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個個深藏功與名的小孩背後,都是中産家庭的資源沉澱

一個個深藏功與名的小孩背後,都是中産家庭的資源沉澱

圖 | 家長供圖

文 | miki粥

我曾經寫過一個香港媽媽,剛搬到順義沒幾天,就吐槽北京當媽實在累。

為什麼累呢?因為她要給小孩建「核心教育圈」:

定義孩子在成長的路上見什麼樣的人,交什麼樣的朋友;學藝術選什麼流派錨定哪位名家;還要考慮周邊音樂人的品質,最好即興能組樂隊,輕松搞定彈寫唱一條龍…

對她來說,雞娃的第一步不是找學校,而是研究入住哪片兒别墅。考察鄰居,綜合評估,圍繞中央别墅區,為小孩開辟最有發展潛力的教育地圖…

這大概…可以稱之為「地緣教育」。

01 / 規劃

不過最近我發現,順義的雞娃媽媽搞的「地緣教育」已經不夠瞧了,上海媽媽為了給小孩找優質的教育資源,都開始發展全球戰略了。

比如最近認識了一個上海媽媽,小孩的求學經曆簡直可以湊成一本故事書:

幼稚園的時候,爸爸被調到菲律賓工作,于是全家随遷出了國。

小孩在當地最大的美式國際學校上了兩年學,英文基礎打得倍兒牢。因為你知道的,東南亞的國際學校和國内不一樣,能讀的非富即貴都是外國小孩,老師全英文授課,真正的國際化。

随後爸爸又被派往美國,帶着全家繼續遷徙,小孩進了一所美國的公立學校。

讀到三年級,媽媽突然覺得在國外讀書也不完美。為什麼呢?

因為在國外學中文實在太難了!枉費媽媽赴美還不忘背着上海的國文教材和輔導書,親自下場雞娃手把手的教,最終還是沒能逃過「一個小時寫6個字」終于崩潰了的結果。

原來,全世界陪寫作業的媽媽,都是在劫難逃…

一個個深藏功與名的小孩背後,都是中産家庭的資源沉澱

圖檔來源:家長供圖

雖然這個媽媽最後用精神勝利法,選擇放過孩子、升華了自己,但在國外生活感受到的中文焦慮,還是讓她下定決心帶娃回國。

而且為了雞娃中文和數學,上海雙語學校直接棄掉,進了家門口的公立國小。

你以為從上海到菲律賓到美國再回上海,故事到這裡就完了嗎?NoNoNo,對這個媽媽來說,隻是個開始啊…

在上海公立讀了三年小孩國小要畢業,她說自己當時又面臨抉擇,到底是走體制内還是體制外?——也就是說,繼續體制内升學,還是換條道路換個思路?

糾結了半天,選擇了後者。

因為如果要升上海民辦國小,推優需要競賽成績,這就壓力很大。小孩的數理化也不是TOP,就算去了拔尖校,裡面一看都是競賽出身的學霸,自信容易被虐成渣,人生都落了下風。

中産家庭的教育規劃,是甯做雞頭,不做鳳尾。

這跟之前北京爸爸雞娃六門外語異曲同工。琴棋書畫别的資源咱都沒有,做國際貿易就是認識的老外多,是以隻能雞娃外語,英文、法語、德語、西班牙語、日語…

一個個深藏功與名的小孩背後,都是中産家庭的資源沉澱。

上海媽媽盤了下自己小孩的優勢,英文從小周遊列國做好鋪墊,數學也不差,選國際路線有明顯優勢,前期雞學術,未來考慮平衡音體美,于是把娃送去了常州威雅。

02 / 資源

很多人覺得,海澱家長雞娃縱橫謀劃很高端,但其實走國際路線的北上廣深的媽媽們才是真正的統籌大師:

做表格、寫書評、開公衆号,為小孩做履歷能設計一個APP;國内知奧數導引,國外通曉大奧小奧;閱讀分級了解藍思、AR和GRL;CAT、Common Core如數家珍;英美教育優劣胸有成竹了若指掌…

