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運聯智庫(ID:tucmedia),作者 | 賈藝超,編輯 | 小L
2022年才剛剛開始,原油價格的迅猛漲勢就将物流企業推進成本壓力的漩渦之中。這種勢頭下,有分析認為一周後的3月17日新一輪的價格調整後,國内油價或迎天花闆價。
要知道,在物流車隊“33211”的成本結構中,油耗占據着物流企業30%的成本。油價的高位運作,無疑會将車隊企業的痛點放大。
不僅是油耗,司機、維保等多種成本持續走高的情況下,疊加目前物流行業價格戰下的内卷,物流企業的成本亟需進行結構性的改變,以實作降本增效。
而技術,被看作是有效改善這種現狀的“潛力股”。
今年以來,自動駕駛領域宏景智駕、主線科技、嬴徹科技等玩家都分别拿到數億元級别的融資。資本環境整體偏弱的情況下,這一細分領域能得到資方大手筆投入,是否意味着自動駕駛技術商業化應用的轉折點已來?
(2022年以來自動駕駛商用車領域融資盤點)
場景側:頭部角逐,幹線發力?
根據物流場景的複雜程度,一般而言,自動駕駛的應用場景可以分為三類:封閉低速樞紐、半封閉高速幹線、全速開放道路。目前,自動駕駛目前能夠順利布局應用的場景有兩類,一類是封閉低速場景下的礦山及碼頭;另一類則是高速公路大幹線。
自動駕駛公司的核心,在于解決物流場景中降本增效的痛點;是以,這些技術公司的規模化商業落地,核心的看點也在于他們能在多少個物流場景中跑出量來。
目前來看,不同的細分場景都有着相對成熟的玩家。當然,也有圍繞場景複雜程度階梯進行滲透的企業,比如主線科技。2017-2019年,主線科技做了封閉低速場景,2020年往後又做了半開放高速場景。
根據主線科技CEO張天雷透露:“在封閉低速場景,主線科技是最早去安全員無人化營運的公司。目前公司車隊規模接近200台,在全國範圍内屬于頭部力量。”
從2020年在天津港實作“安全員”的技術突破後,主線科技分别在甯波舟山港、天津港北疆港區C段智能化集裝箱碼頭等開始規模化複制。其作業效率高達33自然箱/小時,箱能耗下降20%,綜合營運成本下降10%。
(圖:主線科技港口無人駕駛)
但根據張天雷的分析,封閉低速場景可能是百億級别的市場規模,整個6萬億市場規模的公路貨運市場中,高速幹線場景的規模化應用有着更廣闊的想象空間。
這一萬億級規模的市場中,大家普遍認為,高速幹線場景是能更早落地自動駕駛技術并産生價值的細分場景。是以,除了早期聚焦高速幹線場景的智加科技、嬴徹科技之外,近年來,來自乘用車自動駕駛的力量也在慢慢向這一市場滲透,比如百度、宏景智駕等。
但業内人士認為,商用車有控制、感覺等一系列的規格的要求,乘用車玩家的跨界會有一定的難度,尤其是在目前商用車自動駕駛玩家如嬴徹科技、智加科技、主線科技等紛紛進入商業化量産的階段下,新玩家想要追趕還要跨越技術、營運以及朋友圈等方面的門檻。
量産側:“量産元年”的目标都實作了嗎?
衆所周知,商用車自動駕駛的頭部玩家,基本都将2021作為規模化量産落地的元年。是以,過去的一年也是大家緊追時間表的一年。那麼現在來看,大家的目标都實作了嗎?
相對而言,主線科技在封閉低速場景的應用較為成熟,其量産産品的落地首先在樞紐實作批量傳遞。張天雷透露,主線科技與重汽、徐工機械聯合研發電動卡車和電動平闆車,已經在多個樞紐批量傳遞了;高速幹線場景,其與解放的合作車型将在今年年底大批量傳遞,并且該車型已經具備L4的功能。
嬴徹科技相關負責人表示,2021年底,嬴徹科技已聯合主機廠夥伴率先實作L3級别智能卡車的前裝量産,未來可通過OTA更新到L4。嬴徹科技将進一步加大投入其卡車自動駕駛系統“軒轅”,聯合産業夥伴推出更多量産車型。
(圖:嬴徹科技自動駕駛卡車)
智加科技自研基于L4級的PlusDrive自動駕駛系統目前已經實作量産,并在中美兩地實作傳遞。其中,智加科技攜手摯途科技、助力一汽解放打造的自動駕駛J7超級卡車量産,已于2021年内完成線下傳遞。
據智加科技中國區總經理,集團工程進階副總裁容力透露,目前智加已經開始為亞馬遜傳遞1000輛搭載PlusDrive系統的自動駕駛重卡訂單;此外,智加還攬獲其他中美物流企業8000輛預訂單,并開始傳遞。
整體來看,自動駕駛規模化量産落地的過程,僅靠技術“一個巴掌拍不響”。過去幾年裡,我們可以明顯看到,自動駕駛玩家們紛紛引進生态合作夥伴,以補充産業鍊資源。這些産業合作方,有的甚至開始走進自動駕駛公司的股東行列,逐漸摸索出一套“技術+場景+主機廠”的“鐵三角”打法。
量産目标實作的過程中,大家都在搭建自己的産業鍊。
規模盈利:自動駕駛是一張網?
