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烏克蘭緊張局勢下,中美這場會晤非同尋常 | 京釀館

作者:Beiqing.com
烏克蘭緊張局勢下,中美這場會晤非同尋常 | 京釀館

當地時間3月14日,中美雙方會晤現場。圖/外交部網站

據新華社報道,當地時間3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同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在意大利羅馬舉行會晤。會晤期間,楊潔篪就烏克蘭局勢闡明中方立場。

在烏克蘭局勢緊張的背景下,中美這次高層會晤備受關注。

楊潔篪指出,烏克蘭局勢走到今天這一步,是中方不願看到的。中方一貫主張尊重各國主權和領土完整,遵守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中方緻力于勸和促談,國際社會應共同支援俄烏和談盡快取得實質性成果,推動局勢盡快降溫。各方應保持最大限度克制,保護平民,防止出現大規模人道主義危機。中方已向烏提供緊急人道主義援助,并将為此繼續作出自己的努力。

美國在烏克蘭問題上轉嫁沖突、挑動對抗

沙利文是當下美國民主黨最有外交影響力的人物之一,也是美國“重返亞太”戰略的制定者和印太戰略的操盤手之一。在中美關系上,沙利文曾提出“無災難競争”的概念,在拜登政府内,算是當下較為合适的對華接觸人選。

此次中美會晤舉行前,沙利文使出了美國外交的老套路——先通過媒體撂狠話,意圖為會談增添籌碼。

13日,沙利文接受媒體采訪時聲稱:美方認為中方事先了解俄羅斯總統普京“入侵”烏克蘭的考量,但可能不清楚全盤計劃。他還表示,美方正在密切關注中方向俄羅斯提供經濟或者物資支援的程度,并已向中方表示“規避制裁肯定會面臨後果”。

此前,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也威脅稱,如果中國企業繼續向俄羅斯出售晶片,美國将讓這些中國企業“基本關門”。

對此,中國外交部已表态,美方在烏克蘭問題上的這些操作,目的是轉嫁沖突、挑動對抗、借機漁利,既不負責也不道德。中方将堅決維護中國企業和個人的合法權益。

烏克蘭緊張局勢下,中美這場會晤非同尋常 | 京釀館

3月14日,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主持例行記者會。圖/外交部網站

烏克蘭不是唯一議題

實際上,烏克蘭問題不是這次中美高層會晤的唯一議題。此次中美高層會晤的重點,是落實去年11月中美兩國元首視訊會晤達成的重要共識。雙方從去年底就已開始聯系此事。是以,檢視過去4個月以來美方是否履行了相關承諾,也是這次會晤的重要議題。

去年11月中美元首視訊會晤的共識,中國外交部曾概括為“1234”。其中排在第一位的“1”,就是“一個重要問題”,即台灣問題。拜登總統在兩國元首視訊會晤時曾表示,美方堅持一個中國政策,不支援“台獨”。

但近期美方在涉台事務上動作頻頻,公然挑戰台灣問題的“紅線”。

3月1日,拜登派出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邁克·馬倫為首的5名美國前國安高官訪台,以表示對台的“堅決支援”。

日前,台灣與美方正式簽署總值69.9億新台币的軍售合約,美方向台出售“野戰資訊通信系統”;美國國會近日通過的2022财年财政撥款法案中,專設條款禁止美行政部門制作、采購、展示“不正确标示”台灣地區與台當局管轄島嶼的地圖等。

美國打的這一系列“台灣牌”,助長了“台獨”勢力的嚣張氣焰,台灣民進黨當局甚至喊出了“不排除開第一槍”。

美方的這些小動作,不僅違反了中美三個聯合公報,也違背了拜登自己的承諾,不僅可能把台灣地區推到危險邊緣,也給中美關系投下巨大陰影。敦促美方恪守承諾,維護去年11月兩國元首視訊會晤達成的共識,是此次中美高層會晤的重點話題。

楊潔篪在此次會晤中強調,中方對近期美在涉台問題上一系列錯誤言行表示嚴重關切和堅決反對。中方要求美方認清台灣問題的高度敏感性,恪守一個中國原則、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規定和美方所作承諾,不要在十分危險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烏克蘭緊張局勢下,中美這場會晤非同尋常 | 京釀館

當地時間2021年10月26日,美國華盛頓,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出席白宮記者會。資料圖。圖/IC photo

反複劃清紅線

随着烏克蘭局勢緊張,國際政治經濟秩序也趨于動蕩。

全球供應鍊遭到破壞,國際貿易信用成本急劇上升,金融體系也躁動不安,借美國主導的國際金融平台打壓中國資本、中國企業的迹象已然顯現。在中國周邊,日本借國際安全環境變化加快推進修憲。

中美關系的方程式複雜難解,這是客觀事實。拜登政府就中美關系提出“合作、競争、對抗”三分法後,進一步增加了解題的難度。

越是面對這種難題,越應該打開天窗說亮話,點透美方意圖,亮明中方立場,重申中方關切。有人要抹去紅線,就要反複劃清紅線。這是做好中美危機管控,減少戰略誤差必須做的事,也是這次中美高層會晤最大的作用所在。

此次會晤中,楊潔篪表示,希望美方将拜登總統作出的承諾落到實處。目前國際形勢下,中美加強對話合作,妥善管控分歧,避免沖突對抗,符合中美兩國人民利益,符合國際社會期待和世界人民利益。

事實上,中美兩國維護好底層的關系架構,才有可能在紛亂的國際局勢中,發揮更大的建設性作用。

新京報特約評論員 | 徐立凡(專欄作家)

編輯 | 徐秋穎

校對 | 陳荻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