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代養老思想(三):以孝養父母為核心

作者:史普

百善孝為先。

在中國曆史上,以孝養父母為核心的養老思想一直是中國人精神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國傳統社會最基本的道德思想和倫理觀念。

古代養老思想(三):以孝養父母為核心
中國古代孝養父母思想的形成和演變,大緻經曆了三個階段。

01 先秦時期:孝親觀創立

從傳說中的虞舜時期開始,孝就與順養父母結下了不解之緣。舜在年輕時, 他的父親瞽叟、繼母和異母之弟象曾經多次設計想要害死他, 但是舜在逃脫之後,卻依然對父母十分孝敬,對弟弟也非常慈愛。他在接受了堯的禅讓、登上帝位之後,去看望父親時仍然恭恭敬敬,還把弟弟象封為諸侯。他的至孝行為感天動地,也讓他榮登古代二十四孝之首。

古代養老思想(三):以孝養父母為核心

孝感動天

西周時期,孝親思想逐漸成熟。據《禮記》記載,周文王不管政事如何繁忙,每天早、中、晚都要向雙親請安問好,每日三餐也是親自送給雙親吃,并且極為關心他們的飲食喜好和進食情況。文王的兒子武王對待父親也是如此,文王患病不适,武王便終日為之憂慮,并且日夜伺候,悉心照料。文王因患病而食欲不振,若每日隻吃一頓飯,那麼武王也隻吃一頓飯;若文王一日吃兩頓飯,武王也跟着吃兩頓飯。

春秋戰國時期,系統孝親觀已經形成。孔子把孝由宗法社會的貴族行為變成了上至君臣下至百姓每個人的自覺行動,指出“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子女應該盡可能陪伴在父母身邊;強調“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要趁着父母健在的時候及時行孝,而不要等到父母去世的那一天才後悔。孔子把孝發展為每個人都能做到的“善事父母”,并使之與“禮”相結合,以—種人文情懷和倫理精神豐富和發展了孝的内涵。從此贍養父母開始成為子女的責任并被大力提倡。

02 漢唐時期:以孝立國

經過漢唐曆代君主的推崇,孝養父母思想被納入到封建社會的國家道德體系中,成為封建家長專制統治的思想來源之一,并滲透到漢唐社會政治生活的各個方面。

兩漢時代,“以孝治天下”成為國家的治國政策和統治思想,也成為社會的核心精神和思想基礎。漢代将舉孝廉作為政府選拔官員的主要途徑,而選拔的标準就是看你能不能夠孝養父母。在家國同構的思想觀念影響下,漢代人認為國家的忠臣一定來源于孝子,即如果一個人在家裡是個孝子,那麼對于國家而言他就一定會是個忠臣,是以應該“求忠臣于孝子之門”。

魏晉南北朝時期,孝養父母思想開始走向異化,但是統治者為了讓群眾服從統治,仍然把善事父母作為孝的基本内容并加以大力推崇。官員若有不孝順父母的行為被人揭發,輕則罷官,重則喪命。對于在言語上對孝養父母有不敬之詞的人也不會放過。比如四歲就能讓梨的孔融為了反對“愚孝”,曾經發表過著名的“父母無恩論”:“父之于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欲發耳。子之于母,亦複奚為?譬如寄物缻中,出則離矣。”意思就是說父子間本沒有恩情,隻不過就是一時的激情導緻了父子關系;母子之間也不過是像是把東西裝在瓶子裡一樣,東西倒出來後兩者也就沒什麼關系了。曹操并非忠孝之人,但是還是以此為借口處死了孔融。

古代養老思想(三):以孝養父母為核心

孔融

隋唐時期,經濟社會繁榮穩定,百姓生活比較富足,統治者繼續強調孝養觀念的社會教化功能,孝養思想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唐朝的皇帝曾多次下令在全國提倡孝道,唐玄宗李隆基曾在開元十年和天寶二年兩次親自為《孝經》作注解,然後向天下及國子學頒布他所寫的《孝經注》,并作為欽定教材向百姓和學子傳授。唐代幾乎所有皇帝的谥号中都帶有一個孝字。唐代的科舉考試中,《孝經》也是必考科目,備受重視。

03 宋元明清時期:走向極端化和愚昧化

宋元明清時期,為了适應中央集權君主專制統治的需要,統治者把孝與忠緊密聯系起來,在推崇忠的同時,也十分重視孝的推廣教化,并且把一切違反孝的行為都視為是不忠的。随着宋明理學的不斷發展與深化,傳統孝養思想的原有內涵也嚴重異化,理學家們更強調父母對于子女的絕對正确性和子女對于父母的無原則順從,提出了“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等極端口号。元朝時《二十四孝》成書并在社會上廣泛流傳,使得傳統孝養思想更是發展到了極緻。可見,随着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日益強化,古代的養老思想也越來越走向極端化,甚至愚昧化。

值得注意的是,宋元明清時期,社會養老思想日益興盛,對于以孝養父母為核心的傳統家庭養老思想構成了有力的補充,也成為大陸古代養老思想發展程序中的一股新鮮血液。

今天,居家養老仍然是大陸非常重要的一種養老模式。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和《關于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均把“以居家養老為基礎”作為新時代大陸養老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居家養老的過程中,提倡兒女孝養父母的思想觀念有着十分積極的意義,可以有效增強家庭養老的功能。2022年2月國務院剛剛印發的《“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也把鞏固和增強家庭養老功能,傳承弘揚“百善孝為先”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作為“十四五”時期的一項重要工作任務。在人口老齡化已經成為大陸的一項基本國情、養老問題日益受到國家高度關注的形勢下,以孝養父母為核心的傳統養老思想中的精華内容,也必将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煥發出新的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