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韓天衡《鑒印散記(一)》

作者:樂藝會
韓天衡《鑒印散記(一)》

鑒印散記(一)

韓天衡

世有真品,人重真品,必孳生赝鼎。赝鼎生,鑒真遂成專門之學問。鑒真到滴水不漏,則世無作僞者;鑒真猶多多折扣,故作僞者得以立身謀利。世界本不單一,真假相雜,大千世界方顯得樸朔迷離、斑斓紛呈。然而,澄清真僞,正本清源,畢竟是千古印壇裡鎮邪争勝的一件不能不做、做或不能的難事、樂事、好事。吾好此道而不敏,愚者一得,記錄所見,尚乞教我。

清代有善鑒者張,接一劄,中附古器墨拓本請正。張氏鑒其真,且從中辨出古字一二,并詢對方有意購藏。不日,古器郵來,拆而驗之,乃爐烤燒餅一,拓本即由其焦底出。援此笑話,乃說明好古容易,而識古尤難。山外有山,天外有天,道一魔十,防不勝防。故吾輩好古,必涉鑒真,理當凝神運智,虛懷明目,比勘複比勘,慎之又慎之。

讓翁自用印多不署款,為作俑者增添一半勇氣,省卻一半功夫。嘗于海上見讓翁所刻長條印“儀征吳熙載收藏金石文字”(圖一),朱文,頂有近世名家王禔等鑒真款,似無疑。後吾于揚州見得真印(圖二)。文字及形制相類,而用刀虛活溫醇,側有自署長款。較之海上藏家一印,自有上下床之别。

韓天衡《鑒印散記(一)》

趙之謙刻印,早年尚深,用刀近于直,作朱文則底部用碎刀。後則用刀漸坦,朱文印底部亦少修飾,呈自然狀。

庚午冬吾有古歙之行,賈人示黃牧甫所刻印兩方,一曰“方印文㝦”(圖三),一曰“新安方文㝦字彥伯印”(圖四),款署均為戊申長至,告曰此兩印在皖省兜售有年而無欲購藏者,鑒者皆稱此為黃氏殁後近半載所作,定為赝品,吾則審為牧甫真刻,且屬上乘之作,購歸并撰《足以推翻黃牧甫卒日的兩方印章》一文。後又讀得台灣曾紹傑藏印“伯吾所寶”印,款署“時年六一”,遂可考定黃氏當仙逝于1909年,而非“一九〇八年之正月初四日”。

鑒印當看印面,然也多輔助法,若嶺南友人以清代印人印作一批示鑒,無一真者。詢我原因,實非一言可說明。然清代印人竟以1940年始開采之巴林石治印,此猶如清人而佩電子表,滑稽荒誕,毋用置言即真僞立判矣。

戰國、秦漢即有以印着于帶鈎之鈕上者,謂之“帶鈎印”,别具情趣(圖五、圖六)。而近日射利者亦重演之,以漢以前帶鈎鈕上新刻文或圖案,器為舊器,印為新作,鑒者不可不慎。作僞者又多以現代爛銅手段為之。底淺字糊,極易辨察。

乙亥深秋友人示秋堂印囑鑒,印文“天水香凝六一泉”(圖七),非秋堂真刻。友宅多印譜,取秋堂印譜出,以是印之作風校其彼時前後所作,知與秋堂風貌不類。印家制印有偶探新路或意涉新奇者,然其當見作者本質,若此印稱辛酉,當是秋堂四十歲時作,而與同時之印、之款字皆大異,則可斷其為僞作。

韓天衡《鑒印散記(一)》

圖七-1 天水香凝六一泉

陳豫鐘(僞作)

韓天衡《鑒印散記(一)》

圖七-2 結罟齋

陳豫鐘(真刻)

友人示我徐辛谷刻款石,印面已為磨去,詢吾何人刻法近三庚,以補印面待沽。由今推及于古,印款真者猶印面作僞者,僅察邊款則易上當。

白石刻對章,上、下款有置于前後印者。癸酉偶見“曹印明為”(圖八),款“丙子二月為靜川先生法正”。審為白石真刻,購歸。翻閱白石舊譜,赫然查得“靜川”(圖九)一印,材型及圖案均合轍,款僅署“白石”兩字。合卷撫腮,大有延津劍合之樂。

韓天衡《鑒印散記(一)》

鄧散木氏稱古之金銀印,皆為塗金塗銀,無純金銀者,此說非。以金、銀材入印,上古即有,且銀早于金。戰國小玺中已見銀印,而未見金印之制。金之為印始于西漢,以“文帝行玺”“石洛侯印”“如心”為排頭。吾嘗排比漢魏南北朝間金印,所見所知近五十鈕,按年代魏晉居多;按鈕式龜、駝居多;按地域兄弟民族職官居多;按類别官印居其四,私印居其一。就中“晉歸義氐王”見三鈕,皆駝鈕。“關中侯印”見四鈕(圖十——十三),三存國内,一藏東國,皆為龜鈕。

(本文摘自韓天衡《中國印學精讀與析要》,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20年版)

韓天衡《鑒印散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