自動駕駛頭部企業的商業化落地中,我們越來越多地看到網絡型企業的加入,比如亞馬遜、德邦、壹米滴答、榮慶物流等等。可見,自動駕駛對物流行業的改造絕不是點狀的突破,這種降本增效的能力應該是網狀的。
作為從物流土壤裡長出來的科技公司,嬴徹科技或許在這方面更具代表性。從成立之初,其便堅持“技術+營運”的業務模式,推進技術研發和商業化營運,并于2019年初就啟動了商業營運,搭建智能卡車運力網絡。
相關負責人透露,嬴徹科技首創為物流客戶提供“按公裡付費”的标準化城際智能駕駛貨車運力服務,建構智能化、标準化、規模經濟的自動駕駛貨運網絡。目前,嬴徹科技已形成覆寫全國、基于商業合約、按公裡付費的運力網絡,并與行業衆多頭部物流客戶和貨主開展業務合作,業務範圍輻射中國5大核心經濟圈(華東、華南、華中、華北、東北)。
同時,容力也認為,大規模部署無人駕駛技術是智加的終極目标,依托量産營運的帶來大資料,驅動軟硬體疊代。目前,智加科技的測試範圍已經覆寫中國34個省級行政區域中的30個和美國全部48個大陸州,整體覆寫率達到95%。
前裝量産卡車的落地過程中,智加也陸續連線成網,聯合鑫志鴻、榮慶物流、華潤萬家等合作夥伴展開商業化營運,完成從華東至華中、華北和華南的營運線路開拓,場景範圍覆寫了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和長江中遊經濟圈等國内最繁華的區域。
(圖:智加科技自動駕駛卡車)
商用車自動駕駛公司要想實作規模化盈利,必須要從這張網中找機會。也是基于這種邏輯,大家普遍認為,商用車自動駕駛不僅是一條鍊,更是一張網。
那麼,這種機會有多大空間?根據主線科技在封閉場景中實作規模化落地的經驗來看,張天雷認為:“從産品上來看,我們就是一個端(車)邊(車路協同)雲(營運雲)一體化的自動駕駛物流解決方案。這個過程中,自動駕駛公司可以提供一個能夠支援你去做營運和資料分析的雲,可以提供一個智能的車,還可以提供場站、智能化改造等一系列的車路協同方案。”
資産回報:物流企業的投資回報周期如何消化?
從資産的角度看自動駕駛商用車,無論是硬體還是軟體,都意味着車輛購置成本的上升。對于成本敏感的物流企業而言,這種成本如何消化?消化周期有多快?
根據主線科技與封閉樞紐、高速幹線客戶的溝通情況來看,港口客戶的起網周期是 3年左右,最終能用到5年以上;幹線企業則是希望2年左右回本,能用到4年以上。
這也就是說,自動駕駛商用車在面對使用者時,如何站在物流公司的角度與使用者打同一個算盤,變得異常重要。而這種想象空間來自三方面:
第一,規模化量産後硬體降價。随着量産規模與技術的成熟,硬體成本腰斬式下降。
第二,輔助駕駛,雙駕變單駕。作為車隊營運成本結構中的一個較大構成,人力成本是一大突破口。這不僅能夠有效解決物流行業卡車司機高流失和年輕一代從業意願低的問題,更能夠帶來成本結構的更大優化。
第三,技術優化,降低事故發生率和油耗。容力認為,自動駕駛商用車的盈利具有明顯的、可持續的階段性盈利特點。現階段是有人監督的自動駕駛重卡營運階段,将通過降低安全事故率、提高物流效率和燃油效率等幾個次元産生盈利。
目前來看,頭部企業的自動駕駛系統在油耗方面,基本可以實作6-10%的節省,并大幅降低司機駕駛疲勞度。
除此之外,嬴徹科技所描述的貨運機器人網絡終局中,用車方式上,物流企業有多種靈活方式可選,可以用更低的成本借助社會資源做業務,如按公裡付費模式;當形成足夠規模的自動駕駛貨運網絡,返程空駛等資源浪費将進一步減少,行業整體營運效率也将獲得提升。
有資料顯示,根據測算,自動駕駛規模化應用,将為物流企業帶來整體成本節省30%的效果;同時,也為行業帶來降本增效、提升司機工作舒适度、增強道路安全性等巨大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
能源替代:新能源才是自動駕駛的未來?
整個“雙碳”的大背景下,能源替代是趨勢。尤其是物流行業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先導性産業,本身也承擔着較大比例的減碳名額。同時,目前油價的持續高價位波動運作,也反向催化着物流企業調整能源使用比例的需求。
首先是在系統設計階段,各自動駕駛系統是可以适配不同動力系統的車輛,包括電動卡車。隻不過,目前存在着電力、天然氣、氫能源等多元化格局的清潔能源,傳統車企、造車新勢力們都尚處于摸索階段。
事實上,基于物流車隊營運成本結構的考慮,嬴徹科技很早便開始推出天然氣重卡,但由于天然氣供需的季節波動、加氣站基礎網絡的布局不平衡等因素,近幾年來該業務發展有着區域性、季節性的特點。其表示,未來會在電動化領域加速布局。
智加科技目前也已經與依維柯簽訂諒解備忘錄,面向歐洲、中國和其他市場,合作研發部署包括天然氣車型在内的自動駕駛重卡。此外,智加科技也與全球領先的發動機制造商康明斯開展合作,共同研發全球首款監督式自動駕駛天然氣重卡。
主線科技則是最早做電動無人嘗試的企業,目前其在封閉場景中有超百台的應用。在張天雷看來,主線科技更傾向于電動卡車,因為目前氣站、氫站基礎網絡不完善;同時自動加氣、加氫有一定操作難度,未來要真正實作無人化營運,電動車還是更理想一些。
整體來看,量産過後,自動駕駛企業面向産業、客戶、趨勢都有着新的選擇題要做。技術能多大程度上改變行業的營運模式,各位怎麼看?歡迎文末留言分享看法,或掃下方二維碼與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