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少時不懂《遊子吟》,讀懂盡報“三春晖”

少時不懂《遊子吟》,讀懂盡報“三春晖”

唐代詩人孟郊寫作的《遊子吟》生動表達了中國人深厚的家庭情結。

《遊子吟》

——唐 孟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晖。

少時不懂《遊子吟》,讀懂盡報“三春晖”

小時候,父母陪伴在身邊,我們不太了解這首詩的含義。長大後,自己做了父母,再讀這首詩,就會被其中的感恩與愧疚,感動得淚流不止,可此時我們的父母已經老了。可以說,這首詩為我們深深地埋下了孝敬父母的種子。但你知道這首詩背後的故事嗎?你知道孟郊是在多少歲的時候寫的這首詩嗎?十六歲?十八歲?二十五歲?都不對。正确答案是五十歲!

孟郊雖然很有才華,但是在考場上并不得志,蹉跎半生。在46歲這一年,他終于考上了進士。他激動地寫下了,“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少時不懂《遊子吟》,讀懂盡報“三春晖”

但是,他很快就高興不起來了。在唐朝,考中進士并不意味着馬上就能做官,還要等空缺和重要人物的推薦。是以,又過了四年,“五十知天命”的孟郊,終于等來了一紙任命,成為溧陽縣尉。他可以拿到薪俸孝敬母親了,可以讓母親生活得好一點。是以,孟郊上任溧陽後,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回到老家,把母親接到身邊奉養照料。

少時不懂《遊子吟》,讀懂盡報“三春晖”

《遊子吟》這首詩不是孟郊寫于青年時期離家科考的時候,而是寫在50歲上任溧陽之後,在經曆了漫長分離,孟郊可以長長久久地陪伴母親的時候。

詩的前兩句,應該是孟郊腦海中刻骨銘心的一幕場景:每次當他要離家遠行的時候,在那盞昏黃的燈光之下,是他老母親低頭一針一線為他趕制冬衣的那樣一個側影。

少時不懂《遊子吟》,讀懂盡報“三春晖”

這一針一線不僅僅縫制的是一件衣裳,更是老母親對遠行遊子的牽挂和擔憂。歲月流逝,母親年歲越來越大,但每當孟郊去參加科舉考試,母親依舊會一針一針,給他縫衣服。針腳盡量密一點,盡量結實一點,因為這件衣服,他要穿好久好久。

在《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節目中,經典釋義人——中南大學楊雨教授點評道,對于每一位母親而言,其實兒子做了多大的官不重要,兒子掙了多少錢也不重要,重要的是陪伴。是以如何報答,形式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子女有沒有“寸草心”。

少時不懂《遊子吟》,讀懂盡報“三春晖”

就像《孝經》所說的那樣,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于孝。孟郊的《遊子吟》和他母親的故事,可以說是對這句話的最好诠釋。

今天,70後、80後和90後都在為工作、為事業奔波忙碌,但是别忘了,曾經含辛茹苦養育我們的父母。父母需要我們的孝敬和陪伴,

我們要多回家看看。别忘了,我們也終會有老去的一天,也會需要别人的攙扶和幫助。

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孟子

隻要人人孝敬父母,尊敬長輩,那麼天下自然就會太平。

少時不懂《遊子吟》,讀懂盡報“三春晖”

思想解讀人——中共中央黨校王傑教授說,盡管今天的社會日新月異,家庭結構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尊老敬老,孝老愛親的傳統美德不但沒有丢失,不但沒有被抛棄,反而在中華大地上紮根了。在中華大地上代代相傳,流淌在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的血脈中。

古有二十四孝,今天,“全國道德模範評選”、“最美孝心少年”、“最美家庭”等都是尊老敬老、孝老愛親等傳統美德的傳承與發展。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我們不僅要關愛自己身邊的老人,還要善待身邊每一位陌生的老人,讓中華民族尊老敬老、孝老愛親的傳統美德,一代一代傳遞下去,讓這個社會的溫暖多些,再多些......

少時不懂《遊子吟》,讀懂盡報“三春晖”

圖文版權歸原作者

明倫書院——“全國十佳國學教育機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