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讓文物活起來

2022年虎年央視春晚,美輪美奂的舞蹈《隻此青綠》,喚起了觀衆内心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豪和對傳承創新者的贊美。

讓文物活起來

2022年1月25日,由國家文物局指導的“何以中國”展在北京故宮文淵閣開幕。本次展覽共展出珍貴文物130餘件(套),包括石器、陶瓷、玉器、青銅器、金銀器等類别,分為“源”、“流”、“彙”三個單元。圖為觀衆欣賞何尊。何尊是國家一級文物,是中國西周早期一個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貴族所作的祭器。尊内底鑄有12行、122字銘文,銘文中"宅茲中國",是目前所知"中國"一詞的最早出現。 新華社記者 金良快/攝

2014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重要演講,向世界宣示,“中國人民在實作中國夢的程序中,将按照時代的新進步,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産、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

讓文物活起來

二裡頭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批重點六大都邑之一。遺址位于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區西南9公裡外的伊洛河故道北沿(今洛河之南),其年代約為距今3800~3500年。二裡頭遺址是探索中國早期文明和國家起源,研究夏文化、夏商王朝紀年及其分界的關鍵性遺址。圖為二裡頭文化鑲嵌綠松石獸面紋青銅牌飾,牌飾的獸面紋開創了後代商周青銅器獸面紋母題的先河。國家文物局供圖

“讓文物活起來”是文物工作在新時代的一項新課題。大陸擁有不可移動文物76.7萬處,世界遺産56項,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5058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36處,國家曆史文化名城137座。大陸博物館數量接近5800家,“十三五”期間平均每兩天新增一家博物館,如期實作平均每25萬人擁有一座博物館的發展目标。國有可移動文物館藏數量超過1億件(套),2019年全國博物館舉辦展覽近3萬個、教育活動33.5萬場、接待觀衆12.27億人次。“網際網路+中華文明”行動計劃培育跨界融合發展新業态,雲展覽、雲教育、雲直播不斷拓展博物館文化服務輻射範圍。從《國家寶藏》到《中國考古大會》,從《我在故宮修文物》到《假如國寶會說話》,文物在新時代與教育互動、與科技聯姻、與創意嫁接、與旅遊融合,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讓文物活起來

2021年10月18日,在第三屆中國考古學大會開幕式上公布的“百年百大考古發現”終評結果中,河南三門峽廟底溝遺址入選。廟底溝仰韶文化博物館是依托廟底溝遺址建立的專題博物館,展出近4000件中原地區史前人類使用過的生産、生活用具等展品,其中70%以上是近年仰韶文化考古發掘的最新成果,彩陶文物展出數量大、類型全,生動展示了史前先民的生活圖景。這是在廟底溝仰韶文化博物館内拍攝的展品(拼版照片)。 新華社記者 李安/攝

2021年11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讓文物活起來、擴大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實施意見》,明确提出要準确提煉并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辨別,更好展現文物的曆史價值、文化價值、審美價值、科技價值、時代價值。

讓文物活起來

三星堆遺址位于四川省廣漢市。圖為2021年三星堆遺址三号祭祀坑出土的金面具,年代為商代晚期。國家文物局供圖

新的征程上,要進一步把握和運用文物合理利用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創新轉化手段、強化平台建設、夯實人才基礎、完善體制機制,以實施重大項目為牽引,提升文物科技創新能力和各項工作保障水準。開展創新服務,使文物更好融入生活、服務人民,積極拓展文物對外交流平台,多管道提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能力。加強中國文物價值的科學闡釋與解讀,打造中國文物國際表達的世界視窗,努力實作從“聽故事”到“講好中國故事”再到“講好中國與世界的故事”的國際話語權轉變。加強文化遺産國際傳播人才培養和人脈建設,推動交流成果的國際語言轉化,增強應對文化遺産全球性挑戰的發聲能力。

讓文物活起來

敦煌莫高窟1961年由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1987年作為大陸首批申報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名錄。圖為敦煌莫高窟第322窟的壁畫和彩塑。 國家文物局供圖

來源:求是網

策劃:孫珉

制作:曾嘉雯

稽核:闫玉清

監制:李達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