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自動駕駛分拆、上市,一門“穩賺不賠”的生意?

自動駕駛分拆、上市,一門“穩賺不賠”的生意?

Mobileye 申請 IPO,或許隻是一個開始。

作者 | 丁一

編輯 | 文靓

自動駕駛行業最大的一次 IPO 事件或許馬上就要來臨。

去年12月,英特爾宣布計劃分拆Mobileye上市;而在近日,更有消息傳出英特爾已經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秘密送出注冊檔案,申請首次公開發行Mobileye新股,估值高至500億美元。

不止是 Mobileye。今年2月20日,有消息稱大陸集團正考慮将四個業務分拆,其中包括自動駕駛業務。坊間也一直傳聞百度将分拆自動駕駛部門。

「分拆」二字,指一家公司通過将内部部分業務剝離組建為新公司,新公司股份按照原股東的持股比例進行配置設定或直接由公司代表股東持有,由此形成母子公司或兄弟公司。

相比以往,近年分拆自動駕駛部門的消息傳出更為頻繁密集,這也許是某一事件發生前公司如動物本能般主動釋放的信号,又或是自動駕駛玩家預知某種趨勢而采取的應對措施。無論哪一種,這些不易察覺的資訊都是對當下或未來自動駕駛行業發展的投影。

那麼,在一樁樁分拆事件的背後都蘊藏着哪些原因以及行業發展可能?

分拆業務,穩賺不賠的生意?

在宣布分拆Mobileye後,英特爾CEO帕特·基爾辛格曾表示:“投資者對自動駕駛汽車的興趣日益高漲,我們目前還未看到這項業務的全部價值,公開上市有助于解鎖Mobileye的潛力。”

實際上,帕特·基爾辛格的觀點已經能夠代表絕大部分分拆事件的意義。

公司業務分拆後,新公司一般将迎來兩種結局——分拆上市與兼并收購。無論何種方式,都可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業務及公司發展。

資料顯示,僅2021年1月至11月,國内A股上市公司就釋出了170份分拆公告。由此推斷,除A股上市公司之外,更多公司或有分拆計劃。

相較于行業發展成熟的上市公司,汽車行業公司對分拆自動駕駛業務有着更多考慮。

自谷歌于2009年掀起自動駕駛技術研發熱潮以來,這股熱潮已持續湧動14年,且愈發洶湧澎湃。不過受技術有待提升、法規政策、群眾接受度等限制,全球範圍内的自動駕駛技術在各國仍然難以大規模推廣應用,遑論實作商業化。

難以自主謀生的自動駕駛部門,或選擇接受母公司的資金支援,或是獲得外部融資。若自動駕駛部門長期依賴母公司輸血,對母公司而言未嘗不是一種負擔。

是以,部分公司将目光轉向了分拆。

于母公司而言,通過分拆自動駕駛部門實作自我減負,可獲得更漂亮的财務資料及更多收益。

即便市值高達2萬億美元,谷歌在為自動駕駛部門Waymo持續輸血11年後,也于2020年3月前為其引入首筆外部融資。

自動駕駛分拆、上市,一門“穩賺不賠”的生意?

此外,将與原業務聯系較弱,但想象空間更大的自動駕駛業務剝離,母公司及新公司可獲得更高的市場估值。

一般而言,綜合類上市公司市盈率低于專業性上市公司。上市公司通過分拆部門,可更聚焦公司主營業務,進而消除過度擴張帶來的員工報酬遞減問題并提升公司效益。而結構更為單一的業務及透明的經營情況也将使得市場更易判斷公司估值,可能雙雙提升母公司及新公司的市場估值。

值得注意的是,科技公司在資本市場上更易獲得高估值。分拆後的自動駕駛公司一旦上市,原公司可通過持有股份獲得超額的投資效益。

于新公司而言,切斷束縛輕裝上陣或能提速發展。

分拆獨立後,新公司的決策機制及管理機制将迎來改變,擁有更多自主決策權的同時資訊傳遞更為迅速。另一方面,新公司也将為管理者建立激勵機制,通過股票期權等激勵措施促使新公司管理者。

