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衆終于造了一台有趣的MPV,還是電動的

基于MEB純電平台研發的大衆ID.家族盡管在出道時顯得有點磕磕絆絆,但傳統巨頭顯然沒那麼容易被打倒,現階段ID.家族的幾款車型已經基本上找到了屬于自己的節奏。

而大衆嘛,如大家所知,最擅長的就是在一個子產品化平台上“滋生”各種各樣的車型,不知怎的,這次這款車在全球範圍内的關注度似乎來得不比以往任何一款ID.系列車型要低。

是的,就是這輛ID. Buzz。

Buzz:指一種嗡嗡的蜂鳴聲,此處可了解為電動車行駛時發出的微弱聲響;亦可通“bus”,即巴士,此處可了解為車輛的車身形式。真是個巧妙的命名。

ID. Buzz是ID.家族首款沒有以數字來命名的量産車。

我認為這在未來也會是一個趨勢,畢竟傳統廠商們在剛剛涉足電動車領域時,似乎總想在命名方式上效仿或借鑒新勢力,以突出了電動車的數字化屬性,但對于車型系列繁多的傳統廠商來說,像ID.3、ID.4這樣光是用一個數字來區分緊湊型兩廂小車和緊湊型SUV,等到産品陣容更豐富之後,就難免會亂套。

但一個名字顯然不是ID. Buzz如此受關注的主因,至于為什麼,就是我們今天這篇文章的主題了。

過去與未來

你可能沒有聽說過大衆T1這個名字,但你應該在一些影視作品、風景照或婚紗照裡見過T1的模樣,隻是你還不知道它叫T1而已。

1950年3月8日,首輛大衆T1駛下了狼堡總廠的生産線,這是大衆在甲殼蟲之後推出的第二款車型,現今在全球範圍内仍然有相當數量的T1被精心收藏着,可以說T1的經典程度絲毫不亞于甲殼蟲。

72年後的3月9日(歐洲時間,也不知道為什麼沒有呼應72年前的3月8日),大衆釋出了ID. Buzz,雖然沒有T1标志性的大圓燈,但這車随處可見T1的神韻。我甚至認為在電動車的屬性之下,ID. Buzz不需要像油車邁特威(即T1代代相傳至今的“香火”)那樣車頭擁有一截引擎艙,車身比例更能還原T1那種Van的形态。

▲ 這輛邁特威T6隻是套上了T1的“皮膚”,靈魂不夠有趣

算下來,大衆已經吊了大家的胃口許久,因為早在2017年,他們就釋出過一款ID. Buzz概念車,這是ID.系列的第二款概念車,那時候ID.系列的量産車型都還沒正式釋出,可見大衆早就有這樣一款複古面包車的計劃了。

整車造型設計将T1的原始與電動車應有的未來感結合得很巧妙,甚至在D柱上,也有三道飾條,這是對早期T系列車型後置發動機散熱口的緻敬,隻是ID. Buzz這三道飾條内部鑲嵌的圖案與ID.3 C柱上可選裝的樣式也比較類似。

大家常說電動車的世界無趣,雖然不需花費很多成本就可以很快很強,但從另一角度來看,電動車這一物種也使得汽車重返交通工具屬性的趨勢也同樣強烈。

恰巧,MPV或者說面包車又是各種各樣的汽車裡相對工具化的一類車型,把電動和MPV或面包車兩個屬性融合起來,理論上會是工具化和無趣的二次方,然而它們卻在ID. Buzz身上達成了一種微妙的協調感,甚至相得益彰之後呈現出一種濃厚的生活氣息。當然了,欣賞不來的話,那就是“貨拉拉感”了。

▲ID. Buzz Cargo

反正這輛電Van的模樣,我喜歡。

隻是……

打開車門看看?

打開車門之後,ID. Buzz似乎就給不了那麼多的興奮點了。

首先是内飾的設計語言,雖然配色跟現有的ID.一樣明快,但整體的設計也跟現有的ID.沒有明顯的差別。如果螢幕前有ID.的車主,你甚至會覺得ID. Buzz的内飾還不如你自己那輛車。

就比如那根“多出來”的擋位撥杆,大概是Van的體态,使得儀表闆距離駕駛者的身體遠了一些,是以ID. Buzz不再像ID.3~ID.6那樣把選擋旋鈕融合在儀表闆螢幕的右側了。而大衆的設計師似乎也偷懶着沒給選擋機構安排另一個精妙絕倫的位置。

