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021年度氣候變化十大科學事件釋出

為反映國内外氣候變化科學研究領域熱點事件和國内外氣候變化領域前沿科學進展,展現氣候變化科學研究與政策制定的互動,為大陸生态文明建設和雙碳目标實施提供科技支撐。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中心于2022年初啟動了“2021年度氣候變化十大科學事件”評選活動,組織專家在初步遴選的基礎上,通過函評方式邀請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内氣候變化領域知名專家(包括IPCC評估報告主要作者、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主要作者等)對候選事件進行了評選,評選确定的“2021年度氣候變化十大科學事件”(按得票順序排列)為:

1.IPCC釋出AR6 WGI評估報告《氣候變化2021:自然科學基礎》,指出許多觀測到的變化前所未有

2.格拉斯哥氣候變化大會達成《格拉斯哥氣候協定》,強調科學在應對氣候變化政策制定中的重要性

3.氣候學家真鍋淑郞和哈塞爾曼獲2021年諾貝爾實體學獎,大氣與海洋科學領域首獲實體學獎

4.世界衛生組織釋出《氣候變化與健康特别報告》,建議優先考慮具有最大健康效益的氣候政策

5.中國政府和科技界合力推進碳達峰和碳中和,氣候變化白皮書、藍皮書和綠皮書相繼釋出

6.氣候變化造成極端事件頻發,破紀錄熱浪的發生機率增加,熱帶氣旋将可能向中緯度地區擴充

7.氣候翻轉因素會引發高風險,大西洋洋流系統可能正在接近氣候臨界

8.中國氣象局建成大陸首個國家溫室氣體觀測網

9.各國最新氣候承諾将使21世紀末全球溫升降低到1.8℃

10.2021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大幅反彈,化石燃料CO 排放量幾乎已恢複到疫情爆發前水準

1. IPCC 釋出AR6 WGI評估報告《氣候變化2021:自然科學基礎》,指出許多觀測到的變化前所未有

2021年8月,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釋出了第六次評估報告第一工作組報告《氣候變化2021:自然科學基礎》。報告指出,科學家們一直在觀測全球各個區域和整個氣候系統的變化,觀測到的許多變化為幾千年來甚至幾十萬年來前所未有,一些如海平面持續上升等已經開始的變化在數百到數千年内不可逆轉。報告強調,2011—2020年的十年間,全球地表溫度比1850—1900年間高1.09℃,這是自12.5萬年前冰河時代以來從未見過的水準,過去五年也是自1850年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五年。全球升溫可能在未來20年達到或超過1.5℃臨界值;氣候變化正在給不同地區帶來多種不同的變化,這些變化都将随着全球變暖的進一步加劇而加劇;如果現在采取積極行動,氣候變化的許多最可怕的影響仍然可以避免。

2021年度氣候變化十大科學事件釋出

2. 格拉斯哥氣候變化大會達成《格拉斯哥氣候協定》,強調科學在應對氣候變化政策制定中的重要性

2021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于10月31日至11月12日在英國格拉斯哥舉行,會議最終達成《格拉斯哥氣候協定》,涵蓋科學、适應、适應資金、減緩、資金、技術和能力建設、損失和損害、實施和合作等八個層面。《格拉斯哥氣候協定》将科學作為第一部分,指出現有最佳科學對有效氣候行動和政策制定的重要性,從科學的角度強調了應對氣候變化的緊迫性。《格拉斯哥氣候協定》引用了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的最新評估結論,強調要實作将溫升控制在一定水準需要快速、深入和持續地減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并大幅減少甲烷等其他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

2021年度氣候變化十大科學事件釋出

3. 氣候學家真鍋淑郞和哈塞爾曼獲2021年諾貝爾實體學獎,大氣與海洋科學領域首獲實體學獎

2021年諾貝爾實體學獎授予了真鍋淑郞和哈塞爾曼兩位氣候學家和一位理論實體學家。2021年諾貝爾實體學獎表彰真鍋淑郞和哈塞爾曼“對地球氣候的實體模拟、量化變率和可靠地預測全球變暖” 而作出的突出貢獻。真鍋淑郎建立的輻射-對流模式對了解氣候變暖是一個裡程碑式的工作。第一次全面解決了輻射傳輸的各種問題,并與對流調整相結合, 建立了一個可靠地計算CO 增加導緻全球變暖的數值模式。哈塞爾曼創新性地利用氣候模式和觀測資料, 建立了檢測和歸因氣候變化的最優指紋法。最優指紋法不僅強調氣候系統的時間變化, 也強調全球氣候變化的空間分布。哈塞爾曼的最優指紋法已被用來證明大氣溫度升高是由于人類排放的CO 造成的。正是基于最優指紋法和最新發展的氣候模式, IPCC WGI AR6才得出結論“毋庸置疑的是, 人類活動已經引起了大氣、海洋和陸地的變暖。”真鍋淑郞和哈塞爾曼兩位氣候學家獲諾貝爾實體學獎必将進一步引起國際社會對全球變暖問題的關注。

2021年度氣候變化十大科學事件釋出

4. 世界衛生組織釋出《氣候變化與健康特别報告》,建議優先考慮具有最大健康效益的氣候政策

2021年10月,世界衛生組織(WHO)釋出一份氣候變化與健康特别報告,闡述了全球衛生界對氣候行動的立場,即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氣候與健康之間有着很多不可分割的聯系。報告就全球采取行動應對氣候變化、最大限度地改善人類健康向各國政府提出建議:各國政府将健康和社會正義置于聯合國氣候談判的核心;優先考慮采取具有最大健康、社會和經濟效益的應對氣候變化的措施;引導向可再生能源過渡,減少空氣污染,特别是燃煤造成的空氣污染;促進可持續、有益健康的城市設計和交通系統,重視步行、騎車和公共交通等。報告強調前所未有的極端天氣事件和其他氣候變化事件正對人類生命和健康造成越來越大的損害,各國必須大力作出應對氣候變化的承諾,在新冠疫情後實作有益健康的綠色複蘇。