此外,新公司若經營不善,極有可能因成本更低而被競品公司收購,這一威脅也将逼迫新公司良好發展。

最為代表性的負面案例莫過于從奧托立夫電子與自動駕駛部門走出的維甯爾。包含雷達、視覺系統及駕駛輔助軟體等電子業務的維甯爾2018年分拆獨立後,銷售額及淨利潤已連續五年下滑,最終維甯爾以38億美元作價賣身高通。

辰韬資本執行總經理賀雄松認為,大公司為了分攤風險,往往會同時分拆多個部門,即便分拆後的自動駕駛公司經營不善也不會過多連累母公司業績。是以在他看來,分拆對于一家公司而言利遠大于弊。

甲之蜜糖,乙之黃蓮

如果留意過往分拆自動駕駛業務的事件,不難發現全球範圍内,供應商分拆次數遠超主機廠。譬如德爾福分拆安波福、大陸集團分拆自動駕駛及出行部門、英特爾分拆Mobileye、南韓零部件供應商Mando分拆自動駕駛業務MMS等。

分拆自動駕駛業務,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一家企業将自動駕駛業務視為未來公司發展的重點方向之一。然而在看似應為主機廠與自動駕駛公司争鬥的領域,供應商的動作卻遠多于主機廠。

這一現象背後的原因或許為,主機廠分拆自動駕駛業務的收益較小。

賀雄松認為,新造車公司如特斯拉、“蔚小理”等将自動駕駛技術研發提上日程之時,主機廠并未意識到這一技術将如此深刻影響未來汽車行業發展。當2019年後特斯拉市值扶搖直上,甚至突破萬億美元大關後,不少主機廠才重新關注這一曾經被輕視的技術,轉而重點研發自動駕駛技,招攬相關人才。不過,短短幾年的研發曆史及不多的技術人才,較難支撐主機廠的自動駕駛業務分拆。

即便部分主機廠已打造一定規模的自動駕駛研發團隊,分拆并不一定能加速自動駕駛部門發展。

目前,國内已有部分主機廠孵化自動駕駛公司,并做出了一定成績。不過,其産品與技術大多隻服務于母公司,幾乎未與其它主機廠展開合作。又或者,出身主機廠的背景限制着它們與其它主機廠合作可能。

頭頂主機廠光環的自動駕駛公司們,即便多番強調公司營運獨立自主,但仍然難以讓人忽視其與主機廠緊密連系的紐帶。對于其它主機廠而言,合作即意味着将汽車“靈魂”拱手交給對手。是以,脫胎主機廠的自動駕駛公司若走向更廣闊的市場,其它主機廠與其合作時難免有所忌憚。

此外,發展自動駕駛技術并非隻有分拆一條出路,部分财大氣粗的主機廠可為自動駕駛部門提供研發資金、合作資源、産品應用等支援,雙方協同可促進彼此發展。

正因如此,世界範圍内的主機廠幾乎都将自動駕駛部門牢牢攥緊于手中,希望在比拼自動駕駛技術的市場環境中加速技術研發與量産應用。

值得注意的是,通用汽車與Cruise雙方CEO曾因Criuse是否分拆而争執,最終以主張分拆的前Cruise首席執行官Dan Ammann離職收場。

因角色屬性的差異——可更加靈活自由地與全球範圍的主機廠合作,使得供應商在分拆中可收獲更多利益,是以其分拆自動駕駛業務的次數遠超主機廠。

這僅僅是優勢之一。斬釘截鐵地放權自動駕駛管理團隊,供應商可更快建立适應新技術發展的組織架構。

某行業内人事向新智駕透露,無論何種公司,在轉型時都需要強大的推動力,而這個推動力往往來自于對該企業擁有強大定義能力和控制權的人。

然而,放眼現有的市場格局,絕大多數供應商由職業經理人或專業管理團隊在營運,這種條件下去做傷筋動骨、改變基因的事,挑戰和難度非常大。

正因如此,必須徹底将自動駕駛業務從原公司剝離,否則在各種力量同時推動下很容易像八爪魚,每隻腳都想朝前走,扯來扯去可能依然停留在原地。

不過,目前市場仍以傳統燃油車為主,供應商在極大的市場需求下難以完全調轉業務方向。而通過将自動駕駛業務分拆,既可以保證該業務不受幹擾地快速發展,同時不影響公司原有業務。

