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學生在背景和阿擇老師講,他們在出國留學後,才發現這樣的急功近利在國外教育體系中有着緻命的硬傷。

拒絕
一考定終身
就西方國家的大學階段而言,學習極具挑戰性,且淘汰率很高,尤其是一開始的語言關,學生的學習壓力很大,課程也很密集。
舉個例子,多倫多的一所大專院校SenecaCollege,語言課程分為5個級别,每個級别的費用為2800加元,折合人民币15000元,可以說是非常貴了。
每個級别七周為一個周期,每天四個小時的上課時間,四個小時的作業量。但是這并不能單純的以時間來計算,如果想要學好,投入的精力要遠遠超過這個時間。
學習是一個持之以恒的過程,考前突擊并不可取。
圖源 | unsplash
就拿國際化學校開設的加拿大安省課程來說,其更注重的是評估學生整體的學習過程,而不是最終的學習成果,與傳統的應試教育有一定的差别。
學校考察的并不是考試成績,而是學生日常的出勤情況、作業完成情況以及課堂參與情況。安省課程非常重視課堂展示(Presentation),需要對老師和同學進行學術演說,這些都會折算成分數,在最後結合考試給出總成績。
在Langara College,語言課的成績平均達到70%才算及格,一個級别的考試首次不合格可以複讀,但費用還需再交。第二次如果還沒有通過,就該退學了。
語言課的學習很有挑戰性,難度随着級别的提升也在增加。課堂上通過大量學術類聽力的訓練、以及記筆記、寫論文的訓練,來完成對學生學術學習的基本教育訓練,以達到能真正開始專業課學習的要求。
語言學習
堅持最重要
大部分人對于語言的學習都有一個誤區,認為隻要有一個良好的英語語言環境,英語就會自然而然地提高。
但這隻對幼稚園或者低年級的學生來講比較适用,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就會聽會說了。但是對于留學生來講,需要解決的并不是如何問路、買東西等這種基礎的生活會話。
當學生進入高中或者大學,學術類的學習需要較強的語言基礎,學校不會因為你是國際生就會網開一面,學校的衡量标準和當地的孩子是一緻的。
每個級别都有瓶頸期,都會有困難,但隻要進入狀态成績就會一點一點好轉。但話不絕對,同學也可以通過自己可控的環節拿到好分數,比如作業、課堂變現等拉高平均分。
幾次考試并不會完全決定大家的命運,要記得天道酬勤。
填鴨式教育
破壞“消化系統”
對于西方當地的孩子來講,以上的學習方式從中學就開始了,但基本都需要學生自己讨論、弄懂、吃透,這需要比較強的自學能力。
中國的填鴨式教學和一場場考試雖然訓練了學生在面對标準化試題的敏銳度,但也同時忽視了學生自我消化能力的提升,或者導緻學生的整個“消化系統”退化。
中國的學生到了國外,會發現國外老師講得少,布置的任務多,十幾頁甚至半本書布置下來要你去讀,然後再完成各種大小論文的寫作。這個過程就是學生自我咀嚼、自我消化、自我吸收的過程。
習慣了等待老師标準答案的孩子,要他自由發揮,提出自己的觀點時真的迷茫了。
在非黑即白、非對即錯的思維判斷模式訓練下,很難在各種灰色地帶發現光芒、跳脫出讓老師眼睛一亮的觀點,繼而獲得一個理想的成績。
那麼,如果讓孩子具備自我消化的能力,進而出國讀書可以适應西方教育的節奏,就讀國際化學校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很多國際化學校在一入學就會為孩子提供陪伴式的升學指導,這些指導老師有着非常充足的經驗,且有過留學經曆,深知留學的那些事,能夠孩子更有針對性的個性指導。
其打造沉浸式的語言環境,緻力于幫助學生提升語言成績及實際應用能力的同時紮實他們的學術基礎,進而讓學生們成為融會貫通的中西人才,更好的站上國際舞台。
同時,中西外教的授課方式也是一大優勢。中方教師幫助學生适應課程,外教們則是傳達給學生們不一樣的學習方式和課堂氛圍,學生們可以提前适應開放式的課堂,盡快的融入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