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3·15報告|去年新能源車召回83萬輛,特斯拉占了逾六成

近年來,馬路上出現越來越多挂着綠色車牌的新能源汽車,去年大陸新能源汽車銷售就已經達到352萬輛,同比增長1.6倍,連續7年位居全球第一。然而,銷量猛增的背後,新能源汽車事故頻發、運作安全隐患風險突出等問題也日益凸顯,車主的生命财産安全問題受到威脅。

新能源汽車因“三電”(電池、電機、電控系統)引發的起火、失控等事故頻發。據統計,2017年至2019年,新能源汽車累計發生交通事故18582起,萬車事故率是傳統車輛的3倍;2019年納入調查的火災事故170起。

奧一新聞留意到,新能源汽車在事故頻發的同時,被召回的次數、數量也在上升。據國家市場監管總局,2021年大陸實施新能源汽車召回59次,涉及車輛83.0萬輛,召回次數和召回數量比上年增長31.1%和75.9%。據中消協,消費者對于新能源車也存在着諸多不滿,集中投訴的問題為汽車自燃、自動駕駛失靈、電池品質、續航縮水等。

時值2022年“3·15”之際,奧一新聞聚焦新能源汽車行業,梳理過去一年相關行業的重要案例,揭露其存在的安全隐患及維權難等問題。

特斯拉一年召回54萬輛

華晨寶馬、保時捷召回4次

近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釋出了2021年全國汽車和消費品召回情況的通告,資料顯示,2021年大陸共實施汽車召回232次,涉及車輛達873.6萬輛。其中2021年新能源汽車召回占全年召回總數量的9.5%。具體來看,2021年國内新能源汽車召回共計59次,同比增長31.1%;涉及車輛83萬輛,同比增長75.9%。

從缺陷線索看,新能源汽車缺陷線索報告3033例,反映動力電池、電機、電控系統問題占新能源汽車缺陷線索的52.5%。截至目前,累計召回新能源汽車229次,涉及車輛198萬輛。

奧一新聞記者根據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缺陷産品管理中心釋出的召回公告統計發現,2021年,召回量最多的新能源汽車品牌為特斯拉,在國内累計召回次數達6次,共計召回543811輛電動車,其召回車型數量占新能源汽車召回總量約65%。特斯拉被召回的車型覆寫進口Model 3、Model S、Model X以及國産Model 3、Model Y等型号,遠超2020年同期召回水準。然而,2021年全年特斯拉在全球範圍内傳遞新車約94萬輛,也就是說,一年被召回的數量,都已經達到了全年總銷量57%。

記者梳理發現,特斯拉被召回的原因包括,主動巡航控制系統問題、未将前排安全帶頂部D形環固定在B柱上的螺釘緊固至标準扭矩、可能存在前備箱鎖闩與鎖扣的對齊位置稍微偏後的情況等。存在的風險包括增加發生碰撞事故的風險;影響駕駛員倒車時的視野,極端情況下會增加倒車時的碰撞風險;增加乘員在碰撞事故中受傷的風險等。

圖:特斯拉2021年召回資訊彙總 資料、内容來源: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缺陷産品管理中心 制圖:奧一新聞

去年被召回次數僅次于特斯拉的新能源汽車,是寶馬汽車的合資品牌華晨寶馬。2021年華晨寶馬在大陸國内累計召回次數達4次,總召回量約2.6萬輛,主要召回的車型為iX3。作為華晨寶馬的首款國産純電SUV,iX3于2020年11月20日上市,官方售價39.99萬元起,然而自上市以來,被不少車主投訴電池系統存在品質問題。

而在這幾次的召回原因中,也提到了華晨寶馬的電池系統存在不少安全隐患。據2021年5月28日的公告,召回範圍内的6636輛iX3,電池控制單元的軟體存在設計問題,當車輛發生嚴重的碰撞事故時,車輛部分功能(例如警告訓示燈、車輛照明或緊急救援電話功能等)無法正常工作,存在安全隐患。

據2021年12月24日的公告,召回範圍内的1974輛iX3,動力電池内部觸點系統插接口針腳處焊接品質不良,可能導緻溫度/電壓實際值和測量值出現偏差。當偏內插補點超過設定的安全值後,車輛會啟動電池系統失效保護模式,出現故障碼或報警提示資訊,并切斷動力電池輸出,造成車輛行駛中動力中斷,存在安全隐患。

圖:華晨寶馬2021年召回資訊彙總 資料、内容來源: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缺陷産品管理中心 制圖:奧一新聞

豪華汽車品牌并不意味着車輛的品質就一定是“豪華”級别。記者發現,過去一年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的新能源汽車的召回名單中,也不乏保時捷、奔馳、奧迪等豪車的身影。如保時捷去年在大陸國内也被召回4次,主要涉及的車型為Taycan系列純電動汽車,存在電控軟體等問題,在高速路等複雜的交通路況行駛時,會增加車輛發生碰撞的風險,存在安全隐患。

