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烏克蘭國家式托管:政府部門交給外國人,“美國女婿”上台當總統

作者:昆侖有人穿着綠色的衣服

俄烏之間戰火爆發,在這場世界矚目的沖突中,有很多來自歐盟國家的外籍人士,進入烏克蘭成為國際戰士。

這種跨國經營的局面,并不意外。

因為在烏克蘭,至少搞了近二十年對外托管,政府部門裡的“國際政客”、“外籍部長”、“跨國官員”是常态……

烏克蘭國家式托管:政府部門交給外國人,“美國女婿”上台當總統

1991年12月25日,蘇聯解體。

當時,做出這個決定的,是俄羅斯總統葉利欽和烏克蘭總統克拉夫丘克,其他13個蘇聯加盟共和國沒的選,隻有照做。

因為在蘇聯巨大的版圖裡,俄羅斯占比最大,人口占蘇聯全部人口的51%,烏克蘭第二大,占蘇聯總人口數的将近20%。

烏克蘭國家式托管:政府部門交給外國人,“美國女婿”上台當總統

蘇聯停止存在,原來的各個加盟國,成立“獨立國家聯合體”作為過渡。

其中,烏克蘭異常活躍,用一種“老子翹辮子,兒子吃撈面”的心态,撒着狠的進行全面改革。

克拉夫丘克,他作為蘇聯解體的策劃者,當烏克蘭獨立後,理所當然地成為首任總統,他成為這場改革的主刀人,同樣理所當然。

烏克蘭國家式托管:政府部門交給外國人,“美國女婿”上台當總統

克拉夫丘克采取“休克療法”,對經濟進行改革,結果讓烏克蘭全國GDP,在短短4年裡下降了50%以上;

在政府層面,他幾乎照抄了美國多黨選舉制和議會民主制,導緻後患無窮。

而克拉夫丘克的繼任者,列昂尼德·庫奇馬,依舊沿襲了這套做法,一門心思想着如何跟前蘇聯切割、怎麼百分百融入歐洲。

到了2005年,烏克蘭局勢發生了變化,不用再想着“西方接引”,因為,西方主動靠過來,“美國女婿”尤先科上台當總統了。

烏克蘭國家式托管:政府部門交給外國人,“美國女婿”上台當總統

維克多·尤先科(Viktor Yushchenko),本人是土生土長的烏克蘭人,曾經擔任過烏克蘭國家銀行行長,和烏克蘭總理。

行長和總理,是他在政界的身份,實際上,尤先科還是烏克蘭石油寡頭,早先組建私人公司,靠着和烏克蘭軍方合作,從海軍内部倒賣燃油起家。

被稱為“美國女婿”,是因為尤先科的妻子葉卡捷琳娜·楚馬琴科,是烏克蘭裔美國人。

烏克蘭國家式托管:政府部門交給外國人,“美國女婿”上台當總統

葉卡捷琳娜·楚馬琴科的父母,都是烏克蘭人,在二戰後遷往美國芝加哥,她在大學時期被中情局(CIA)招募。

大學畢業後,分别在美國務院和美國家安全委員會擔任分析師,所寫報告絕大部分材料,都要得到中情局(CIA)準許才能閱讀。

1991年,當葉卡捷琳娜和尤先科初次見面時,她的身份是NGO組織“美國—烏克蘭基金會”首席代表;

1998年,兩個人結婚後,尤先科在妻子的引薦下,成為“烏克蘭開放社會研究所”的董事會成員。

這個“烏克蘭開放社會研究所”的背後金主是誰呢?

索羅斯基金會!

