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徐安琪:精神抖擻,正氣浩然——楊憲金老師印象

作者:時訊時播
徐安琪:精神抖擻,正氣浩然——楊憲金老師印象

精神抖擻,正氣浩然——楊憲金老師印象

文/徐安琪

幾年前認識了楊憲金老師,雖然沒有工作上的直接交集,可回想起來,幾乎每年都有一次,出于某種原由,或是主動叨擾,或是間接聯系,總是受教、受惠于楊老。

在我負責一家時評網站時,楊老贈送親手書寫的書法作品,其中的“行易知難”一詞,顯然是對我做社會認知普及工作的勉勵。當我參與文化類社團工作時,楊老曾提出精煉懇切的建議。當時我并沒有在意,可事後回想,楊老不愧是閱曆深厚的長者,精辟的幾語中,已然蘊含了一些關節。隻是我自己沒有重視,是以難免走了彎路。楊老舉辦的新書釋出座談會,名流雲集,卻也給我和友人預留了席位,我帶兩位草根作者參會,都感到長了見識。詢問楊老出書費用事項,得到的報價總是最實在的。

這位精神抖擻、平易近人的老前輩,有着不凡的人生經曆。1947年6月出生于山東省肥城市高嶺村,1964年應征入伍,楊憲金曆任中央辦公廳警衛局助理員、科長(師級),中南海畫冊編輯委員會主任,西苑出版社黨支部書記、社長、總編輯(編審)。退休後他專職從事文化出版及書法藝術研究創作工作。作為書法家,他創立了獨具特色的“楊氏書風”。他還是多個國家級文化社團的骨幹成員,涉獵廣泛,對楹聯、詩詞、民間文化保護等都有研究。

亦文亦武、亦苦亦樂,幾十年的風雨人生路,楊老的奮鬥曆程折射出了國家巨大的曆史變遷。他厚重的閱曆,有如一部大書。雖然他很少談及自己的往昔,然而,凡是向他咨詢建議的人,從一鱗一爪的觀點中,都能感受到他的敏銳和睿智。這正是在無數實踐歲月中磨砺出來的,是富有生命力的經驗升華的呈現。但是,年齡閱曆的增長,并沒有給楊老帶來世故和圓滑,相反,他保持着自己的樸素與正直,保持着對新鮮事物的學習和吸納。成長于共和國凱歌行進的時期,青年時代的理想和作風,貫穿了楊老的一生。他目光如炬、正氣浩然,有如寶劍藏鋒芒、寒梅獨自香。

已近75歲的楊老,氣質幹練,講話中氣十足。他語速快、反應快、思路快、行動快,工作的那股猛勁兒不輸年輕人。曾與一位青年朋友一起拜訪楊老,事後我們都感到,楊老的言談,讓我們心中因各自工作壓力而帶來的負面情緒一掃而光,仿佛心靈都敞亮了。是什麼讓楊老保持這樣的狀态呢?與其說是靠什麼養生術,靠什麼金錢待遇,不如說是靠自己的“精神内能”。

楊老的人生,是在精神領域不斷汲取養分和自我耕耘的人生。自幼浸潤于齊魯泰山文化,傳統的子史經傳、詩詞歌賦滋養着他的少年時代。應征入伍後,作為一名保衛黨中央的警衛戰士,他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的熏陶。解決了立場問題,鑽研任何學問便有了根本上的自覺性。在中南海這片文化海洋中徜徉,他潛心研究這裡的名勝古迹、曆史沿革、建築園林,及紅色革命家的書畫藝術、文化思想等。他還成長為了一名卓越的新聞出版工作者。此外,經過幾十年的錘煉,他少年時代便打下基礎的書法創作,愈發純熟。

前一陣子,楊老讓我推薦一位文字編輯,能夠幫他整理一些昔日檔案,由他支付費用。我原以為這是一項簡單的工作,不難推薦人選。可當我在楊老的辦公室,看到由他從二十幾歲開始寫的日記整理出的一大摞文案,以及近幾年所撰文章列印成的幾百頁文稿時,頓時感到震撼!楊老告訴我,日記的絕大部分還在家中,沒有整理出來,文稿也隻是一部分。看來,整理楊老的檔案,絕不是一項簡單的工作。沒有一定情懷和文化深度的人,做不了這項工作。而楊老也絕不僅僅是一位有着豐富閱曆的退休幹部!一個人從少年到老年的五六十年,在文化的領空開啟了多少探索,在思想的田地進行了多少耕耘,記錄了多少心路曆程,品味了多少喜怒哀樂,又有多少次戰勝自我、迎難而上......這些點滴都藏在了文字中。不同年代的鮮活的日記足以反映時代的側面。而豐沛的文章,又昭示了過硬的文字功底、密切的社會接觸、勤奮的工作狀态。

看到辦公桌上厚重的文稿和辦公室内堆積如山的書籍,便能夠明白楊老為什麼總是樂呵呵的、意志飽滿的,仿佛對一切困難都不在意。的确,有了足夠的“精神内能”,便不必太在意外在的境遇,便會對生活充滿感激。比起某些進階幹部退休後的自怨自艾之情、人走茶涼之歎,楊老早就在新的人生定位中開啟了充實的奮鬥時光。總結經驗卻不留戀過往,繼承傳統卻不脫離時代,重視友誼卻不迎合他人,楊老享受着目前的歲月。練習書法、撰寫文章、編輯書籍、策劃活動、組織會議、聯絡朋友......他的日程表常是滿的,一切努力都傳遞着正向的文化能量。

楊老身上有很多優秀品質值得學習。他超越年齡的勤奮,令人感佩。他守時嚴謹,從不說空話。他做事有闆有眼,雷厲風行。他不愛占便宜,力所能及地與人為善,尤其是樂于幫助青年。從本質上講,是保持着從紅色年代帶來的奉獻精神,這種精神沒有在“一切向錢看”的社會思潮下蛻變,沒有在冷漠自保的世俗環境中消逝。他仗義執言,敢于對社會不良現象發聲,不當“和事佬”。這些品質,都讓他富于人性的溫度,富于人格魅力。

在辦公室的前廳,四幅偉人書法影印件赫然在牆:毛澤東“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學生”;周恩來“艱苦奮鬥,不怕困難”;朱德“認真讀書”;劉少奇“學好本領,建設祖國”。這些精神食糧,涵養着辦公室主人和來賓的人格。跨越時代的光芒仿佛依然可以穿進思想、照進心靈。而另一側則是對聯“禁園昭勝概,三海寫神工”,囊括了楊老大半輩子的中南海情結。

翻閱楊老的日記,1964年9月的一段文字映入眼簾:“參加勞動,是保證一個革命者永遠革命、永不變質的一個根本條件......勞動可以促進理論聯系實際。知識來源于實踐。”距離寫下這篇日記,已經過去了58年。楊老也用一生踐行着這段自己17歲寫下的話,直到今天,仍然在勞動着、奮鬥着。

隻管前行,且從容——精神“鈣”質充足,年屆古稀又何妨!

2022年3月

作者:徐安琪,北京人,北京大學校友,自由撰稿人。北京石景山區作家協會理事,曾為《神州》雜志副總編輯,有作品近百萬字。

責編:春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