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看完烏克蘭曆史才明白,為何俄羅斯又打又拉?那是它的長安和江南

作者:浮雲索骥

受世界各國關注的俄烏戰争正處于膠着狀态。從前面20日的戰況來看,打得不可謂不激烈,但俄軍并沒有完全放開手腳,尤其在攻城戰中有所保留,同時已經和烏克蘭進行了四輪談判,可以說,既想把烏克蘭打服,又留有一線,不想把烏克蘭完全推到對立面,處于又打又拉的狀态。

這就說明,烏克蘭對于俄羅斯而言,極為重要。有多重要呢?筆者通過閱讀烏克蘭曆史發現:烏克蘭對于俄羅斯的重要性,幾乎相當于長安和江南之于中國。

長安,是大陸古代曆史上最重要的都城之一,象征着中國封建時代的高峰,在人們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江南,是大陸古代的經濟最富庶之地,隋唐時就有江南熟、天下足的說法。

是以,俄羅斯對烏克蘭如此态度,恐怕也是因為這一曆史因素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

為什麼會如此重要呢?讓我們一起來翻開烏克蘭的曆史看一看。

烏克蘭與俄羅斯本是同根生

烏克蘭與俄羅斯人主要來自同一個祖先,那就是東斯拉夫人。斯拉夫人最早聚居在喀爾巴阡山脈北側。

喀爾巴阡山脈不熟悉?那阿爾卑斯山脈應該知道吧,對,那是歐洲第一山脈,而喀爾巴阡山脈是僅次于阿爾卑斯山脈的歐洲第二大山脈,而且是阿爾卑斯山脈的東部延伸,位于歐洲中部。橫跨了現在的斯洛伐克、波蘭、烏克蘭、羅馬尼亞等國家。

看完烏克蘭曆史才明白,為何俄羅斯又打又拉?那是它的長安和江南

從公元5~6世紀開始,斯拉夫人逐漸往外遷徙,主要分成三部分:

一部分向西,演化為後來的波蘭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信奉天主教。他們被統稱為西斯拉夫人。

另一部分向南,進入巴爾幹半島,演化為塞爾維亞人、黑山人、馬其頓人、克羅地亞人、斯洛文尼亞人等,還有一部分與突厥系的保加爾人相融合,成為保加利亞人。他們被統稱為南斯拉夫人。

還有一部分向東,早期生活在烏克蘭中西部和白俄羅斯南部地區,繼而又向東北也就是現在的俄羅斯境内擴充,被稱為東斯拉夫人。

到了8世紀,東斯拉夫人已經形成幾個比較大的部落聯盟。包括以基輔為中心的庫雅巴、以斯拉維亞為中心的諾夫哥羅德。9世紀,北歐維京人中的一支——瓦良格人南下統治了諾夫哥羅德地區(知道“瓦良格”号的名稱是怎麼來的了吧?),建立了古羅斯國。随後又繼續南下,征服了基輔,以及其他東斯拉夫部落,建立了統一的國家——基輔羅斯,首都就定在基輔。

看完烏克蘭曆史才明白,為何俄羅斯又打又拉?那是它的長安和江南

當時的基輔羅斯,已經包括今天的烏克蘭、白俄羅斯和俄羅斯歐洲部分地區,當然普通老百姓主要還是東斯拉夫人,作為統治者的瓦良格人實際上也逐漸被斯拉夫化了,是以烏克蘭和俄羅斯是同源的民族。

公元988年,也就是大陸古代的北宋時期,當時的基輔羅斯君主弗拉基米爾大公讓群眾在第聶伯河邊接受洗禮,确定東正教為國教,而第聶伯河正是今天烏克蘭的母親河,之後很長時期内,基輔一直是羅斯人的政治中心。

可以說,基輔羅斯這個國家從宗教、語言、文化上,塑造了東斯拉夫人的民族認同,被視為是現代俄羅斯、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的前身。

基輔羅斯其實不是個中央集權國家,那時候歐洲實行的都是經典的封建制度。

這裡稍微解釋一下歐洲的封建制度。封建時期的歐洲,國王把土地封給貴族、大臣,他們又把自己土地的一部分封給下屬,這些占有土地的人就成了封建領主。封建領主不僅占有農田,還把原來這片土地上耕作的農民也據為私産,也就是農奴。

