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把脈文藝批評,繁榮文藝創作

文學批判的脈搏,文藝創作的繁榮

第33期"益海問答"文化論壇在京舉行

光明網訊(記者張藝文)12月22日,由中國美術學院、中國文化通訊社主辦的第33期"藝海問"文化論壇在北京舉行。論壇以"文學批評的現狀與對策"為主題,圍繞"文學批評的現狀與問題"、"如何促進文學批評的繁榮"、"文學批評的天賦"、"勇氣"、"知識"、"文學批評如何幫助藝術學院的建立"和"文學批評的媒體責任"等主題展開。 旨在通過理論研究、專家評論和媒體推廣的有效結合,促進文學批評的發展。論壇由中國文化通訊社副總編輯徐偉主持。

把脈文藝批評,繁榮文藝創作

論壇直播/贊助商地圖

文學批評是文學藝術創作的一面鏡子,是良藥,積極健康的文學批評有利于文學藝術創作的發展。面對文學批評的現狀和問題,中國文化通訊社黨委書記、董事長兼社長劉強認為,"文學批評要好壞,不能庸俗吹捧、奉承,不能用來割斷西方理論的審美,不能用簡單的商業标準代替藝術标準。"

"從2001年中國加入WTO到2020年,中國的社會氛圍和社會心态在過去二十年中發生了巨大變化,中國人的視野更廣闊、更理性、更科學、更自信,不再盲目迷信,隻做。這是思考目前文學理論和批評的基礎,也是一個曆史性的契機。中國美術學院院長、黨委書記韓子勇說,"未來,文化自信将真正落地生根,但目前文學批評的力量還比較薄弱,需要在團隊、機制、平台等方面給予支援。"

文化和旅遊部藝術司二級督察黃曉軒認為,文藝批評的發展應從三個方面着眼:一是不要用西方理論來量身定做中國人的審美;二是不要用西方理論來量身定做中國人的審美;第二,不要用西方理論來量身定做中國人的審美;第二,不要用西方理論來量身定做中國人的審美;

"說到批評,我們制造了一種對抗性的誤解,認為批評源于不足,我認為應該消除,文學批評得到正确的認識。中國國家大劇院院長田維新說:"第一對文藝的批評應該是正面的,第二要對作品有全面的了解,對創作的色彩要有待肯定,'意義'要'筆'到地方不去關注,這樣不僅要增加藝術創作者的信心, 也為作品的不斷打磨指出了問題和方向。"

中國文學批評家協會原會長鐘賢祥認為,真正促進文藝批評健康繁榮,關鍵在于加強文藝批評家的教育、素養和培養,從人民的角度處理問題,把長期存在的走向極端的二進制對立和單向思維轉化為和諧相容的哲學思維, 并把握整個審美對象。

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研究所學生院院長、中國文學批評家協會副會長李樹峰認為,"文學批評必須秉持學術精神,尊重藝術規律,在細讀、熟悉和聆聽作品的基礎上,指出得失, 作品的優缺點與客觀、精準的文字,将價值分析融入到藝術發展的語境中。"

"文學批評不是孤立的,而是基于創作的存在,兩者在彼此的餐桌上,相輔相成。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朱東麗說:"隻有不斷創作出足夠豐富深刻的作品,才能吸引到足夠多的人才進入評論圈,形成良性循環。"

面對複雜的文學生态,中國美術學院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研究所副所長呂太光提出,一是要及時制作庸俗的文藝作品,保持文學批評的底線;

把脈文藝批評,繁榮文藝創作

專家照片/照片組織者

文學批評離不開文學和藝術作品。中國美術學院國家美術學院院長田黎明從中國畫的經驗出發,在他看來,用今天的筆墨呈現時代的聲音和精神,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更是對人文精神的弘揚,人文精神蘊含着一種思想,即從不盲目排斥西方文化,主張多元化、共存,兩者兼而有之。中國美術學院書法研究院院長關軍從書法創作與書法批評的關系出發,表達了自己對文學批評的看法,他說:"要做好文學批評,要有才華,要有勇氣,也要有知識。如果你不知道該怎麼辦,如果不了解藝術,你就不可能有真正好的藝術批評。

媒體在文學批評領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文學研究》主編金甯提出,理論批評實踐中存在"批評衰落與學術崛起"的問題,"學術崛起"使科研成果豐碩,但兩者的關系不一定是逆勢而上。《藝術觀察》副主編孟凡軒認為,"媒體不應該隻把好的文學批評放在方向盤上,對于不好的文藝作品、現象、思潮,要敢于表現出态度,要表達一種立場,這是一種渾濁的責任。此外,還要主動引導和開展具有積極意義的文藝創作活動。《藝術評論》副主編于文軒指出,媒體的變化不僅對傳統媒體的文藝批評有較大影響,而且對藝術創作産生深遠影響,如不同藝術品類的藝術界限已經消除,這些都是目前文學藝術評論家敏感捕捉的資訊。《中國文化日報》理論部主任高暢認為,"新時代的媒體批評首先要加強工作創新能力,特别是要以自信開放的态度,加強新媒體的整合和運用,為讀者提供更新鮮的閱讀感和體驗感。《藝術市場》主編洪明繼續進一步提出,"媒體不僅要發表一篇内容深刻的長篇理論文章,還要有簡短及時、一點一點的評論,這是在網際網路需要加強的背景下的部分。"

來源:Bright.com 文學評論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