2021年度氣候變化十大科學事件釋出

5. 中國政府和科技界合力推進碳達峰和碳中和,氣候變化白皮書、藍皮書和綠皮書相繼釋出

2021年8月,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中心釋出《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1)》,指出21世紀前20年是中國百年以來的最暖時期。2021年藍皮書展示了中國和全球氣候變化狀态的最新監測資訊,為國家和區域應對氣候變化提供了科學資料與基礎科技支撐資訊服務。2021年10月,《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21)》白皮書釋出,推動碳達峰、碳中和目标如期實作。大陸實施雙碳目标的“1+N”行動方案陸續釋出,對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作高品質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2021年12月釋出的《氣候變化綠皮書(2021)》聚焦中國碳達峰碳中和目标,從不同領域、不同部門和不同主體分析了大陸實作碳達峰、碳中和面臨的挑戰和機遇以及路徑,展示了綠色低碳和氣候适應的政策和行動。

2021年度氣候變化十大科學事件釋出

2021年的極端氣候事件大大打破了長期以來的紀錄。冬季風暴“烏裡”襲擊了北美大部,北美多地最低氣溫突破曆史極值。在全球範圍,多個國家和地區出現異常高溫,北半球處在極端高溫的炙烤中。瑞士研究人員2021年對破紀錄熱浪機率随全球變暖而變化的研究結果表明,在高排放情景下,2021-2050年破紀錄極端熱浪的發生機率是過去30年間的2~7倍,2051-2080年會是3~21倍。在北半球中緯度地區,2051-2080年這些事件将會每6~37年一遇。美國耶魯大學2021年的一項研究預測,21世紀的熱帶氣旋(飓風和台風)可能會在比過去300萬年更大的緯度範圍内發生,在中緯度地區可以發現更多的熱帶氣旋。這一發現意味着熱帶氣旋在全球變暖中會帶來更高的風險。2021年在美國康涅狄格州登陸的飓風“亨利”可能是此類風暴的前兆。

2021年度氣候變化十大科學事件釋出

7.氣候翻轉因素會引發高風險,大西洋洋流系統可能正在接近氣候臨界點

諸如冰蓋融化、洋流變化、雨林砍伐等氣候翻轉因素之間會互相影響。最新的研究表明,在全球變暖程度低于預期的情況下,氣候翻轉因素之間的互相作用最終也能引發突變。例如海洋環流的突變經常發生在适度的變暖(小于2℃)。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将熱帶地區的暖水向北輸送到海洋表面,将冷水向南輸送到海洋底部,與歐洲相對溫和的溫度聯系密切。2021年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和德國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的一項研究指出,大西洋的這一主要洋流在20世紀可能已經失去穩定性。研究表明,目前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處于1000多年來的最弱狀态。動力穩定性減弱意味着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已經接近臨界門檻值,超過這個門檻值可能發生實質性的不可逆轉的向弱模态的轉變。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還影響全球天氣系統,它的潛在崩潰可能會産生嚴重的後果——使歐洲大幅降溫,并對熱帶季風系統産生強烈影響。

2021年度氣候變化十大科學事件釋出

2021年12月,中國氣象局釋出了國内第一份國家溫室氣體觀測網名錄。這标志着經過近40年建設,國内首個溫室氣體觀測網基本建成。溫室氣體觀測網的建成将提升中國氣候變化監測評估能力,持續為大陸碳達峰、碳中和行動提供科學資料支撐。這次釋出的溫室氣體觀測網名錄包含60個覆寫全國主要氣候關鍵區并以高精度觀測為主的站點,由國家大氣本底站、國家氣候觀象台和國家及省級應用氣象(溫室氣體)觀測站等組成。其觀測要素涵蓋《京都議定書》中規定的CO 、CH 、N O、氫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和三氟化氮等7類溫室氣體。

2021年度氣候變化十大科學事件釋出

9. 各國最新氣候承諾将使21世紀末全球溫升降低到1.8℃

2021年12月,歐盟委員會聯合研究中心釋出了《2021年全球能源與氣候展望:邁向氣候中和》的報告,評估了更新的國家自主貢獻(NDC)和長期淨零排放目标對溫升水準的影響。報告指出,目前的政策背景下到2100年全球溫升幅度會超過3 ℃,僅實作NDC情景承諾的減排目标到2100年全球溫升幅度将達到2.6 ℃,而實作長期淨零排放目标則可使到2100年全球溫升幅度降低至1.8℃。在目前的政策背景下,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将到2040年左右達到峰值,而在長期淨零排放路徑下,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将在2023年左右達到峰值,并在21世紀中葉穩定下來。

2021年度氣候變化十大科學事件釋出

10.2021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大幅反彈,化石燃料CO 排放量幾乎已恢複到疫情暴發前水準

2021年11月釋出的《全球碳預算2021》報告指出,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限制,2020年CO 排放量下降了5.4%,但2021年約上升4.9%(4.1%~5.7%),達到364億噸,這使得排放量幾乎回到了2019年的水準。這表明各國政府承諾的疫情後“綠色複蘇”并沒有兌現。煤炭和天然氣使用的強勁增長是2021年排放增加的主要原因,而石油的增長則緩慢一些。盡管2021年美國和歐洲的排放量較2019年水準有所下降,但印度的排放量大約上升了4.4%。按照目前的趨勢,報告預計全球碳排放量将在2022年繼續上升。

2021年度氣候變化十大科學事件釋出

(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崔興毅)

來源: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崔興毅

責編:王子墨

編輯:張永群 孫小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