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如何看待老師的“處事不公”

作者:沙漠柳
如何看待老師的“處事不公”

在與學生、家長的交流中,時常聽到學生、家長抱怨老師有“處事不公”的現象。

通過調查了解,原來是老師在處理班級事務或學生糾紛時,有對不同學生不同對待的問題。比如,同樣是“遲到”,對學生A是班上點名批評,對學生B則隻在老師辦公室批評一下了事;同樣是“沒有按時完成作業”,對學生甲是班級公開批評,要求限時補完,還要罰寫作業;對學生乙則隻是限時完成就行......。

如何看待老師的“處事不公”

從表象上看,老師确實有點“差別對待”“處事不公”,但從教育的角度分析,我是贊同老師對犯錯的學生“差別對待”的。

教育上有一個重要原則——因材施教的原則。所謂“因材施教”是指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别差異出發,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别的教育,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發展。

這個原則告訴我們,在對學生進行教育時,要根據不同學生、不同性格,甚至不同性别,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方法。是以教師對同一種學生錯誤,采取不同的處理方式,是老師教育智慧的展現,是遵循教育規律、學生成長規律和教育常識的表現。

就拿“遲到”來說,對性格内向、自卑感強或偶爾遲到的學生,就不宜采取班級公開批評的方法;而對性格外向、自信心爆棚、屢教不改的學生,采取私下教育的方法,就不一定能達到教育轉變的目的。

同樣的道理,對于偶爾犯錯的學生與經常犯錯的學生,在教育方式、方法上,肯定應該有所不同才能觸動學生心靈,達到教育幫助的目的。教育的專業性在于此,教育的複雜性也在于此。

如何看待老師的“處事不公”

但這種“同錯不同處理”的方式,往往容易引起學生及家長的誤解,認為老師“處事不公”,進而造成一定的家校沖突。這就要求老師和家長都站在增強孩子教育的有效性的高度來了解和認識,需要家校之間多溝通,增進了解和信任,才能消除誤會,構築和諧家校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