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全球珊瑚礁監測網絡周五釋出的一份報告,由于氣候變化和其他因素,2009年至2018年期間全球珊瑚礁珊瑚種群數量下降了14%。路透社稱,這相當于約11,700平方公裡的珊瑚礁滅絕。
這是全球珊瑚礁監測網絡釋出的關于全球珊瑚礁狀況的第六份報告,也是自2008年以來的第一份報告。該報告彙總了1978年至2019年間73個國家和地區近200萬個珊瑚礁的近200萬個觀測點的觀測結果,是第一個得出這一結論的定量分析。該調查是同一類别中最大的一次。
報告顯示,2009年至2018年間,世界不同地區的珊瑚損失差異很大,東亞的降幅最小,為5%,熱帶太平洋東部為95%。
報告稱,随着海洋表面溫度的上升,珊瑚面臨着生存危機。"氣候變化是全世界珊瑚礁面臨的最大威脅。珊瑚數量明顯且令人擔憂,随着氣候繼續變暖,我們可以預期這種趨勢将持續下去。"
報告稱,珊瑚礁是重要的海洋生态系統,雖然僅占世界海底的0.2%,但至少有25%的海洋物種依賴珊瑚礁生存,并與數億人的生計有關。珊瑚礁每年提供2.7萬億美元的商品和服務,其中包括360億美元的珊瑚礁旅遊業。然而,珊瑚礁是地球上應對人為幹擾的最脆弱的生态系統之一,全球變暖導緻最嚴重的海洋變暖,導緻大規模珊瑚白化。報告指出,大規模珊瑚褪色是對世界各地珊瑚礁的最大破壞,"僅珊瑚褪色事件就導緻全球珊瑚種群減少8%"。
根據該報告,海洋污染,過度捕撈和不可持續的沿海開發也威脅着珊瑚礁。
然而,報告指出,鑒于2019年一些地區珊瑚種群的增加,如果對珊瑚礁的生存威脅得到緩解,預計珊瑚種群将恢複到過去的水準。
據法新社報道,與工業化前的水準相比,全球平均氣溫現在增加了1.1攝氏度,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此前曾預測,如果這一數字達到1.5攝氏度,70%至90%的珊瑚将滅絕。(王新芳)(新華社專題報道)
資料來源:Xinhu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