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年還鄉 為了那些不成樣子的懷念

中年還鄉 為了那些不成樣子的懷念

《換燈》 布面油畫 2021

中年還鄉 為了那些不成樣子的懷念

《媽媽哥哥和我》 水彩

中年還鄉 為了那些不成樣子的懷念

《大元子》 布面油畫 2020

中年還鄉 為了那些不成樣子的懷念

《老媽》 布面油畫 2020 ◎餘木勻

展覽:劉小東:你的朋友

展期:2022.1.15-4.10

地點: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

對于一位稱得上功成名就的藝術家來說,回首往事是一種虔誠的紀念。伴随着劉小東的個展于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開展,我們再一次受邀走進他的内心世界:從《金城小子》到《你的朋友》,兩部紀錄片代表了劉小東的兩個時期,也是兩個時代的縮影。從2010到2022雖隻有十數年卻仿佛跨越了整個世紀,《金城小子》記錄了劉小東長大成人的故鄉金城和那些已經步入中年的兒時玩伴,在《你的朋友》裡,主角變成了劉小東熟悉的朋友和家人們。

如同我們所有人一樣,劉小東也被困在艱難的疫情中,被困紐約的他無法與熟悉的親人與朋友見面,便為身邊人畫了一幅群體肖像以表珍惜。當我們的生活被打破轉而變得天翻地覆,回憶就成了穩固的庇護所,如社會學家項飙所說“關注身邊,關注身邊的人”,《你的朋友》就是一次親切的回應。對于如此一部溫情的紀錄片兼作品,比起依賴學術語言去定奪,親身去體會是更好的方式。

以紀錄片來記載作畫過程是劉小東的獨特創作形式。2009 年在北京紫竹院人濟山莊,巫鴻曾經和劉小東有過一次對談,劉小東講到自己積累的草圖越來越多,配文後比畫還要多,巫鴻問他:“大概什麼時候發生的這種變化?”劉小東回答說:“我覺得這個變化反映了我的繪畫向社會的發展。去一個地方畫畫,逐漸覺得簡簡單單地畫是不夠的,還應該跟人去交談。當時是怎麼想的,還有當時發生了什麼事情,我覺得都是整個過程的一部分,是沒法分開的。這時候最後畫成什麼樣對我來說越來越不重要了,它隻是整體中的一個部分。我在畫畫的這段時間裡每天在吃些什麼、想些什麼,被畫的人和我說了什麼,以及對社會的感想都記在了本子裡。我覺得這些記錄比繪畫更加豐富,繪畫僅僅是最後完成的一件作品。”劉小東不僅是在“畫”,他也希望這個過程,參與到這整件事中的人都被記錄下來,他認為這是與作畫同等重要的事。

記錄命運洪流中小人物的生活,發現那些被主流話語所忽視的情緒,把目光投向那些迷惘地成長于一代主流話語變遷時期的小鎮青年,在早期的繪畫中,劉小東不僅描繪的是自己的出生地與成長的城鎮,也定格下了一個個默默無名但凝聚了時代精神的人物。如項飙所說:“劉小東之是以可以讓身體本身來講述,是因為這些身體是高度社會化了的身體……這些身體如此逼真,首先是因為它們具有社會意義上的真實。”《情人》和《燒耗子》之是以會迅速擊中我們是因為它們展現了赤裸的人的生存狀況與精神狀态,這是能讓每個走過那個時期的人産生共鳴的經曆,即使在今天它們依舊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這也是劉小東所說的現實主義:“我畫的題材是當時不入畫的,我也就是把當時不入畫的入畫,就這麼簡單。”“我當時也不是故意展現無聊,而是生活就是這樣的。”“看到兩人在那個臭水溝邊上,會突然勾起你一種對遺忘的表達欲望,然後就把它畫下來了。”

2010年,由姚宏易導演,侯孝賢兼職的紀錄片《金城小子》上映,這是一部深刻到有些灰暗的影像記錄,而十年後的《你的朋友》則溫柔得多,也許是把目光投向至親,也許是疫情讓藝術家重新反思人與人之間關系與聯結之根基何在。《你的朋友》展現的是一代人的共同回憶:靠天吃飯,靠人生活,相識幾十年的親人朋友,維系了幾十年的生活方式,祖祖輩輩傳下來的忌諱和規矩。當我們走進展廳時首先會走進放映廳,在影片裡出現的所有人,無論是國際知名導演,還是劉小東的畫家朋友,以及同為藝術家的妻子喻紅,都會脫下社會身份以本真面目示人。朋友間的互相揶揄,一些陳芝麻爛谷子的舊事重提,老母親在地裡撿花生,大哥熱心燒炕差點把兄弟熏迷了眼……不同于我們想象中的藝術家生活,《你的朋友》既親切又現實,絲毫不美化也不回避那些生活中必然出現的瑣事和細碎層積的情感。

正如王蒙在序言《人與時間》所說:“寫人的時候我帶着幾分二愣子勁兒,因為吾愛吾師吾友,吾更愛真理。吾愛真理,是以才愛吾師,敬吾師,愛吾友,哪怕由于過分直言而被友人痛恨一時。請問,如果對于友人還不敢說實話,一輩子還有機會講幾句實話呢?而始終不講實話,不是活活要憋死了嗎?”這也是劉小東的作派。劉小東說自己從高中以後就離開故鄉,完全在另一個範圍内生長,“再回頭畫他們的時候,我其實也有壓力,因為藝術太商業化了”。藝術家會被商業裹挾,被它影響自己的步調。

《你的朋友》也是一場辨明真心的回溯之旅。在放映廳後的展廳内展出了影片中包括草稿和速寫在内的藝術家創作的所有作品。劉小東說他是“寫日記式”地留下這些草圖,一溜兒排開的草圖裡我們很容易就能辨認出來哪個是紀錄片裡跟劉小東母親拌嘴的鄉親,哪個又是一個站在角落沒被觀衆注意到但對畫畫很感興趣的男人,不分尊貴卑賤,每個人都有一幅自己的畫像,他們既是藝術家作品的組成部分,也是藝術家人生的組成部分。在展出的作品中最讓人動容的是劉小東母親的畫像,這是一位藝術家的母親也是一位從來沒有離開過土地的農民,她和周圍的蘿蔔白菜一起囊括了八十餘年的風霜滄桑。

在劉小東的畫中,被城裡人視為食物的蔬菜也恢複了原本的尊嚴,這是珍貴的食物,正如母親用它們将我們養大,我們也共享着生死天地間的命運。導演賈樟柯曾說:“小東的畫這些年也在變,但是不管怎麼變,都能找到人最有意思的狀态。換句話說,他總能把握住時代裡面最精神性的東西。”

影片結尾,曾在《金城小子》裡出境的父親已是一抔黃土,但我們還會跟劉小東一同回憶起《金城小子》裡那個下午:劉小東在家裡的客廳擺好畫架,畫完後趴在沙發上,左邊的搖椅上坐着父親,右邊靠着母親,他躺在沙發上,一家人一起抽着煙,旁邊有小狗跑來跑去。這是人生最幸福的時刻之一。

正如他本人所說,如果他上不了美院,在金城當一個宣傳員也不錯。他也許也會像自己畫中的青年一樣穿着軍大衣四處遊蕩。這是人在這個時代中的一種生存方式,生活處處細節展現的溫情與堅韌是人的立足之本,人到中年再回故鄉,也是為了那些不成樣子的懷念。 供圖/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

繼續閱讀