而且歐洲封建制度等級森嚴,社會階層世代固化,封建領主世世代代都是封建領主,農奴的子孫永遠是農奴。中央集權的制度與之相比則有所不同,社會階層是可以互相轉換的。

封建領主都擁有很大權利,自己的地盤完全可以自己說了算。大一點的封建領主甚至在自己領地内擁有軍隊,可以制約國王,俨然是一個“國中國”。

是以,基輔羅斯由于封建割據,慢慢分裂為了大大小小的斯拉夫諸國,比如東北方的莫斯科、諾夫哥羅德、蘇茲達爾,北方的明斯克,基輔周邊的基輔公國、切爾尼戈夫,西部的沃倫、加利奇等等。但名義上還是基輔羅斯的臣子,故而被稱為基輔羅斯諸公國。公元12—14世紀,他們逐漸形成俄羅斯人﹑烏克蘭人和白俄羅斯人3個支系。

這期間,東方蒙古人西征,建立了金帳汗國,先後征服了基輔羅斯各公國。所不同的是,它對基輔等發達城市實施了直接統治,而對苦寒的、落後的莫斯科等公國,則保留國體,以他們為代言人,采取相對寬松、柔和的間接管理方式,代替自己管理老百姓。

以莫斯科公國為首的羅斯人,經過了200多年的卧薪嘗膽,逐漸發展壯大,最終趁着蒙古金帳汗國的分裂,一舉推翻了蒙古人的統治,占據了原基輔羅斯的東部、北部廣大地區,成為了一個統一的羅斯人國家。1547年,伊凡四世自封為“沙皇”,定其國号為“俄”,是以就有了俄羅斯這個國家,也稱沙皇俄國。

看完烏克蘭曆史才明白,為何俄羅斯又打又拉?那是它的長安和江南

而基輔羅斯西部地區,早在13-14世紀就被西方崛起的立陶宛大公國占領。到16世紀,烏克蘭的大部分領土脫離立陶宛,并入波蘭。此後一個世紀,烏克蘭實際上是處在信奉天主教的波蘭的政治和文化影響之下。

也就是從被立陶宛、波蘭占領開始,烏克蘭人逐漸脫離古羅斯而形成為具有獨特語言﹑文化和生活習俗的單一民族。但此時的烏克蘭,還隻是地理上、民族上的名詞,還沒有形成國家意義上的烏克蘭。它和俄羅斯之間還有幾百年的曆史糾葛:分分合合,或者半分半合。

烏克蘭與俄羅斯如何若即若離

在波蘭的農奴制統治下,東歐斯拉夫人出現了很多逃奴、逃犯、流民、破落貴族,他們紛紛逃入了烏克蘭東部和南部邊遠地區,形成了一個軍事化集團——哥薩克。

哥薩克一詞,源于突厥語“自由人”,意指不滿農奴統治而追求自由。随着逃亡農奴及其他階層流入數量的劇增,哥薩克不斷壯大,到16世紀中葉,成為一個具有獨特民主性質的組織。

看完烏克蘭曆史才明白,為何俄羅斯又打又拉?那是它的長安和江南

它的民主特質展現在其最高權力機關——拉達,這是個會議組織。現代烏克蘭的議會就叫“拉達”,名稱就是承自哥薩克時期的這一組織。哥薩克的各級軍官由選舉産生,最高軍官稱為“蓋特曼”,就是總司令的意思。

哥薩克在反抗波蘭統治過程中,越來越認識到,單靠自己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于是,便向同為東斯拉夫兄弟的俄羅斯求助,并承諾,願意接受俄國沙皇的統治,但烏克蘭哥薩克保有政治、軍事、外交上的自治權。

俄羅斯便與哥薩克一起,通過兩次戰争,戰勝波蘭。1667年,俄羅斯和波蘭達成協定,烏克蘭被一分為二,包含基輔地區在内的中東部歸俄羅斯,西部歸波蘭。

葉卡捷琳娜二世擔任俄羅斯女皇之後,加快了擴張力度,聯合普魯士、奧地利瓜分了波蘭,把西烏克蘭也收入囊中,烏克蘭東西部終于回歸一體。葉卡捷琳娜不愧是俄羅斯曆史上有數的偉大君主,在拿下西烏的同時,把桀骜不馴的哥薩克也收拾得服服帖帖。

看完烏克蘭曆史才明白,為何俄羅斯又打又拉?那是它的長安和江南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到了後期,俄國爆發了二月革命,沙皇政府被推翻,烏克蘭頓時陷入混亂。之後,德國、奧匈、俄國臨時政府、蘇俄的軍隊,以及鄧尼金的白俄軍隊走馬燈似得在烏克蘭出場。

