 今天就拿選擇粉底的邏輯,來和大家說說,怎麼給孩子挑興趣班。

01

先了解“自己”

最開始買粉底,我是交過學費的,跟着淘寶一哥買、聽閨蜜安利種草,結果網絡上風很大的粉底,并不适合我。 花冤枉錢買到的一個教訓就是:熱門的并不一定适合我。

給娃選興趣班也是如此,不要跟風。就像買粉底,得先分析自己膚質、膚色一樣,咱們要先分析一下,我的孩子有些什麼特點。非要跟永動機一樣,根本坐不定的孩子,第一個就上圍棋班;那就等于,給黃黑皮直接上超白的粉底,結果何止是不會好,簡直就是災難,完全是糟蹋錢。站在選興趣班的角度,我們該怎麼分析自家娃的特點呢?一般來說,可以從下面這四個緯度來考察:

好動的還是喜靜的?--性格

愛團隊合作的,還是好單打獨鬥的?--互動模式

偏向表達類型的,還是獨立思考的?--學習模式

擅長發散思維,藝術感覺的;還是偏好邏輯思維,具象學習的?--能力擅長

落實到怎麼運用呢?大家可以拿着下面這張對照表:

孩子的興趣班,其實可以這樣選

這些先排摸一把後,再去篩選,就更加有的放矢了。

02

不心疼試錯法

咱自己的基本條件都弄清楚了,再對照商家說的“效果”,似乎挑粉底和挑興趣班的可選擇範圍都劃定了,但千萬别覺得,一下手就能找到“完美”粉底,沒有那麼好運氣的。

錢是必須花的,但心裡還沒底,應對這種情況,我會先給自己一個“試錯”心理預算——說白就是,這個額度之内,錢花了就當交學費,萬一不合适,浪費了,我也能承受得了。

有“白扔點學費”的心理預期,是很關鍵的,能幫助我們調整心态。最開始給小D找興趣班,我都會有這樣一筆“止損點”費用。心理建設做好了,就開始實踐——買粉底,可以先去找小樣、試用裝,那麼興趣班也是一樣的,多去嘗試試聽課。

當然,也存在大量的機構,試課時間短,試課的内容師資都跟正課有差别,僅僅試一次半次,也不能反映實際情況。

孩子的興趣班,其實可以這樣選

首先建議大家,試課中注意兩件事

1、是否存在需要“一票否決”原則性問題;

2、孩子在試聽過程中,是暫時不習慣,還是相當排斥。

試聽流程跑完了,大問題沒發現,下一步還應該“嘗試”,在自己的“止損點”費用範圍内,買小課包再觀察一陣。千萬别買“這筆錢花了,我要心疼死”的大課包,實際上,不建議大家在娃的教育費用上去花這種“貴得肉疼”的錢,因為大機率,我們花了大錢,心态就容易失衡,會急迫得想要孩子的進步“值回票價“。

孩子們對壓力都是非常敏感的,壓力一大,本身再感興趣的班,最後也就都不喜歡了。

孩子的興趣班,其實可以這樣選

看到這,肯定有疑問,到底要“試用”到怎樣的程度才算到位呢?

我會看三個方面:上課前的狀态、上完課的狀态、複述的狀态。

上課前很期待,總等着上課的這一天到來。上完課出來的時候,興緻勃勃的,去過幾次後和老師同學混熟了。回到家和父母講述今天上了什麼的時候,也能說得出,而且有分享欲望。

這個判斷非常簡單有效,因為興趣班不是必需的,那麼選擇的興趣班應該是給孩子賦能,而不是削弱他們内心力量的。孩子的狀态,是否被賦能,這是很明顯的。隻不過有時候,我們父母會因為自己内心的執念,而選擇性忽視,總覺得再忍一忍,他會喜歡上的。

但如果你真的是給孩子挑選“興趣班”而不是“特長班/學習班”,那麼這一點一定不要忽視。

03

鎖定和堅持

經過了這樣一輪"掏過學費"的試用,大機率就能找到“合适”的興趣班了,這時候就能像買正裝粉底,開始每天使用一樣,在娃的日程表裡,加上這項長期任務了。

但是别以為就一勞永逸了,問題還會接着來。拿我化妝小白來說,粉底到手後,接下來使用過程中,總會出現,新鮮勁過去了,不想化妝了,挺麻煩的,粉底就擱置了。

又或者是化了妝出門,别人都在潑冷水,很醜,嫌老,不好看,打擊了我的積極性,産生了自我懷疑。孩子報名的興趣班也是如此,哪怕前期考察再充分,也會出現無法堅持不想上的時候。聯想到自己粉底的情況,我就會排查,到底是真的沒興趣了,還是短暫被打擊積極性了?