烏克蘭國家式托管:政府部門交給外國人,“美國女婿”上台當總統

由于尤先科妻子身份太特殊,以至于在競選烏克蘭總統時,尤先科被媒體稱為“美國女婿”,他的妻子則被稱為“美國特務”。

不管這些稱呼,有幾分真實、幾份推測,至少尤先科當選,成為烏克蘭政壇的分水嶺。

自他以後,越來越多的政府部門被“割讓”出來,交給外籍人士經營。

這些來自歐美的政客,進入不同部門、不同地區,成為這個國家的實際上司者。

其中,最傳奇的“跨國官員”,必須是米哈伊爾·薩卡什維利(Mikhail Saakashvili)。

薩卡什維利出生于格魯吉亞,畢業于烏克蘭國立基輔大學。

他曾經在2004年和2008年,兩次出任格魯吉亞總統,離任後,薩卡什維利先是到了美國。

經過短暫靜默,薩卡什維利來到烏克蘭,被當時烏克蘭總統波羅申科,直接任命為敖德薩州的州長。

從一國總統,“跨國”到另一個國家當州長,這位薩先生,不但是歐洲政壇的奇迹,在世界範圍内,也屬于少數得不能再少數。

而任命薩卡什維利當州長的波羅申科,是繼尤先科之後,另外一位和美國走得非常近的烏克蘭總統。

尤先科被稱為“美國女婿”,而波羅申科頂着的名頭是“美國線人”。

烏克蘭國家式托管:政府部門交給外國人,“美國女婿”上台當總統

彼得·波羅申科(Petro Poroshenko),人稱“巧克力大王”,他和尤先科一樣,也是蘇聯解體後,迅速崛起的寡頭富豪之一。

而他“美國線人”的身份,卻是由前美國駐烏克蘭大使約翰·赫布斯特(John Herbst)給捅出來的。

赫布斯特曾在2003年至2006年,擔任美國駐烏克蘭大使,之後轉入大西洋理事會歐亞中心。

在卸任大使之後,赫布斯特在媒體采訪中,說波羅申科一直給他積極提供烏克蘭政府内部情報,但是,他沒有輕信波羅申科,而是質疑其提供資訊的可信度。

因為赫布斯特對波羅申科印象不好,認為他是個“不光彩的政治寡頭”……

烏克蘭國家式托管:政府部門交給外國人,“美國女婿”上台當總統

不過,美國人的看法,并沒有影響到波羅申科,2014年6月,他赢得大選後,正式宣誓就任烏克蘭總統。

當時,在波羅申科組建的新内閣裡,就有三名外國人,其中,美國人納塔莉·亞列西科(Natalie Jaresko)拿到了财政部長的位置。

亞列西科生于美國芝加哥,她的父母是二戰中經德國移民到美國的烏克蘭人。

是以,亞列西科接受了标準的美國教育,并且在碩士畢業後,進入美國國務院工作,負責蘇聯的經濟問題。

烏克蘭國家式托管:政府部門交給外國人,“美國女婿”上台當總統

專業對口、背景不俗,這位來自美國的亞列西科,在掌握實權之後,本來是要成為新一任烏克蘭總理的。

結果,波羅申科在位期間,醜聞纏身、政績差到不行——全國GDP下降了一半!

這種表現,波羅申科自然無法得到群眾支援,“外籍部長”亞列西科,自然也無法再進一步。

不過,在波羅申科的襯托下,素人出身的澤連斯基順利當選為烏克蘭總統。

烏克蘭國家式托管:政府部門交給外國人,“美國女婿”上台當總統

2019年,烏克蘭大選。

當時的烏克蘭人,對選舉并不抱什麼希望,那一屆的投票率隻有……;而參與投票的人,有個基本共識——

“澤連斯基當選90%會是個災難,但是,讓波羅申科連任,100%是個災難。”

現在我們再看這場選舉,更像是一場真人秀。

因為導演權不在自己手裡,不管領銜主演是波羅申科,還是澤連斯基,結果都是一樣。

選舉希望→執政失望→選舉新希望→執政新失望,這就是烏克蘭自1991年,從蘇聯獨立出來以後,無法打破的惡性循環。

烏克蘭國家式托管:政府部門交給外國人,“美國女婿”上台當總統

澤連斯基上任後,依舊把大量關鍵位置,留給了外籍人士。

比如烏克蘭衛生部烏拉娜·蘇普倫(Ulana Suprun),成為澤連斯基上台後,首批任命的“外籍部長”。

1963年1月,烏拉娜出生于美國密西根州最大的城市底特律。

她人生前50年,都是住在美國,直到2013年,烏拉娜才從美國移居烏克蘭。

2015年,烏拉娜成為烏克蘭公民,到了2016年,她就被衛生部任命為第一衛生部副部長。

澤連斯基當選後,力排衆議,将烏拉娜轉正,升任為衛生部部長。

烏克蘭國家式托管:政府部門交給外國人,“美國女婿”上台當總統

由于俄烏之間戰争爆發,美國在烏克蘭境内建立的26個生物實驗室,也被曝光出來。

這些生物實驗室,大多是在2016年前後開始運轉的。

根本不用腦補,烏拉娜·蘇普倫的美國背景、衛生部部長身份,很自然地跟生物實驗室聯系起來。

不管這位烏部長是一心一意為烏克蘭工作,還是給美國當先鋒、做内應,她在美國生活半輩子,到了烏克蘭就當部長,咱就說這事兒,神奇不神奇?

烏克蘭國家式托管:政府部門交給外國人,“美國女婿”上台當總統

第聶伯河縱貫烏克蘭國土,把這個國家分割為互相對立的東西兩部分,再加上民族、語言、文化、信仰等問題,在東西烏克蘭的基礎上,整個國家實際分為四部分——

西烏克蘭+中烏克蘭(右岸)VS東烏克蘭+南烏克蘭(左岸)。

就算烏克蘭人自己,也需要厘清自己是“哪個烏克蘭”,是以,這種“跨國官員”、“外籍部長”并不顯得突出,再加上媒體不斷打親民牌,讓大家對這個問題“事實脫敏”。

可是,當烏克蘭政界的“外來者”,數量越來越多、位置越來越高時,這個歐洲面積最大的國,究竟會成為誰的家呢?

烏克蘭國家式托管:政府部門交給外國人,“美國女婿”上台當總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