消費者投訴呈現增多趨勢

安全問題、續航縮水、電池品質成重災區

根據中消協公布的《2021年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投訴情況》統計,新能源汽車相關投訴有逐年增多趨勢,其中汽車及汽車零部件投訴量41624件,在商品類投訴中占比8.48%,在商品類整體投訴量中排名第三,同比上漲了19.28%。

圖: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主要投訴問題,奧一新聞制圖

消費者投訴的主要問題有:一是新能源汽車出現安全問題,如行駛中斷電、汽車自燃、自動駕駛系統失靈等。二是電池品質問題突出,比如充電故障等。三是續航裡程縮水,特别是冬季低溫下續航折損快。四是不兌現承諾,比如宣傳使用高性能晶片,實際情況卻非如此。五是價格變動惹争議,消費者剛簽完合同還未提車,所購買車型就降價,或者推出同價但性能配置更高的産品,導緻消費者不滿。六是對已售車型,随意修改網上宣傳資料和說明。七是配套的售後服務體系、維修網點、維修技工等不能滿足高速增長的新能源汽車需要,影響了消費者的使用體驗和售後滿意度。八是汽車資料存儲、提供問題引發廣泛關注。随着新能源汽車智能化提高,相關資料由廠家壟斷、拒絕提供,發生争議。

記者在黑貓投訴平台檢索發現,不少消費者投訴的案例,也反映了新能源汽車存在的品質安全問題。如在2022年2月,有使用者投訴在該平台上對特斯拉進行投訴。據其描述,“尾部被撞到後排座椅移動,前面被撞到防撞斷掉,潰縮盒已經變形。氣囊沒有彈出。車輛自帶行車記錄儀功能發生事故自動記錄功能失效,事故視訊未能儲存。”他反映該車輛氣囊存在嚴重安全隐患,自帶行車記錄儀存在嚴重問題。該型号正是前述特斯拉大量召回的Model 3車型。

此外,前文提到的華晨寶馬于2021年召回的iX3車型,也被消費者在該平台上投訴存在品質問題。一名使用者表示,他在2021年5月購買的新能源汽iX3存在電池品質問題。

因動力電池原因被投訴的還有北汽新能源、比亞迪汽車、威馬汽車等車企。此外,除了新能源汽車的品質問題,消費糾紛、延遲傳遞也是投訴的重災區。

除了品質問題,還有很多主客觀的因素,導緻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不滿意。據艾媒咨詢調研資料顯示,41.7%的中國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不滿意的因素是續航能力差,39.8%的中國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不滿意的因素是維修保養費高,36.7%的中國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不滿意的因素是配套設施不完善。

艾媒咨詢分析師認為,新能源汽車因為電池的局限性,續航裡程一般在100到700公裡不等,是以其适合在市區代步使用,不适合長途出行的特點成為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限制因素。

新能源車主舉證難、維權難

中消協:經營者負有主要責任

今年1月,中國消費者協會釋出2021年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投訴情況分析指出,2021年,涉及新能源汽車相關投訴漲幅明顯,并呈現舉證難,維權難的特點。

奧一新聞記者留意到,在黑貓投訴平台上,不少新能源車主表示自己的車存在電池充不滿、掉電快、實際續航裡程與官方宣傳不符的情況,但由于電池充電涉及充電樁、個人操作等多種原因,較難舉證是電池品質問題。一位廣汽新能源埃安V車主表示,車子在行駛中掉電異常,但4S店檢測卻說沒有問題。

針對新能源汽車維權問題,中消協認為,解決新能源汽車維權難,經營者負有主要責任。

首先,經營者應當高度關注産品安全,包括資料安全、網絡安全等,保障消費者人身财産安全;其次,要真實全面告知消費者産品情況,公平合理約定雙方權責,不誇大或虛假宣傳;第三,要落實合格産品傳遞義務,承擔合同責任,并且履行所作承諾;第四,要保障消費者資料知情權;最後,要做好售後服務,尊重消費者,積極、妥善處理相關投訴。

此外,為破解新能源汽車安全管理難題,進一步規範安全監測平台的資料監測,完善新能源汽車運作安全标準體系,國家标準委決定對《新能源汽車運作安全性能動态監測預警技術要求》等64項拟立項推薦性國家标準項目公開征求意見,于3月14日截止,其中,規定了新能源汽車運作安全性能動态監測預警的一般要求、監測要求、安全風險評估、預警處置要求。

可見,針對新能源汽車的品質安全隐患、消費者舉證難、維權難等問題,相關部門正在做出應對,期待以上問題能夠得到進一步解決。

監制:劉麗君

策劃:謝江濤

統籌:管玉慧

采寫:奧一新聞記者 馮潇慧 盧若情 林思思

制圖:奧一新聞記者 林思思 馮潇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