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德廣。
紅網時刻3月11日訊(記者 肖帥)“李醫生不僅醫術好,更有醫德。真心實意站在我們患者的角度考慮問題。在他這裡治療,安心。”3月9日下午,在株洲市荷塘區譚文劍疑難病康複研究院,市民彭先生正在進行複診。談及對自己主治醫生李德廣,彭先生滿口贊譽,“李醫生醫術之高,那我是親身經曆的。”
原來就在一個月前,彭先生仍住在老家鄉下的母親突然來電,猶猶豫豫地說起自己腸胃不好。做兒子的都知道,出于怕麻煩子女的心情,老人往往不到萬不得已都不會向家人袒露自己的病情,“是以她一打電話,我就緊張了。”
情急之中,在友人介紹下,彭先生抱着試試看的心情來到譚文劍疑難病康複研究院咨詢。“因為怕折騰,我是先自己一個人來的。結果李醫生有妙招,他通過電話視訊,看了看我母親的舌苔,咨詢了病情,當下就開了方子。”
而更讓彭先生驚喜的是,在連夜将藥劑送回鄉下,交代母親服用後,“不到十天,我媽就打電話說好了蠻多,肚子不痛也不脹了。”正是親身感受到李德廣醫術的高明,繼續為母親拿藥的同時,彭先生自己也在李德廣的建議下開始腸胃療養。
“以往大家心裡都覺得胃病也不算病,非得痛到急性腸胃炎才會想找醫生。但在李醫生這裡調養,感受真不一樣,現在我明顯覺得自己身體機能好了蠻多,負擔感都小了。所謂民以食為天,對承擔吃後繼續在消化的胃,現在還真得重視起來。”
時值5周年慶,治愈患者特意為李德廣送上錦旗。
像彭先生這樣受惠的病患,在李德廣這裡不在少數。李德廣告訴記者,他自己也是農村出生,在國中時因病未能得到及時治療,曾一度被送至株洲市内醫院急救。“正是有過就醫難的經曆,我立志要成為一名醫生。”
1993年,李德廣在株洲衛校畢業後立刻傳回農村,在村衛生室做起了全科醫生。多年來,豐富的坐診行醫經曆,不僅為他積累了豐富的診斷經驗,同時也豎起了口碑,而在這一過程中,李德廣還結識了同行譚文劍。一反同業之間常有的相輕、較勁等對立競争的常态,兩位都立志于行醫救人,志趣相投的年輕人是立刻走到一起,并經常在一起切磋醫術。譚文劍更是多次邀約李德廣一道去省内多地坐診行醫。“就在當時,譚醫生在治愈中風患者方面就已有所建樹。當時他所在的鄉村衛生院走廊裡就挂滿了給他送來的錦旗。”
2016年,譚文劍邀約李德廣一道在株洲開辦譚文劍疑難病康複研究院。幾乎沒有猶豫,李德廣就答應了下來,并于2017年組建隊伍正式開院經營。“譚醫生常常說病人會感謝醫生,同樣醫生也要感謝患者。這點我非常認同。”
李德廣表示,中醫看似玄幻,實則有據可依。“就像電腦計算,它在基于有更多資料作為參數時,會得到更精确的答案。醫術也是一樣,往往在我們積累了更多執行個體後,看到一個新病例,才會有更多的備選方案可參考,有更精準的治療方案可選擇。”
時值譚文劍疑難病康複研究院建院5周年慶典,李德廣也為自己做了一次總結:“5年裡,就我個人接待的患者也超過上萬人。得益于康複院日漸壯大,提供了非常多外出學習的機會,現在我不僅能在胃腸道方面繼續精進,同時像靜脈曲張等疑難病方面也正進一步加強學習、積累經驗。學無止境,我的行醫之路還很長,相信隻要我和我的同業們繼續學習,繼續堅持,我們譚文劍疑難病康複研究院必會在康複之路上越走越寬,為更多人送去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