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買車票被強制捆綁購買隔離險,你一心急可能就會遇到這些套路…

每經記者:袁園 每經編輯:段煉,廖丹,易啟江

“我已經點了取消,但是購票的時候仍然被自動添加了保險。”近期出行的王先生通過售票平台購買車票時,被強制搭售了一款疫情隔離津貼險,其購買的兩張車票都被捆綁銷售了這款産品,“一共才100元,要說也不多,但是我明明已經取消購買保險了,在支付的時候還被捆綁購買了這款保險産品,平台的這種操作讓我十分不爽。”

王先生的經曆并非個案,打開黑貓投訴平台,關于被強制預設購買疫情隔離津貼險的投訴多達數十條,涉款金額雖然不多,但是給消費者的體驗卻非常差。

看到這裡,是不是有消費者會想:這樣的捆綁銷售行為是不是跟疫情有關?捆綁銷售的産品隻有疫情隔離津貼險?當然不是,強制捆綁銷售早已不是新鮮事物,捆綁的保險産品也從最初的意外險、航延險到現在的疫情隔離險。而強制捆綁銷售也隻是保險營銷套路的冰山一角,“首月1元”、“免費領取”、“炒停售”等套路營銷手段層出不窮。

買車票被強制捆綁購買隔離險,你一心急可能就會遇到這些套路…

時逢“3·15”消費者權益保護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就當下常見的保險營銷套路進行了梳理,予以消費者警示。

捆綁銷售,謹防心急中陷阱

據王先生介紹,其在出行平台購買火車票的時候,選擇乘客頁面和去支付頁面會直接出現一條關于疫情津貼險的内容,分無保障、更新保障、至尊保障和标準保障等不同類目,價格也分别為0元、50元/人、60元/人、40元/人,如果勾選就會在支付車票的時候直接被扣除保費。

據王先生介紹,出行平台搭售的這款疫情津貼險的内容十分全面,不僅包含與确診病例乘坐同一營運交通工具集中隔離津貼、首次感染新冠保險金等跟新冠病毒相關的保障内容,還包含飛機意外、火車意外、汽車意外導緻的身故和傷殘的保障。

“保障内容确實還算不錯,但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強制購買就有點讓人不舒服了。”

有律師對記者表示,在網際網路産品的銷售過程中,平台應以顯著的方式展示相關産品的銷售,若借助技術手段的使用未給予使用者自主選擇權,是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相應的合同也是無效的。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根據王先生反映的内容去體驗了一把購車票流程,但并未出現王先生說的預設購買疫情津貼險的情況。不過,記者發現,在該平台上的疫情津貼險條框中,無保障的選項相比于其他類目,顯得十分低調且不顯眼,如果不仔細閱讀并辨認其勾選選項,很容易就會被相對顯眼的保障選項迷惑。若消費者如果時間緊張,急于購買車票出行,就很容易不小心購買了保障産品,而這也成為了很多消費者莫名其妙購買保險的主要因素之一。

其實,不隻是出行平台,銀行、網貸平台等也經常會通過強制搭售的行為,讓消費者購買保險。

“2020年5月份,受到疫情影響,我需要資金周轉,于是在網貸平台申請貸款,借的本金為四千元左右,當時平台給的合同很長,也沒有特别标注有額外的費用。”李先生在投訴内容中表示,直到很久後,他才發現自己被購買了一個名為“個人貸款保證保險”的産品,這種強買強賣的行為讓李先生十分氣憤。

而在出行平台和網貸平台之外,銀行作為金融機構,也存在捆綁搭售的套路。江蘇省消保委釋出的《銀行開卡消費調查報告》顯示,有41.72%的消費者表示曾被捆綁搭售(例如購買保險等金融産品或其他服務)。

0元保單、免費領取

想占便宜你的可能已經被坑

除卻捆綁銷售、預設搭售保險外,“首月0元”“首月1元”“免費領取”套路營銷手段也讓消費者十分頭疼。

在投訴平台上,不少消費者投訴反映,自己遇到了“首月0元”“首月1元”“免費領取”的營銷誘導手段,他們被廣告宣傳吸引後,在不知情或未認真審閱頁面的情況下進行投保,且開通了自動扣款功能,由于手段較為隐蔽,往往在事後查賬才知曉自己不經意間購買了保險産品。

根據投訴資訊,有些人表示不知道自己是怎麼買的保險,還有些人是從出行、支付、短視訊等各類App或者網頁上誤點了廣告,如填寫問卷、線上購物等等。還有很多人投訴稱,家中老人不了解産品情況就被投保,此後又在不知不覺間被自動扣費。在各條投訴中,“誘導”“不知情”等字眼頻頻出現,從扣費金額來看,少則數百元,多則兩千餘元。

在河北某大學讀研二的王靜(化名)表示,其父親2021年8月在某中介平台誤買了保險,首月扣費1元,此後每月扣費220多元,由于當時剛換車,王靜父親一度以為是車險扣費。經過查詢求證,王靜才知道,這是該平台宣傳的一款“600萬醫療保險”,當時其父親以為1元就能買一份保險,才點看去看了内容,沒想到就成了長期授權支付,在發現時,王靜父親的扣費已高達1100多元。

從本質來看,在保險營銷中,除了以“首月0元”“免費保障”等為噱頭的誤導投保“套路保”行為,保費交納前輕後重、層層遞增等行為,也是以“優惠”之名進行誘導,以“零首付”等套路給人優惠錯覺,實際上是将保費分攤至後期,消費者并未真正享受到保費優惠。

限售、限時、限量

“抓緊上車”隻會讓你中計

如果上述兩種保險營銷套路還屬于消費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購買了保險産品,那麼這種營銷套路,就是制造焦慮,讓消費者自己主動購買。

近年來,個别保險代理人或迫于業績壓力,或由于普通消費者專業知識欠缺、資訊不對稱等原因,在朋友圈釋出炒停售的虛假誤導資訊,尤其是随着自媒體發展,這一趨勢愈演愈烈:

“拳頭産品停售,新産品要漲價,快來買。”

“重大疾病發病率明顯增高,公司的利潤空間變得很小,各家公司都決定停售分紅型重大疾病保險。”

“管道專屬,限時銷售,下有保底,上不封頂......”