一個個深藏功與名的小孩背後,都是中産家庭的資源沉澱

去美國霍普金斯上夏校,去英國參加天才營,去瑞士滑雪鍛煉身體,去波羅的海組隊考古…她們幾乎無所不能。

無論是歐美東南亞,還是從公立到國際化,精英家庭的奮鬥,就是為幫小孩實作教育的自由——可以選擇的自由。

但這些豁出去時間和金錢栽培全能型小孩的爹媽,都表示自己對教育無欲無求,一路升學都是小孩自己選學校。

上海媽媽說,在常州威雅讀了幾年,孩子自己決定去英國讀書。

本來英國私校的申請要提前三年,但他們時間倉促隻有一年半申請,隻能靠家長想方設法聚攏資源,幫小孩強化提升。

暑假兩個月,英語、數學、科學、曆史和地理,全學科找學習資源;陪小孩去香港做面試做了兩次,入學前還去了英國探校+獎學金測試…

不僅如此,為讓小孩絲滑地融入英國的教育體系,還利用假期突擊了兩個月的小提琴和法語。

因為法語是英國拉德利公學必修課,當媽的會考慮,如果小孩入學後被分到最差的一個班,這可能會讓他信心遭受打擊。

真是操碎了心!忙學術助攻,還不忘心理疏導,既有教育大局觀,又能對細節落實入微。

當媽的知道自己小孩不是社交型人格,但是對學術善于鑽研,更适合英系的教育,大學教育比美國,更講深度研究不花俏。

教育總能把父母逼成了老專家。

一雙兒女都送進哈佛的于巾帼老師說,自己做合格的琴童媽媽,找個好老師是不夠的,自己還得舉着手機全程錄課,以便陪練時可以幫小孩糾正姿勢;

最近看了一部紀錄片《冰上時刻》,冰球俱樂部小孩練球,場邊家長都是專家——小孩做動作,爸爸一旁教他如何争球、在什麼位置上争球,像教練一樣揮着棍子分析講解…

帶娃能把自己帶成教練和裁判,這麼厲害的爹媽我見過太多。

一個個深藏功與名的小孩背後,都是中産家庭的資源沉澱

圖檔來源:unsplash

03 / 花費

中産教育的資源沉澱,要提一下教育花費。雖然花費比較家長投入的時間和精力來說,顯得并沒那麼重要。

全球國際教育花費排名,北京上海僅次于歐洲最貴,早已磨練了他們的承受能力,接受了一年50萬左右的教育消費。

如果在國内讀國際學校,學費住宿費一年30多萬,還有各類補課費,學語言、學樂器、練體育的教練成本,參加各種比賽競賽考試費。

想要躺平不太實際,畢竟在國際教育圈奮戰的中産二代小孩,哪個不是被爹媽培養得身懷絕技?

要全面發展,出國讀書的費用也差不太多。

上海媽媽給我算了一筆賬,送小孩去英國私立學校讀書,學費和食宿費4萬英鎊,換算成人民币30多萬。其它保險醫療費100鎊左右,校服費、雜費可以忽略不計…

另外還有一年2000多磅的監護費,以及各種假期的寄宿家庭費用45-70英鎊一天,因為英國一年三個學期,每個學期中間有期中假,還有Exeat外出周假,這都不能住在學校的,是以算是一個較大的成本。

但是如果體育不走職業路線,學校資源就足夠…

像英國拉德利公學,作為哈羅公學、伊頓公學、溫徹斯特公學齊名的英國四大全寄宿公學之一,光一個校園就有四個故宮大,連走路上課都能兼顧體能訓練…

當然有正經體育課,橄榄球、高爾夫、皮劃艇,高大上的運動設施全免費,這要換到國内,一項就至少碎鈔十萬,還不包括道路交通,以及對家長的精神消耗。

這樣算下來,國内國外一年50萬,都是選國際教育的中産家庭的年平均成本。

隻不過上海媽媽說,同樣的成本,比起在國内讀深國交這些号稱牛劍收割機的雞血校,還者不如去英國私校,不雞還能距離牛劍更近。

像她家小孩去的拉德利公學,被稱為「中學版的牛津」,距離頂尖大學三公裡,招生官來學校直接面試,升入牛津的機率基本可以粗略地類比一下人大附的小孩考清華北大。

一個個深藏功與名的小孩背後,都是中産家庭的資源沉澱

04 / 認知

上海媽媽說,耗費财力耗盡精力,隻希望這一代的小孩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同時還能享受學習的過程。如果有機會讀名校肯定不能放過,但是上不了也沒關系,最重要的是——

過程要足夠有熱情,目标才有意義。

多年的打拼、知識财富的積累、全球化視野讓精英家長成為了教育專家,他們培養孩子的選擇能力,但不會替小孩做權威式決策:

比如小孩讀的是牛津「附中」,他如果不願意抄近道非要選了劍橋,那也是自己的決定,自己承擔結果就好。

他們會為小孩的安全感到焦慮,但也清醒地知道:焦慮對孩子沒有任何幫助,孩子遲早要獨立面對人生的一切。

無論疫情還是戰争,都隻是一個階段,以後工作可能會遇到更大的困難,沒有父母可以永遠為他們遮風擋雨,最終還是需要自己内心足夠強大。

上海媽媽說,她家小孩17歲,已經可以獨立去承擔自己選擇的結果。

家長也會跟小孩探讨現實問題,但是不會盲目地站隊。因為這個世界充滿着複雜性,真相往往被謠言掩蓋,騙局多僞裝,最重要的是,可以撥開表象看到本質。

越接近本質越接近真相。比如俄烏戰争,政治沖突背後是更深層次的經濟沖突。

一個個深藏功與名的小孩背後,都是中産家庭的資源沉澱

對于中國的精英家庭而言,培養一個小孩,物質的投入永遠隻是一小部分,精力是一部分,更大的投入卻是——

寬闊的視野、豐富的認知、正向價值觀、以及思辨能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