十月革命後,德軍派重兵進駐烏克蘭,威逼當時國力不足的蘇維埃俄國。蘇俄被迫與德國簽訂《布列斯特和約》,承認烏克蘭獨立。當然,所謂的獨立,其實也不過是德國的附庸罷了。

随着一戰結束和德國戰敗,蘇俄軍隊迅速進軍烏克蘭,成立了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卻在與波蘭的作戰中失利。烏克蘭由此又一次一分為二,西烏克蘭被波蘭管轄。

東烏克蘭,也就是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與蘇俄、白俄羅斯等國一起,于1922年成立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也就是蘇聯。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最初階段蘇聯曾把西烏克蘭收了回來,但很快又被德軍奪走,二戰後期,蘇聯紅軍反攻德國,從其手中重新奪回了西烏克蘭。至此,烏克蘭再一次實作了地域上的統一。

但是,這隻是地理上的統一,由于烏克蘭在曆史上長期東西分裂,西部受波蘭等國的影響較大,語言和文化親近于歐洲;東部長期處于俄羅斯控制之下,在宗教、民族、語言等方面受俄羅斯影響較大,更加親近于俄羅斯。

到了20世紀90年代初,随着《烏克蘭國家主權宣言》釋出,烏克蘭開始正式脫離蘇聯而獨立。自此,烏克蘭作為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以全新的姿态出現在世人面前。

但是,烏克蘭與俄羅斯,由于曆史的原因,加上宗教、語言、地緣等因素,始終存在若即若離的關系。西烏克蘭地區為農業區,西化程度較高,傾向于向西方靠攏、“遠離俄羅斯”,主張烏克蘭語成為唯一官方語言;而東部為工業區,俄化程度較高,更傾向于與俄羅斯保持親密關系,主張把俄語作為第二官方語言。

是以,烏克蘭的國家政治傾向,受這一因素而左右搖擺,2010年總統大選,出身西部的季莫申科赢得了中部和西部各州的選票,而來自東部的地區黨赢得了東部和南部的選票。

烏克蘭對于俄羅斯有多重要

關于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一下這張圖。

看完烏克蘭曆史才明白,為何俄羅斯又打又拉?那是它的長安和江南

圖中可以看出,烏克蘭地處俄羅斯西部,與波蘭、斯洛伐克、羅馬尼亞、匈牙利接壤,其東部是嵌入俄羅斯腹地的,到俄羅斯首都莫斯科,不過數百公裡。而烏克蘭西部的沃倫州,到柏林、布拉格、維也納,也就不到1000公裡。是以說,烏克蘭是俄羅斯通往西方的戰略要地,而其南部瀕臨黑海和亞速海,通過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可進入地中海,是俄羅斯西南方的重要出海口。

俄羅斯地處東歐平原,直面中歐、西歐,卻沒有高山大川、雄關險隘可以作為屏障,主要依靠建立“緩沖區”維護國家安全。烏克蘭作為俄羅斯的鄰居和昔日戰友,無疑是最好的“戰略緩沖區”,如今卻成了美國和北約遏制俄羅斯的棋子,這是俄羅斯無法接受的。如果烏克蘭加入北約,北約的各種武器将直接部署在俄羅斯家門口,就像一把匕首直接頂住俄羅斯喉嚨,這對俄羅斯來說就是“如鲠在喉”。

隻不過,烏克蘭對于俄羅斯的意義,還不是一個戰略緩沖區那麼簡單。

從前文描述的烏克蘭曆史中可以看出,對于俄羅斯而言,烏克蘭是其民族文化的發源地,是和俄羅斯同宗同源、血脈相連的兄弟民族;基輔是古羅斯人建立的第一個封建國家的首都,很多烏克蘭城市都是俄羅斯人一手建立起來的。

況且,太多的俄羅斯文學家、藝術家、科學家甚至國家上司人,都與烏克蘭有着無比深厚的淵源。大詩人普希金曾被流放到克裡米亞待了很長時間,諷刺大師果戈裡出生在烏克蘭的波爾塔瓦,柴可夫斯基将自己的青年時代留在了烏克蘭,列夫·托爾斯泰在烏克蘭塞瓦斯托波爾服兵役多年,繪畫大師列賓出生于烏克蘭哈爾科夫,劇作家布爾加科夫出生在基輔,史詩電影《戰争與和平》的導演邦達爾丘克兼具俄羅斯、烏克蘭血統,航空界傳奇——米高揚-格列維奇設計局的創始人之一格列維奇在烏克蘭長大,人類宇航先驅科羅廖夫是烏克蘭人,蘇聯的兩任上司人赫魯曉夫和勃列日涅夫都在烏克蘭長大。