這樣的話術經常會刷爆朋友圈,隻是不同時期,他們宣傳要停售的産品不一樣。很多消費者會因為看到這種資訊而焦慮,害怕自己如果不趕緊購買這類産品,可能就“錯過了一個億”。殊不知,當消費者這樣想的時候,就已經進了保險營銷員的圈套。

對于這種營銷手段,北京90後白領木子深有感觸,朋友圈中“今晚下架”“買入的最佳時機”的煽情描述,總是讓人無法忽視。

“保險中介幾乎是實時播報什麼産品又下架了,這讓我覺得,好像稍不留神就錯過了好多該買的保險産品。”木子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結果自己購買了這款産品後,發現類似的産品其實還在賣,并不似保險營銷員所說的一樣,是那種絕版産品。

一位保險代理人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之是以有業務人員在朋友圈不厭其煩地釋出“停售”保險産品,是因為“這招推銷産品頗為有效”,此前也有不少業務人員借“134号文”、網際網路新規等契機炒停售。“停售的消息多少也會刺激到市場,“消費者會抱着‘占坑’心理去購買。”

監管重拳出擊

“處罰+風險提示”雙管齊下

消費者反映的這些情況,其實監管也早已注意到。

例如,2022年1月,銀保監會就“首月0元”“免費保障”等為噱頭的誤導投保“套路保”行為釋出風險提示,指出在保險營銷中,保費交納前輕後重、層層遞增等“套路保”行為也是以“優惠”之名進行誘導。比如片面宣傳“首月0元”“首月1元”“免費領取”,以“零首付”等套路給人優惠錯覺,實際上是将保費分攤至後期,消費者并未真正享受到保費優惠。

此外,還有炒作“限售、限時、限量”,不如實、不準确介紹産品責任、功能和保險期間,或以銀行存款、理财産品等其他金融産品名義宣傳銷售保險産品等銷售誤導行為。有的消費者就因所謂“免費”“限時”等套路,被誤導投保了不需要甚至是完全不了解的保險産品。

銀保監會提醒消費者,警惕營銷中掩飾風險、隐瞞息費等行為,不要僅因為“免費”“零首付”“限時”等營銷宣傳套路而輕率購買了不了解、不必要的金融産品。

除卻釋出風險提示,監管還通過處罰的手段,勒令保險機構和中介機構規範營銷行為。

去年11月,監管部門點名水滴保險經紀在銷售中存在按照“首月0元”“首月3元”收取首期保費的行為,屬于未按照規定使用經準許或者備案的保險條款、保險費率,水滴保險經紀及相關負責人是以被處罰款120萬元。

不貪小利、識别套路

理性對待銷售推薦行為

作為消費者,在時時關注監管風險提示的同時,也要樹立正确的消費觀念,理性對待銷售推薦行為。

一位保險業内人士建議,消費者務必要相信“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不貪小利,不要因小失大,落入虛假宣傳的圈套,理性看待廣告宣傳語,在購買保險産品之前看清産品費率,了解每個年齡段,每個月需要繳納多少保費,在了解且接受的基礎上,再有針對性地進行投保。

“消費者應勿受高息誘導,理性對待銷售推薦行為,樹立科學的保險消費理念,認真了解保險合同條款。”上述保險業内人士指出,有的銷售人員以一己私利為先,在推銷人身保險新型産品時,存在以曆史較高收益率進行披露、承諾保證收益等銷售誤導行為。“銷售問題較易導緻保險糾紛,消費者投保時應在經濟承受範圍内,綜合自身情況購買産品。”

有律師也對消費者提出建議:首先,消費者要根據自己的需要來購買金融産品,并且對産品相關條款仔細閱讀,了解其中的權利與義務,審慎簽署保險合同,結合自身經濟能力和實際需求決定是否購買金融産品,不要輕易受誘導。

其次,要保護個人資訊,拒絕強制捆綁消費。增強個人資訊保護意識,保管好身份證件、銀行卡号、移動支付碼、保險合同、網銀驗證碼等資訊,謹防不法分子利用個人資訊從事違法犯罪活動。

如果消費者已經中了保險營銷的套路,該如何維權呢?監管對此也給出了回應,消費者如遇到金融機構強買強賣行為,消費者可以通過向貸款機構、保險機構内部的消費者投訴專線、地方金融監管局、網際網路金融舉報資訊平台、消費者協會等管道進行舉報投訴,也可以通過向當地調解組織申請調解,以及通過訴訟的方式依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

記者|袁園

編輯|段煉 廖丹 易啟江 杜恒峰

校對|何小桃

|每日經濟新聞 nbdnews 原創文章|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摘編、複制及鏡像等使用

如需轉載請向本公衆号背景申請并獲得授權

德爾塔之後,奧密克戎毒株又全球大流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