畢竟,不少興趣班都是有課程目标的,老師對孩子們也是有要求的,那麼不少孩子哪怕真的喜歡,也會短暫出現“被打擊”的畏難。那怎麼做呢?再堅持一會會。

孩子的興趣班,其實可以這樣選

粉底再好,化妝技術不到位,就是無法發揮它的作用。興趣班再熱愛,技能不行,就是容易打退堂鼓。小D每次報名一個新興趣班,頭一個月我是會刻意在家給她開小竈的。

就是回家陪着多練習,在家多肯定,提醒她進步的過程,來激發她的積極性。有時候就是這麼奇妙,可能就是最初的幾周過去了,孩子就不畏難了,真正愛上了去上興趣班。就像我熬過剛剛開始化妝的階段,現在也不把化妝作為負擔了。

如果這些都做了,孩子最後還是毫無興趣怎麼辦呢?首先呢,我們要明白,“一見鐘情”是少數的,是要允許孩子嘗試後可以不喜歡的。

但為了防止小D形成“凡事有頭無尾‘的習慣,我使用的原則是“再堅持一下就結束”。

談論感受-- 你喜歡鋼琴課嗎?為什麼不喜歡啊?

給予支援-- 當然可以停止不去了

說明後果-- 但是,如果這次不上了,那麼接下來一年時間,我們樂器類的課程都不上了哦

達成約定-- 那我們就上到學完這首曲子/期末,也就是再上三節課就不上了這樣的讨論,不僅僅讓孩子對于“喜歡/不喜歡”的感受更加明确了,也讓孩子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并且可以有始有終。

04

局部遮瑕

最後還有一個問題,前面說到,選興趣班必須根據娃的特點、興趣,選适合孩子,能發揮娃的優勢的。

但娃不僅有優勢,還有劣勢啊,很多媽媽選興趣班,就是為了“補短”“對沖”的,比如:

太斯文安靜的孩子,就希望送到體能班去鍛煉一下;太鬧騰的娃,又希望能畫個畫,拼個樂高什麼,鍛煉一下專注力。

這種需求是完全合理的,也像咱們化妝一樣——适合自己膚質的基礎粉底打完了,想要獲得“完美”肌膚,還得遮瑕。

一瓶粉底不能包治一切,一個興趣班也不能解決孩子所有問題。

但是,化妝小白肯定先從基礎粉底買起,先讓整體底子好。

第一個興趣班也是如此,先投其所好,選擇“合适”孩子的,而不是“糾正”問題的。

孩子的興趣班,其實可以這樣選

第一個興趣班穩住後,可以結合孩子“有待改善”的問題,搭配其他的興趣班,這就是局部“遮瑕”。

比如,小D分散思維,團隊合作的都比較适合,但是邏輯思維的,獨立思考的就不太行。

那麼我就嘗試給她報過思維課和程式設計課,希望可以幫助她局部提高。

但嘗試下來,她完全不喜歡,表現就是我前面提到的,上課前毫無期待,下課後就像“監獄放出來”,回家也不願意主動提及。

我也糾結過,要不要“逼迫”她堅持。

但後來讓我想明白的一點是,如果非要二選一,粉底和遮瑕,選哪個?肯定是粉底對不對。

對照我家可支配的時間,家長的精力,我就暫時停止了這類“局部遮瑕”的興趣班。當然這并不意味着,不用給小D補“短闆”了,我的辦法是,在家買了更多這方面的桌遊和玩教具。

興趣班的第一類别是基礎打底,第二類别是遮瑕修飾,這幾年,我慢慢調整出了這樣的心态。先確定“基礎粉底”類興趣班,孩子可以投入,願意堅持努力。

我始終一個觀點,學習任何東西,都必須先讓孩子體驗熱愛,體驗為了熱愛去努力的過程,這些好品質好習慣,需要時時刻刻浸潤培養,才能再慢慢遷移到其他地方。

就像我,這半年來,堅持每天畫個底妝,不僅速度上來了,也越來越喜歡化妝,現在再讓我搗鼓一點遮瑕提亮的,我一點不怕麻煩,反而樂此不疲。

05

寫在最後

有句話說,萬物皆可盤,對我來說,其實是萬事皆育兒。

教育,其實是三觀的傳承,我們的底層作業系統的延續。是以這些年,愈發覺得,學習育兒不是附加和“累贅”,而是幫助我梳理自己的為人處事。

就像今天的選擇興趣班,想明白後,也根治了我選擇困難症。

自己内心站穩了,才不至于被各種熱搜上“别人家的興趣班”吓得雞飛狗跳,也不會輕易被鋪天蓋地的廣告忽悠。

最最最想送給雲閨蜜們一句減壓的貼心話——學好育兒可以幫助我自己,幫助我更好的生活、工作、買買買。

有了這樣的思維轉換後,育兒,也可以不那麼辛苦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