看完烏克蘭曆史才明白,為何俄羅斯又打又拉?那是它的長安和江南

是以說,烏克蘭這個國家,有着深刻的俄羅斯烙印。而對于繼承了基輔羅斯衣缽的俄羅斯而言,烏克蘭更是寄托了它幾百年的光榮與夢想,是它的文明故地,若說烏克蘭之于俄羅斯的地位,相當于長安之于古代中國,恐怕并不誇張。

在前蘇聯的15個加盟共和國中,經濟價值最高的莫過于烏克蘭了。烏克蘭領土面積排在整個歐洲的第二位,也就是說,除了俄羅斯這個巨無霸,就數烏克蘭最大。烏克蘭屬于黑土帶,是全球三大黑土地分布區之一,另外兩個是中國的東北和美國的密西西比河流域。黑土地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地,非常适合植物生長,烏克蘭在這其中占了40%。

正是擁有了這樣肥沃的土地,烏克蘭在前蘇聯農産品的總量中占有極大的比重:面粉占20%,通心粉占86%,植物油占55%,糖占83%,糖果占52%,肉及相關制品占25%,奶及相關制品占21%。

是以,雖然烏克蘭面積僅占蘇聯3%,但糧食産量卻占前蘇聯三分之一以上,有些時候甚至達到40%。

烏克蘭的玉米、小麥、葵花籽,一直位居全球農産品出口前列。2021年,全球玉米出口總量為2億噸,烏克蘭一國就出口3350萬噸,占比16.4%。同年,大陸進口葵花油170萬噸,其中64%是來自于烏克蘭;大陸28%的大麥進口也是來自烏克蘭。

同時,烏克蘭還擁有豐富的礦産資源,蘊藏了70餘種礦藏。其境内的東部頓巴斯地區,擁有歐洲第四大煤礦,被稱為“烏克蘭的心髒”,可開采量超過100億噸。烏克蘭煤炭總儲量居世界第七位,鐵礦石儲量世界第二位,錳礦探明儲量世界第二位,鈾礦探明可采儲量居歐洲第一位。

烏克蘭工業也很發達,擁有規模龐大、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産值約占前蘇聯的17%,是前蘇聯冶金、機械、化學工業的中心。其中,鋼和鋼材産量占前蘇聯的33%,化學機械裝置占30%,農業機械占25%,建築裝置占20%-25%。綜合來看,烏克蘭國民生產毛額約占前蘇聯的25%。

烏克蘭還擁有前蘇聯最好的海岸線和出海口。前蘇聯海岸線非常漫長,但大多數海域緯度偏高,常年冰凍,屬于苦寒地區。隻有黑海才有真正意義上的不凍港。而前蘇聯在黑海地區的海岸線雖然俄羅斯也有一部分,但大部分都在烏克蘭。

前蘇聯的四大海域中,北冰洋地處北極,遠離世界經濟發達地區;北太平洋雖然離亞太經濟發達區較近,但離俄羅斯經濟中心、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太遠,隔着遼闊的西伯利亞;波羅的海雖然可以作為與德國、波蘭、丹麥等國家進行商品貿易和商品交換的海上互動通道,但臨近波羅的海的俄羅斯西北部因過于寒冷,并不适合作為核心經濟發展位置。隻有黑海,這個通向地中海的出海口,才是最便捷融入全球産業鍊的戰略通道。

而擁有地中海漫長海岸線的烏克蘭無疑是非常适合發展現代商業文明的地區,盡管烏克蘭現在已是獨立國家,但俄羅斯如能與其搞好關系,對于經濟互利互惠、互為補充、對外交流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是以,若說烏克蘭之于俄羅斯的地位,相當于江南在中國的地位,恐怕也未嘗不可。

當然,說烏克蘭對于俄羅斯或者前蘇聯來說,相當于長安和江南,畢竟隻是從其重要性的角度來看。俄羅斯不惜一戰,也不能放任烏克蘭完全倒向西方,也是從其重要性上來看的。至于将來烏克蘭與俄羅斯的關系究竟能到哪一步,這是非常複雜的國際問題,涉及到軍事、經濟、外交、民族、宗教等方方面面,已經不是通過曆史領域的解析所能判斷的了,後續的發展還需要我們拭目以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