分拆自動駕駛部門與否,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

遇河搭橋,另辟蹊徑

盡管大部分主機廠暫未明确表示是否要分拆自動駕駛部門,但卻采取了不同形式以實作加速自動駕駛研發:國内主機廠如長城汽車、一汽解放等分别成立毫末智行、摯途科技自動駕駛公司,國外如大衆汽車創立自動駕駛獨立實體Volkswagen Autonomy等。

自動駕駛分拆、上市,一門“穩賺不賠”的生意?

這些獨立的公司寄托了傳統主機廠在自動駕駛軟體層面後來居上的希望,以及擁抱變化的決心。

畢竟,傳統主機廠在汽車行業深耕數十年甚至一百多年,對企業制度的信守,對汽車系統架構的了解基本上已經根深蒂固,想要打破自己原生的桎梏也并非易事,尤其是思維理念上的巨大差異。

一名就職于傳統主機廠的業内人士曾告訴新智駕:

傳統汽車行業在軟體化的過程中,基于安全因素的考慮太多,總想打造一個零缺陷的系統,這在一定程度上會拖慢進展。

而且,政策決定環境中所聚集的人才。這些「人才」的思維更偏向牛頓力學所支撐的體系,認為1+1構成2;而支援資訊化造車的人更加擁護世界的不确定性,他們認為1+1>2,或者1+1

至于體量較小的自動駕駛初創公司,部分則嘗試将不同的業務分化為獨立品牌,如小馬智行将卡車業務打造為“小馬智卡”,并為其注冊兩家公司。小馬智行曾在公衆号文章表示決心:“将全速推進乘用、商用兩大核心業務”。

進入2021年後,自動駕駛行業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的馬太效應更加明顯,評判一家公司自動駕駛技術成熟與否的标準,也從道路測試裡程、接管率等名額偏向于更直接影響公司存續的商業訂單。

商業訂單規模以及金額的大小,将較大程度決定公司能否吸引更多關注,為其招攬新一輪投資、擷取更多訂單。

是以,主機廠及科技公司都試圖尋找到屬于自己的最佳解,來加速自動駕駛技術發展及應用。

寫在最後

分拆自動駕駛業務,不同的主機廠、供應商有着各自考量,是以即便是行業内頭部選手,也采取着不同政策。

不過網際網路科技公司,對于自動駕駛業務的選擇頗為一緻。

去年5月,谷歌傳出拟分拆Waymo使其上市的消息;2020年,來自俄羅斯的Yandex與Uber達成協定,将分拆兩者合資公司 MLU BV 的自動駕駛部門,使其成為一個獨立的實體;2017年3月10日,百度CEO李彥宏在接受彭博社采訪時,透露時機成熟時,百度将考慮分拆自動駕駛部門,獨立吸引投資及合作夥伴。

三家科技公司雖來自不同國家,但卻具有一定相似性:以搜尋引擎為發展起點,旗下業務種類複雜多樣,自動駕駛技術在本國甚至世界範圍内保持領先。以及,不約而同将分拆自動駕駛部門作為可選項。

針對科技公司分拆業務這一現象,《金融時報》首席商業評論員布魯克·馬斯特斯認為,科技巨頭公司實質上為綜合性公司,一旦它們發展遭遇困境,小企業将趁機成長為新的大集團。

一定程度上,她的言論似乎強調科技巨頭分拆業務後,新公司将具備更強的抗風險能力以及更強的競争力。

自我變革、加速沖刺,自動駕駛公司的生存競賽本質就是一場不放過任何新機會的冒險。而分拆與否,則是其中的考驗之一。

END

自動駕駛分拆、上市,一門“穩賺不賠”的生意?

自動駕駛,可能沒有進入「下半場」

自動駕駛分拆、上市,一門“穩賺不賠”的生意?

「降維」,RoboTaxi玩家的唯一出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