大概是他們把心思都花在以上這些小彩蛋上了。

除此之外,就是這方盒子内部的空間布局了,這讓我們對這輛Van的想象“回到了”MPV的類别來。

先來報一組車身的參數,長度4712mm,比奧德賽還短了15厘米,是厘米!是以還挺短的。但是軸距卻達到了2988mm,比奧德賽長了88mm,四輪很靠四角,這很電動車,是以縱向的車廂空間大概不成問題,MEB的空間使用率我們在ID.3和ID.4身上都已經見識過了。

隻是前期ID. Buzz隻提供兩排五座的版本,對于ID. Buzz的車身結構來說,三排六座或七座應該壓力不大。此時又有了另一個問題,第二排的座椅無法完全收折至地台平面以下,從圖檔來看,也沒有本田飛度那種魔術座椅的法術。

這大概跟ID. Buzz要為Cargo“搬磚版”預留平直的地台有關系,座椅隻能直接架在地台以上,而不是像ID.6那樣,地台能為第二排座椅挖出一個“池子”。

電動車時代仍以不變應萬變?

從圖檔來看,ID. Buzz似乎并沒有很寬,主要還是因為車身很高,而且車身線條比較平直。實際上,ID. Buzz的寬度有1985mm。雖然我們常常會在電動車的領域看到很寬的車身,比如蔚來全系、極氪001等車型,它們都寬得讓我稍稍失去在車流中穿梭的信心,其中一部分原因是為了容納更大的電池,或者是相容換電功能之類的。

但在MEB平台上,我們并沒有看到什麼寬體的傳統(什麼?你說大衆那款寬體轎跑?皮得很呀!),此前最寬的ID.6為1848mm,而ID.3甚至可以窄至1778mm。

其實我要說的并不是ID. Buzz太寬,畢竟這麼高的車,寬一點也正常,而且它在歐洲還具有回本利器的屬性,貨廂尺寸需要比對歐洲的标準化貨架。

隻是,這貨搭載的電池還是标準化的MEB規格,隻有77度電,跟ID.4是一樣的,由于更高更寬的車身會帶來更大的風阻,是以續航肯定會在ID.4的基礎上再打個折(大衆目前沒有公布ID. Buzz的具體續航能力)。

我猜,ID. Buzz的底盤空間應該還能容納更多電量。

一樣的并不隻有電池容量,還有電機規格,ID. Buzz目前釋出的隻有單電機後驅的版本,最大功率也是150kW,雖然是個工具車,不追求什麼速度與激情,但未免也顯得太“偷懶”。

不過,一招鮮吃遍天也正是大衆的傳統手法,在油車的時代是這樣,在電車的時代,還是這樣。

中國消費者可以期待一下嗎?

ID. Buzz今年會首先在歐洲市場投放,由位于漢諾威的大衆商用車工廠生産,在歐洲市場的起售價大約為4萬歐元,比起ID.4的起售價要稍微高一點。需要注意的是,ID.4入門版本搭載的是52度的電池,而ID. Buzz則隻提供77度的電池,而77度電的ID.4則需要接近4.5萬歐元起售了,是以同樣電池容量的ID. Buzz起售價比ID.4會低一些,但也别忘了ID. Buzz有Cargo貨運版,4萬歐元的起售價指的可能就是基礎配置較低的Cargo版本。

大衆也聲稱ID. Buzz至少要到2023年才會登陸北美市場,不過大衆可能會為北美市場提供一款軸距稍長一點的ID. Buzz。

而中國市場嘛,來或不來,進口或國産,由誰來國産,這些問題目前都沒有确切的消息。

我倒是認為這樣一款基于MEB平台打造的原生電動車,無論在Van或是在MPV領域,現階段都是獨一份的,雖然稱不上完美,但也算是一輛有趣的車。

恰巧這兩年我們國内的MPV市場似乎迎來了一波小高潮,大衆應該考慮将ID. Buzz帶來中國市場。理論上來說,擁有MEB工廠的南北大衆,要投産這款ID. Buzz應該都沒有技術上的難度。

除了我們熟知的一汽-大衆和上汽大衆之外,大衆在中國還有一項重要布局——大衆安徽。大衆安徽工廠以及各項供應鍊正在緊鑼密鼓地準備中,盡管目前一汽-大衆和上汽大衆已經手握ID.系列絕大多數車型,但這并不意味着未來大衆在電動車方面不會把重心轉移出去,畢竟對于大衆龐大的産品體系來說,目前這幾款ID.還真隻是個序章而已。

前不久,大衆安徽MEB工廠傳來了車身工廠中的房間竣工的捷報。大衆安徽預計會在2023年實作投産,并且會将火力集中在電動車領域。這時間節點,這技術基礎,看似就是為ID. Buzz打開了通道,當然了,依大衆強大的産品衍生能力,為大衆安徽孵化其他更主流的産品類型也完全是有可能的。

總第1835期

作者: 陳厚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