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于右任與林散之,誰才是當代“書聖”

在近現代書法史上對草書藝術做出巨大貢獻的兩位書家非于右任、林散之莫屬。有意思的是,這兩位傳奇書家在坊間均有“草聖”之稱。那麼,這兩位書壇名将到底誰能享此美譽?下面我們就來爬梳一下這兩位書家的創作之路吧。

于右任與林散之,誰才是當代“書聖”

于右任(1878一1964),原名伯循,字誘人,爾後以“誘人”諧音“右仁”為名,号騷心,晚年号太平老人,陝西三原人。大陸著名的教育家、詩人、書法家。于右任早年參加辛亥革命。中華民國成立後,被推選為民國首任交通部次長。後長期擔任民國政府的監察院長。

于右任與林散之,誰才是當代“書聖”

于右任作品

關于于右任先生的書法藝術,中外書界的專家學者曾有許多評論,将于右任先生獨特的書體稱為“于體”;更由于他的“标準草書”标準而美麗,尊他為“當代草聖”。在中國書法曆史上被稱為“一體”的并不多見,尊為“草聖”的更是寥寥無幾。他被認為是繼王羲之以來中國書法史上的第二座高峰,千年僅此一人。

于右任與林散之,誰才是當代“書聖”

青少年時期的于右任最初接受的仍然是二王和趙孟頫一路的帖學練習,使他奠定了堅實的帖學基礎,為他在日後學習北碑增加了總體取舍和把握的能力。他研究北碑應始于1921年。1921-1930是于右任出帖入碑的十年,他幾乎是每年一個變化,甚至一年之中有幾次變化,說明這十年之内于右任在有計劃、有目的地一步步推進其書法藝術。

于右任與林散之,誰才是當代“書聖”

于右任緻力于草書研究投入的精力最多,花費的時間也最長。1931年12月在上海與同道發起成立的“草書社”(次年易名為“标準草書社”)。草書社的目的,是對曆代紛繁複雜的草書進行标準化的研究與整理,經過長達五、六年的時間,《标準草聖千字文》終于在1936年第一次出版面世。1950年以後他的草書已達到了平淡自然,“天人合一”的自然升華階段。

于右任與林散之,誰才是當代“書聖”

林散之,原名林霖,又名以霖,字散之,号三癡、左耳、江上老人等,以字行,祖籍安徽和縣烏江鎮七棵松村,生于江蘇江浦縣烏江鎮江家坂村(今屬南京市浦口區)。中國近代書法家、畫家。

其實林散之走的幾乎與于右任是同一條路,也是帖一碑一貼。林散之16歲從鄉親範培開學習唐碑。20歲時,他拜和縣張栗庵為師,學書晉唐,于褚遂良、米芾二家用功尤多。32歲拜黃賓虹為師,研習書畫,這對林散之的書風産生了重要影響。

于右任與林散之,誰才是當代“書聖”

他自己說得很清楚:“由唐人魏,由魏入漢,轉而入唐,入宋、元,降而明、清,皆所摹習。于漢師《禮器》、《張遷》、《孔宙》、《衡方》、《乙瑛》、《曹全》;于魏師《張猛龍》、《賈使君》、《爨龍顔》、《爨寶子》、《嵩高靈廟》、《張黑女》、《崔敬邕》;于晉學《閣帖》;于唐學顔平原、柳誠懸、楊少師、李北海,而于北海學之最久,反複習之。以宋之米氏,元之趙氏,明之王覺斯、董思白諸公,皆力學之。”

于右任與林散之,誰才是當代“書聖”

林散之作品

他還說:“六十以後學草書。草書以大王為宗,釋懷素為體,王覺斯為友,董思白、祝希哲為賓。”(《林散之書法選集。自序》)

于右任與林散之,誰才是當代“書聖”

林散之的卓荦之處在于他沖破董書的局限,融以漢碑隸法——這成為林散之草書至為關鍵之處。

于右任與林散之,誰才是當代“書聖”

當然,于右任和林散之的草書并非完美無缺。從我們目前所能見到的作品來看(他們從未把書法作品當做自己的私有财産,對索要者,幾乎是有求必應,是以他們的作品流散于民間的極多),狂草尚未有足以代表他們水準的作品。而就草書本身來看,于右任枯筆過少,柔有餘而剛不足;林散之卻是枯筆過多,剛有餘而柔不足。從這個意義上說,兩人的草書又是一種互補關系。然而,他們生前都沒有認識到這一點,他們的遺憾隻能用我們的想象來彌補了。

于右任與林散之,誰才是當代“書聖”

但要強調一個觀念上的問題,即碑與帖沒有孰高孰低之分,沒有誰先進誰落後之說。對于今天的我們來說,碑與帖隻是不同曆史條件下産生的不同的書法風格和流派,都是我們今天發展書法藝術的寶貴資源。以碑學為主,或以帖學為主,或碑帖相容,都可以創作出優秀的書法作品。

于右任與林散之,誰才是當代“書聖”

于右任和林散之之是以被譽為“草聖”,是因為他們超越了一般的曆史偏見,站在更高的層次上去把握書法藝術的創作規律。碑與帖在他們那裡,是根據自身的不同時期、不同階段的水準和需要靈活運用。他們從來沒有将碑與帖分離開來,更沒有标榜自己屬于什麼派,他們需要的隻是吸收知識和營養,是以他們獲得了最大的收益,攀登上了世人矚目的藝術颠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