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際社會積極評價中國科技創新

作者:光明網

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審議并準許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推進科技創新,促進産業優化更新,突破供給限制堵點,依靠創新提高發展品質。

近年來,中國重大科技創新成果競相湧現,“天問”探火、“羲和”探日、“神舟”“天和”遨遊星河;“祖沖之二号”和“九章二号”實作量子優越性,“海鬥一号”成功實作萬米下潛和科考應用……中國科技部近日公布資料顯示,2021年,全國全社會研發投入達2.79萬億元人民币,同比增長14.2%,研發投入強度達到2.44%,國家創新能力綜合排名上升至世界第十二位,成功實作“十四五”良好開局。接受本報記者采訪的國際人士認為,近年來中國不斷提升科技創新能力,以科技創新支撐高品質發展,為中國發展和人類社會進步注入了動力。

“中國正加速向科技創新強國邁進”

燃料動能、人工智能、5G、雲計算、邊緣計算、螢幕顯示、動作捕捉、裸眼3D……北京冬奧會上,科技元素成為一大亮點。德國柏林普魯士協會名譽主席福爾克爾·恰普克接受采訪時特意提及作為交通服務保障的氫燃料汽車,“每行駛100公裡,可減少約70千克二氧化碳排放,這些氫燃料汽車是中國在清潔能源領域取得巨大進步的生動例證”。

“科技冬奧”向世界展現的中國創新力量,也給哥倫比亞國立大學前校長裡卡多·莫斯克拉留下深刻印象。“中國在5G通信、人工智能、量子技術等尖端科技領域具有很強競争力。此外,中國新冠疫苗得到衆多國家認可,為抗擊疫情作出巨大貢獻,這些都展現了中國科技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世界知識産權組織日前釋出的資料顯示,2021年,中國申請人通過《專利合作條約》(PCT)途徑送出的國際專利申請達6.95萬件,連續第三年位居申請量排行榜首位。“中國正加速向科技創新強國邁進。”南韓西江大學技術經營管理學院院長丁有信認為,在人工智能、大資料、區塊鍊、雲計算等許多領域,中國科技創新速度都在不斷加快。

南非約翰内斯堡大學非洲—中國研究中心進階研究員科菲·庫阿庫表示,中國将科技創新成果“更多地運用于解決就業、環境、農業、健康等關乎人民福祉的問題,這非常值得關注”。

全面建成并營運中國空間站,實施探月工程四期,深化載人登月方案論證,研制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中國将在奔向星辰大海的征途上不斷邁出新步伐。法國席勒研究所研究員、國際問題專家佩裡莫尼表示,中國提升自主科技創新能力,也是在為全球科技發展和進步貢獻智慧和力量。

“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科技創新之路”

在莫斯克拉看來,中國科技事業取得的一系列成就,離不開中國政府的高度重視和不斷加大的扶持力度。“十四五”規劃提出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年均增長7%以上、基礎研究經費投入占研發經費投入比重提高到8%以上、戰略性新興産業增加值占國内生産總值比重超過17%等目标,“這為人力、物力、财力的流動指明方向”。此外,中國大力發展高等教育,在研發方面投入了大量資金,“推動學術、創新和生産形成良性循環”。

佩裡莫尼認為,中國科技創新不斷取得成果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政府以及社會各界都對科技創新高度重視。中共十九屆六中全會把推進科技自立自強作為重大任務進行部署。“中國在研發領域投入巨大,并培養大批科研人才,成為中國科技進步和發展的重要支撐。”

“中國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強調創新不問‘出身’,隻要誰能為國家作貢獻就支援誰,聚天下英才,展現了科學思維的多元與包容。”丁有信說。

巴基斯坦駐華大使莫因·哈克表示,已進入高品質發展階段的中國更加重視創新、共享等新發展理念,這為中國經濟發展注入了更多動力,“中國已為數字化時代做好了準備”。

庫阿庫認為,中國科技創新發展日新月異,這得益于中國共産黨和中國政府對科技創新發展的清晰認知和規劃。“在中國共産黨上司下,中國堅持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科技創新之路。”

菲律賓金磚國家政策研究會研究員、政治學教授安娜·馬林博格—烏伊表示,中國政府積極推動高品質發展,努力進入一個以高科技生産制造和自主突破性技術為引領的新發展階段。菲律賓應借鑒中國做法,激發經濟潛力和競争力。

“有利于國際社會共同應對時代挑戰”

發展科學技術必須具有全球視野。多年來,中國秉承互惠共利的理念,深化科技開放合作,已與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科技合作關系,參加國際組織和多邊機制超過200個,對世界科技創新的貢獻率不斷提高。

2020年,中國長征六号運載火箭成功發射10顆由阿根廷自主研制的遙感小衛星,開展對地觀測。近年來,科技創新合作已成為促進中阿關系發展的重要動能。阿根廷駐華大使牛望道表示,科技能夠推動國家經濟發展,增進人民福祉,也是決定國家實力的關鍵因素,“目前,中國在科技創新方面居于世界先進地位,阿中加強科研合作可以實作共赢”。

“中國的科技強國之路為開發中國家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印度尼西亞智庫亞洲創新研究中心主席班邦·蘇爾約諾表示,對廣大開發中國家來說,加強國際科技合作,深化與中國的科技交流,引進更多的中國創新科技産品,将會大大提升這些國家的科技水準,有利于開發中國家縮小與發達國家的科技實力差距。

“中國科技事業發展經驗對于哥倫比亞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莫斯克拉舉例說,哥倫比亞注重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态經濟發展,緻力于建設有特色的研發、創新和創業中心,而中國在生态文明建設和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發展等方面有着豐富經驗。2019年,哥倫比亞與中國簽署了電子商務合作諒解備忘錄;去年12月,中哥智網互聯實驗室與中國4所高校簽署戰略合作協定,“這些都将進一步推動兩國在電子商務、人工智能、雲計算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

佩裡莫尼說:“中國一直以來都十分重視同包括法國在内的各國開展人才交流以及科技創新合作。各國共同探索解決重要全球性問題的途徑和方法,有利于國際社會共同應對時代挑戰。”

(本報北京、柏林、裡約熱内盧、首爾、約翰内斯堡、巴黎3月12日電 記者俞懿春、花放、李曉骁、馬菲、闫韫明、劉玲玲)

來源: 人民日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