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在兩會上被代表委員點贊的“尋宋江南”,是怎麼撫慰人心的?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李蔚

由錢江晚報、新民晚報、揚子晚報、姑蘇晚報聯手發起的“尋宋江南”特别策劃已經進行了3個多月。正值全國兩會召開,昨天,長三角地區多位代表委員點贊這個緣自去年疫情期間的暖心互動和文脈赓續活動,并就進一步推進長三角文旅融合提出了很多建議。

在兩會上被代表委員點贊的“尋宋江南”,是怎麼撫慰人心的?

“尋宋江南”牽出同源審美,撫慰人心

全國人大代表、民進浙江省委副主委、浙江小百花越劇院院長王濱梅,送出了關于線上上和線下助推傳統文化高品質傳播和傳承的議案。在她看來,“尋宋江南”裡能看到長三角同源的江南文化,這當中的溫文與修養,能起到撫慰人心的作用。

在兩會上被代表委員點贊的“尋宋江南”,是怎麼撫慰人心的?

王濱梅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人們自古就把蘇杭聯系在一起。”王濱梅說,“從越劇流傳區域看,流傳最廣的也是江浙滬地區,這種溫文爾雅的江南人文特色,側面印證了江浙滬自古以來人文相近的說法,長三角地區有着共同的文化基因。”以越劇為例,在疫情暴發之初,江浙滬的各家院團和藝術家就開始用自己的方式在官媒和自媒體釋出原創越歌,通過短視訊MV和音頻唱段,來撫慰人心、鼓舞士氣、傳播防疫知識,起到了一定的宣傳作用。

在全國政協委員、編劇王麗萍看來,“尋宋江南”帶人們領略了長三角地區的古迹、文物、曆史、文化,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對緩解平複疫情期間人們焦躁的心态起到了積極作用。

“中國曆史上的三次南遷,是造就南方文化繁榮的重要因素,而宋朝這次就是第三次,離我們最近。是以‘尋宋’對于江南文化來說是很有意義的。”全國人大代表、東方衛視中心主持人曹可凡評價道,“文化的載體,有典籍、器物,還有建築。中國古代建築多為木質結構,經曆自然災害和戰亂難以留存,能在江南找到儲存完好的宋朝建築,并從中找到曆史印迹,是非常難得的。”

在兩會上被代表委員點贊的“尋宋江南”,是怎麼撫慰人心的?

曹可凡

而在全球疫情的背景下,線上文化交流,更顯示出其意義和價值。網絡技術的發展,讓線上的呈現更加立體、更如臨其境。“尋宋江南”也是這樣一場通過媒體和網絡實作的跨地域文化交流。曹可凡說:“在我們現在無法四處走動的特殊情況下,通過這種形式幫助人們完成一次審美的過程,它的意義不言而喻。”

在兩會上被代表委員點贊的“尋宋江南”,是怎麼撫慰人心的?

挖掘“富礦”,江南文化應關聯發展

好幾位代表、委員都提到,“尋宋江南”也是一個尋找、發現江南之美的活動,應該持續有力地關聯推廣下去。

“長三角很多地方都可謂‘自然入畫,畫入自然’。人們的生活和自然、文化融為一體,長三角的人文之旅還可以延伸到更廣的領域。”王麗萍說。

在兩會上被代表委員點贊的“尋宋江南”,是怎麼撫慰人心的?

王麗萍

在曹可凡眼中,江南的每個地方文化“礦藏”都非常豐富,他自己也主持了節目《斯文江南》,挖掘江南文化的寶藏。

他期待“尋宋江南”也能繼續把“江南”的命題做足,“弱水三千也不必隻取一瓢飲。”他說,提起杭州,大家立即會想到蘇轼,而比東坡先生更早的白居易與杭州也有着不解之緣;又如,李清照在杭州居住多年留下無數優美詞句,但為何卻未寫過西湖……

“一個地方一個地方跑,一個選題一個選題挖。曆史有很多謎團,如果能通過江南的某一座建築、某一個器物、某一段文字,引大家發思古之幽情,哪怕最終沒有獲得答案,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他說。

全國政協委員、江蘇省文聯副主席、評彈藝術家盛小雲認為,長三角媒體關聯發起“尋宋江南”,有力地推廣了江南文化,将詩意江南表現得淋漓盡緻。“長三角的江南文化本身就是相通的,例如我們蘇州評彈就不隻是在蘇州,更是在長三角地區都擁有更廣泛的觀衆群體,上海就是蘇州之外評彈藝術最大的市場。”

在兩會上被代表委員點贊的“尋宋江南”,是怎麼撫慰人心的?

盛小雲

以蘇州評彈作為長三角的江南曲藝文化,盛小雲在提案中建議,由江蘇發起的三年一屆的中國蘇州評彈藝術節自創辦之日起一直在蘇州舉辦,下一步可以關聯長三角其他省市,在各地設定分會場,進而關聯整個長三角的評彈觀衆,進一步增加江南文化的影響力和閱聽人面。

是以需要長三角各地文化主管部門積極關聯,努力澆灌,讓江南文化之花開得更加豔麗。

戲曲突圍,要加大利用網絡手段

因疫情影響,戲曲院團演出雖然經受了很長一段時間停擺,但随着國家疫情防控和疫後複蘇工作的不斷推進,傳統戲曲線下市場取得了平穩好轉。王濱梅關注到,在數字化改革大背景下,網際網路流量帶動了很多行業的“逆勢”發展,也為戲曲的推廣創造了機遇。

“傳統戲曲應在原有線下市場的基礎上,調整謀劃發展思路,尋找一條更為突出且有效的傳播途徑,那就是加大對‘短視訊’和‘演出直播’等網絡手段的利用。”2021年,以浙江小百花越劇院為例,利用短視訊平台進行傳播獲得的全年閱讀量已近百萬,開展的5次大型直播、展播等網絡觀演活動的點選量也達兩百萬,同時借助浙江電信等平台實作了收費點播。“從這些資料和收益,我們看到了網絡傳播的廣泛性、開放性和包容性,以及流量的變現能力。”

但她同時也發覺,網絡推廣的過程有很多潛在問題。首先是平台問題,公域流量平台的監管不專業,著作權益也缺乏保護;其次,準入門檻低,碎片效應導緻傳統文化的作品良莠不齊。

關于線上,她建議政府要提出要求,讓抖音、快手等各類數媒平台加大對優秀傳統文化内容的推流,對專業的傳統文化藝術團體進行認證,平台全年需對這些通過認證的團體推出的内容加大推流,完成一定名額,吸引更多年輕人熱愛傳統文化。此外,要維護好精品藝術的原創知識産權。

關于線下,她建議政府加大對公交和地鐵等公共領域戶外廣告的引導和監管力度,在全年廣告投放中,充分對接文化主管部門和專業文藝院團,對優秀作品和藝術家進行充分宣傳,實作流量轉化,助推傳統文化高品質傳播和傳承。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制、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将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